首页期刊导航|文教资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教资料
文教资料

何永康

旬刊

1004-8359

wjzl@vip.163.com

025-83951252

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文教资料/Journal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杜牧诗歌水意象之情感内涵

    林可烨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牧的诗歌中广泛、频繁、多角度地使用水意象,水意象亦是其个人化意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樊川诗水意象所体现的既有传统内涵,又有杜牧独特的情感内涵,按其象征意蕴,可以大致分为道德、时间、隐逸、其他四类,"其他"一类又可再细分为建功立业的豪情与忧国忧民的担当、怀才不遇的苦闷与仕途不顺的落寞、送别与怀友、羁旅与思乡四种类别.水意象是杜牧的创作枢纽,经过水意象的转化,其诗歌表达了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情思.

    杜牧水意象情感内涵象征意蕴创作枢纽

    杜安世与北宋词演进

    丁徐香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词在词史上处于承前启后、革故鼎新的地位.杜安世是北宋初期的一位重要的词人,他较早创作慢词,展现出创新求变的强烈倾向,又高扬主体意识,拓宽词的抒情言志的功能,在词调创作和运用上独辟蹊径,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打开了新的词体风貌.杜安世《寿域词》反映了北宋前期词的风貌,尽管未尽脱五代风气,但其创作的艺术价值以及在北宋词演进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理应被充分肯定.

    杜安世《寿域词》北宋词

    身体、空间、权力——女性主义地理学视域下的《八月之光》

    胡佩佩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兴起为性别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八月之光》中,威廉·福克纳将对女性人物的塑造与对文学地理空间的建构紧密相连.本文基于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从身体、空间和权力三个维度来分析《八月之光》中女性人物在性别化的空间区隔里所受到的规训和限制以及女性对传统性别空间的颠覆,深刻揭示出隐藏在多种空间形态下的性别空间区隔正是导致女性成为"第二性"的根本原因之一.

    身体空间权力性别女性主义地理学

    论布朗肖小说中作为外界的死亡——以《最后之人》为例

    高帆高岩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死亡是布朗肖小说中的重要主题,米歇尔·福柯将其描述为一种外界.对于小说中的人物而言,外界代表着无法认识的领域,人物虽然被外界吸引,但在他们追寻外界的过程中,外界始终呈现为一种缺场的状态.这一缺场同时也为人物打开了一个虚无的空间.布朗肖正是在此虚无空间中进行着对文学本质的探索,通过将人物语言呈现为一种低语揭示出文学语言的虚无特性.

    《最后之人》外界缺场塞壬米歇尔·福柯

    文旅短视频的品牌化传播研究——以"水韵江苏"为例

    苏长荣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数据技术和算法机制的加持下,短视频利用对年轻用户形成的聚集效应,成为文旅品牌推广的必争之地.短视频平台利用大数据等技术统计用户点击、停留时长、下载或购买行为,精准定位传播者及用户,可以实现扩大宣传和促进销售的目的;品牌可以利用短视频来展示自己的市场定位、卖点和销售主张,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留下品牌印记,从而提高市场份额.本文通过探究"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在抖音传播中的内容定位、符号系统、内容矩阵,研究其在目前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使该品牌融入人们对城市的想象和情感表达中.

    水韵江苏短视频品牌化传播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幸福论的实现路径

    文秋月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幸福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奋斗幸福观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劳动幸福论从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出发,揭示了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体现了马克思对于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实现人类幸福的深刻思考.然而,劳动的异化导致劳动成为生存的手段而不是生活的目的,劳动幸福难以实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劳动幸福有赖于消除异化劳动,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赓续发展马克思劳动幸福论,大力弘扬新时代奋斗幸福观.

    马克思劳动幸福论异化劳动实现路径

    叶子奇《草木子》中的灾异论

    朱旭东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木子》是元末明初士人叶子奇撰写的杂俎类笔记小说,其中《克谨篇》对元末明初的灾异进行了记录.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灾异论的发展过程,总结其趋势,构建经典灾异论的理论模型,并将《草木子》的记录与之进行比对,得出《草木子》中的灾异论是对经典灾异论残缺性继承的结论,这与灾异论在宋代之后产生的变化是相对应的.

    叶子奇《草木子》灾异论阴阳五行

    明代江南私家藏书群体探究

    张晓茹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江南地区,经济条件较佳,商业贸易高度发达,学术与文化勃兴,私人藏书事业呈现出空前的发展,进而成为文人主要的生活文化.藏书家们因为志同道合,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组成集团网络,突显了明代江南藏书事业的时代面貌.因此,本文将私人藏书纳入明代江南这个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区域范围,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中国古代私人藏书群体特点,为藏书活动的研究提供多方位视角,从而进一步丰富中国古代藏书理论研究.

    明代江南私家藏书群体

    从《史记》对"赵氏孤儿"的改写管窥司马迁的孝义思想

    徐炽凤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氏孤儿"的故事自生成起就因所包含的强烈戏剧性、可塑性以及美学价值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被改写最多的题材之一.司马迁的《史记》是"赵氏孤儿"故事得以流传的总推手,正是因为司马迁的改写,"赵氏孤儿"本事才由一些零散的记录转变为一个结构完整、跌宕起伏的故事.文字常有一字千钧之力,再细微的差别也能体现出作者在创作上的选择.司马迁在"赵氏孤儿"本事的基础上做了大幅改写,这与他本人对时代精神的积极接受以及他自身的家族、学术渊源有关,也体现了他对孝义精神的推崇.

    赵氏孤儿改写孝义时代精神《春秋》

    论王安石舞台形象的历史演变

    江妍逸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富争议性的人物之一,王安石个人形象在变法前后呈现两极分化,其舞台形象亦在不断演变.本文试结合元杂剧、明清戏曲以及当代戏剧中的相关作品,探讨自元以降王安石舞台形象的演变.王安石受讥毁的舞台形象在元代基本定型,明代则与之一脉相承,到清代有所转圜,在当代已得到彻底翻案,其中存在较为复杂的缘由.

    王安石戏曲舞台形象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