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教资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教资料
文教资料

何永康

旬刊

1004-8359

wjzl@vip.163.com

025-83951252

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文教资料/Journal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旅游语言景观研究——以安徽省凤阳县为例

    吴一柳梅静怡陆山花
    3-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其相关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景区的语言景观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暴露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在传递信息和文化认同等方面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凤阳县作为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政治标杆村于一体的独特区域,其语言景观存在的问题较有代表性及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凤阳县主要景区语言景观类型、载体和多语种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旅游业语言景观凤阳县

    图文互动视角下中国原创绘本英译策略研究——以熊亮绘本《屠龙族》为例

    李牧云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绘本是典型的多模态文本,绘本翻译需要充分关注图、文模态互动意义的建构.中国原创绘本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其英文译介策略研究有待深入.本文采用多模态对比分析法,以中国原创绘本代表性作品《屠龙族》为例,探究图文互动视角下中国原创绘本英译策略,以期提升中国原创绘本英译的有效性.

    图文互动中国原创绘本英译策略屠龙族

    多重驯服困境中的白蛇形象——"白蛇"故事流变新探

    詹壹婷
    11-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民间流传广泛的传说之一,"白蛇"故事在古代的文本演变中,其主角形象经历了从原始的妖魅到具有传统美德的贤良妻子的转变过程,这反映了白蛇的妖性被不断驯服.其中,道教、佛教、儒家三家思想实施外部驯服,白蛇自身的"情"与"灵肉分离"进行内部驯服,多重交织使白蛇形象陷入了驯服困境.这种困境亦是民间文化与社会价值观的映射.

    白蛇故事故事流变白蛇形象驯服困境

    通过女鬼形象比较看作者的价值取向——以《聊斋志异》和《子不语》为例

    叶金玉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不语》是继《聊斋志异》之后又一部写怪异事件的小说,其中的女鬼形象与《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形象有许多不同之处.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描写的女鬼美丽动人,贤良淑德,体现了一种审美的倾向,作者注重伦理道德,追求尽善尽美,故事中的说教意味较浓厚;《子不语》中的女鬼则凶恶瘆人,体现了一种审丑的倾向.她们无端害人,形象恐怖,行为怪异,作者通过女鬼的丑陋展示女子的不幸遭遇和暴露人世间的假丑恶.此外《子不语》和《聊斋志异》的女鬼都将诞下子嗣作为重要任务,重视香火的延续.

    《聊斋志异》《子不语》女鬼形象价值取向

    《牡丹亭》至情思想的表现与影响

    倪勤丰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以梦幻的形式将一个"情"字贯穿首尾,深刻地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思想.这一思想源于汤显祖的生平经历,更离不开他自身对生命的"合理性"思考.《牡丹亭》中蕴含的"至情"思想超脱时代,在封建礼教的暗夜中散发出人性解放的光芒,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汤显祖《牡丹亭》至情思想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复调问题再思考

    刘雨萌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少学者将鲁迅的小说称之为复调小说,认为其中存在的多种声音构成了对话关系.本文从复调小说的三个基本特性出发,将主人公的主体性、人物之间的对话性、艺术呈现方式上的共时性一同作为衡量标准,对《狂人日记》中的复调问题再次进行思考.基于对《狂人日记》这一篇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研究,认为该小说不具有复调理论的基本特性,不能称之为复调小说.

    鲁迅《狂人日记》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

    新时代文学的中国城市故事书写与城市想象

    周青民黄馨慧
    26-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书写城市故事成为文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城市空间承载着乡村空间所无法承载的现代性隐喻,城市经验也属于作家十分重要的经验.新时代文学的中国故事书写的充分实现,既要是乡土的,又要是城市的,尤其要立足于城市舞台,以多维视角展开城市想象,关注"城之事""城之史""城之人",并不断观城、读城和问城,以城市窗口展现东方审美,完成面向世界的表达.

    新时代文学中国城市故事城之事城之史城之人

    "她题材"剧集中的性别建构和文化表达——以《我在他乡挺好的》为例

    徐诗雨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她题材"剧集逐渐兴盛,尤其在塑造女性角色方面有着突出表现.热播剧《我在他乡挺好的》中的女性形象打破了传统电视剧中的固化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形象特征彰显了新时代女性的精神价值,表达了创作者对当下性别建构和文化意蕴的思考.这种女性意识的新言说与新呈现对于审美价值取向的引导、社会文化的反思和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实现等方面将产生重要作用.

    《我在他乡挺好的》她题材性别建构文化表达符号

    从"苏报案"看清末司法改革的必要性与改革成果

    张云
    33-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03年发生了著名的反清政治案件"苏报案",其审理过程与结果对清末司法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比"苏报案"审理过程中中西司法制度与观念的差异,揭示了清政府司法制度的弊端."苏报案"的爆发与审理直接影响了《大清新刑律》的编纂,为这部法典吸收西方近现代刑法原则提供了启示,体现了 一定程度的进步性.

    "苏报案"《大清新刑律》司法改革

    先秦儒、道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胡婵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辩证法思想萌芽于先秦传统典籍《周易》,随后历经先秦儒道之学、宋明理学、禅宗等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辩证法思想.先秦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对先秦儒、道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进行挖掘,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儒家道家辩证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