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教资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教资料
文教资料

何永康

旬刊

1004-8359

wjzl@vip.163.com

025-83951252

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文教资料/Journal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施事倾向与汉语歧义结构的句法加工

    祝晨琳
    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眼动实验的方法,研究汉语歧义结构"V+N1+的+N2"的句法加工过程。实验考察了被试的注视点第一次进入"V+N1+de+N2+[Conj。],+N3"区间的回视情况和注视时间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施事倾向对回视的次数、概率及N2的注视时间均有显著效应;施事倾向较强的歧义结构的加工困难程度显著高于倾向中等和倾向较弱的结构;施事倾向为中等和较弱的两组在平均回视次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N2的注视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

    施事倾向句法加工歧义结构眼动实验

    开化龙门徽语词汇与休宁话、普通话词汇比较研究

    蒋豪杰
    7-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龙门徽语与普通话、休宁话作对比,发现龙门徽语与普通话在词义上差别较大,保留了迁出地方言休宁话的许多特征,如存有大量方言特征词等。此外,龙门徽语与休宁话的名同实异词较少。龙门徽语在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如含有"老爷""龙梯"等特征词,其他如"蝙蝠""老婆"等词则受普通话影响较大。在构词和用词上,龙门徽语的附加式词尾较少,内部结构更紧密,单音节词较多,儿化词较少但形式多样。

    龙门徽语休宁话普通话,比较研究

    论彭延年田园诗《浦口庄舍》的题材内容、思想情感及艺术特色

    李素平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彭延年的田园诗《浦口庄舍》(又名《浦口村居好》)组诗是潮汕地区田园诗的开创之作,也是目前可见的最早的揭阳农村题材诗歌,其题材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颇为独特。其题材主要分三类:一是具有潮州特色的饮食美,二是雅致天然的园林美,三是具有潮汕特色的田园美。其思想感情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栖居潮州的诗情眷恋;二是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三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质朴无华的语言;二是宁静安谧的意境。虽然彭延年的田园诗数量有限,仅有五首,但他在宋代潮汕诗歌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

    彭延年田园诗《浦口庄舍》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特色

    论"位格"与曹禺戏剧人物的个体精神

    吴静
    16-1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位格"这一西方文化概念,是指人具有个体独立性,能自由把握自身的本质力量。在儒道佛文化辐射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鲜少出现具有"位格"的文学作品与个体形象。"五四"运动之后,"位格"在曹禺的戏剧创作中得到体现,填补了中国知识分子探求个体精神的实践空白。曹禺在其戏剧代表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便充分发掘了典型人物的个体精神,表现了人物的"位格"属性与人物在"位格"缺失下的精神状态。

    "位格"个体主体性曹禺曹禺戏剧

    人格结构理论下的莫言剧作《我们的荆轲》《鳄鱼》探析

    宋玉云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2004年的《我们的荆轲》到2023年的《鳄鱼》,从"一心出名"的侠士荆轲到腐败堕落的贪官单无惮,莫言始终有一种不变的追求,那就是紧紧围绕着"人"这一主体,通过不断地剖析人物内心的欲望,展现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进而重塑人格、升华欲望,诠释对人性、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莫言《我们的荆轲》《鳄鱼》人格结构理论

    女性主义身体地理学视域下的《月下》三重空间解读

    蒋子羲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小人物群像书写,李凤群的长篇小说《月下》细致地描绘了一段女性自我救赎与心灵成长的旅程,并跳脱出对城市化进程的简单批判与肯定、性别关系的二元对立,捕捉人性自然或必然暴露出来的软弱和光芒。本文从情感空间、实体空间、隐喻空间这三个维度切入,在女性主义身体地理学视域下探究以余文真为代表的女性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寻求自我呈现和价值实现的过程,以及在迈向人类不可避免的"文明贯通"之境途中的必然遭遇,探寻一场超越性别本身的生命救赎。

    女性主义身体地理学情感空间实体空间隐喻空间

    论王安忆《考工记》的历史书写

    安鑫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安忆于201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考工记》,借一座老宅、老宅主人陈书玉及其身边朋友的悲欢离合,讲述了 20世纪40年代以来半个多世纪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中,王安忆巧妙地将历史物化、凝缩,并着力营造出一种迷蒙的历史氛围,呈现出丰厚的意蕴。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从物化的历史、凝缩的历史、迷蒙的历史三方面探究《考工记》历史书写的特点。

    王安忆《考工记》历史书写

    当代人的精神危机与救赎可能——评东西《回响》

    马艺菲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回响》以"大坑案"为开端,借凶杀案和办案女警冉咚咚的婚姻危机两条主线探索当代都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灵世界。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小说中当代都市人所遭遇的精神危机,追溯精神病因,并探讨小说所提供的走出精神困境的可能路径。小说中的人物为逃避现实困境大多采取了不同的"精神胜利法",但"精神胜利法"仅能暂时逃避苦痛,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小说中提出的"疚爱"命题,正是试图寻找精神救赎的可能。本文在对"疚爱"的解读中得以深入理解作家东西对当代社会精神层面的忧虑和思考,这使整部作品具有社会关怀的价值意蕴。

    精神危机疚爱东西《回响》

    跨文化适应水平对在华旅居外籍社群影响的实证研究

    程卉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国际竞争逐渐向人才储备角力演变,跨国人才流动频繁。本文以外籍社群在华旅居期间的跨文化适应水平为切入点,通过检验心理和社会适应变量,研究跨文化水平对该群体在华生活的实际影响。研究发现,外籍社群心理适应现状较好,社会适应受客观因素影响较为明显,进而提出通过缩短文化距离、开展搭档合作、优化服务体系和营造多元环境等手段,打造管理与服务并举的体制机制,利用区位和产业优势为"留住人、用好人"营造更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

    跨文化适应外籍社群心理适应社会适应

    内涵与价值:王光祈礼乐思想新探

    胡思其
    40-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光祈在中西文化交汇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礼乐思想进行了现代化解读和构建。本文旨在从音乐美学的内涵和价值两个角度,对王光祈的礼乐思想进行新的探索和阐释。王光祈礼乐思想的音乐美学内涵包含"宗教替代"和"建立国乐"两个核心概念。前者主张以"礼"和"乐"替代西方社会中的"法律"和"宗教",后者彰显了复兴中华民族音乐的目标。王光祈礼乐思想的音乐美学价值则主要体现在利用音乐力量提高国民道德,其中包括以"乐"唤醒国民意识和以"礼"提高国民道德。由于时代限制,王光祈的礼乐思想未能在当时得到充分实现,但他的理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王光祈礼乐思想民族性国乐音乐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