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教资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教资料
文教资料

何永康

旬刊

1004-8359

wjzl@vip.163.com

025-83951252

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文教资料/Journal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温州方言的程度表达方式分析

    章林悦
    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州方言的程度表达方式极为丰富,较之普通话有不少差异.温州方言以后置程度副词为主导,"显"在程度副词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他后置程度副词还有"煞""死"等.同时,温州方言中也有许多前置程度副词,如"忒""恁"等.不仅如此,温州方言还会使用一些忌讳词和詈语来充当前置程度副词,如"死人"等.

    温州方言程度副词表达方式

    《说文解字》马部字的历时演变情况

    许心怡
    9-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说文解字》是东汉时期许慎编撰的第一部系统辨音、析形、解义的字书.《说文解字》的马部收字丰富、流传甚广,研究价值较高.本文立足《说文解字》的编撰原则与体例,基于六书理论,结合马部诸字的形音义关系对比分析,对马部所收120字的基本情况及历时演变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并阐释马部字流传发展的动因.

    《说文解字》马部六书历时演变

    《弘明集》中典故词语的成词方式探析

    朱春雨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文风骈俪,遣词造句大量用典.作为"士大夫佛教"的产物,用典是《弘明集》的一大特色.《弘明集》中共有典故词语174个,其中语典词语137个,事典词语37个.这些典故词语主要是通过直接截取、选字重组、加字重组和袭用篇名四种方式成词的.

    《弘明集》典故词语成词方式

    新时代南陵目连戏的传承与发展

    樊卫东
    16-1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陵目连戏是"百戏之祖"——目连戏中的重要一支.自明清以来,目连戏长期流行于安徽省南陵县及皖南地区.南陵目连戏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具有仪式感与文化兼容性两大主要特征.除艺术价值外,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和历史价值.如今,南陵目连戏正如其他许多地方小剧种一样走向没落,因此在新的文化语境下,目连戏的传承应与时俱进,利用各种工具和平台,让南陵目连戏走出"象牙塔",走向大众.

    南陵目连戏传承价值发展路径

    从"文化性格"看冯骥才的现代性诉求——以《俗世奇人》为例

    江晨豪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俗世奇人》系列短篇小说中,冯骥才有意采撷天津地方传统文化意象塑造天津地域文化形象,以清末民初天津地区百姓的物质生活、社会活动以及精神生活为寄托,来应对20年纪90年代以来甚嚣尘上的西方中心主义话语,有力彰显了其现代性诉求.《俗世奇人》作为冯骥才阐发现代性诉求的文学作品,在全球化时代的语境中更具有独特且深远的文化意义.

    冯骥才《俗世奇人》文化性格现代性

    在边界穿行:水仙花的跨国书写

    楼育萍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美华裔文学之母水仙花的唐人街故事和华人书写已为读者所熟悉,但随着其生前发表在报刊上作品的不断再发现,水仙花的思想有待进一步认识.近年来,学界新发现了一些加拿大蒙特利尔和牙买加金斯顿报纸上的报道、穿越美加边境的游记以及以加勒比海为背景的虚构故事.借助跨国主义视角分析以上各类新归文本可以看出:水仙花在写作中不仅再现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亚之间以及美洲国家之间的跨国实践,而且对异域进行了跨文化想象,表现出情感跨国主义的倾向,从而为构建人类情感共同体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路径.

    水仙花边界跨国主义情感共同体

    浅析汪曾祺小说中的民俗文化——以《受戒》为例

    王雪洁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极具民俗特色的一部作品,他将民间生活与民俗风情结合起来,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民俗审美意蕴.本文从《受戒》中的民俗礼仪、饮食民俗和民歌民谣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书写,进而从地域文化、传统思想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等方面探析汪曾祺小说中描写民俗文化的缘由,探讨汪曾祺小说中的审美内涵及民俗文化对文学界的特殊意义.汪曾祺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描写,呈现出别样的民俗世界,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并陶冶着民众的精神生活.

    汪曾祺民俗文化《受戒》

    露易丝·格丽克诗歌中的生死观

    陈小红邓楠秀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露易丝·格丽克诗歌彰显的死亡观.格丽克早期与死亡有关的经历与其创作结下不解之缘,她一生关注死亡哲学与美学思考以探索死亡的价值旨归.格丽克诗歌中的生死观体现了尊重生命—接受死亡—生死轮回—永生不灭的动态发展过程.

    露易丝·格丽克死亡观绝对自由

    晚年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生成逻辑构建

    吴珊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年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形成基于理论界对唯物史观的片面认识、资产阶级家庭永恒论的盛行以及人类学著作的接连发表等历史背景.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主要特质不仅包括两位革命导师开始将研究视线转向古代社会和东方国家,并从微观层面入手研究家庭的发展与人类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以家庭为切入口验证唯物史观,以此回击资产阶级辩护士的奇谈怪论.随着《资本论》《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以及《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相继问世,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得以系统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唯物史观生成逻辑

    乔启明乡村建设思想及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

    赵烨烨何军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乔启明先生倡导和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其乡村建设思想:在改良乡村社会时要注意区分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农村组织要肩负乡村建设的重要责任,农民是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提出对当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界定乡村建设中的乡村概念的既要考虑地理概念,又需体现居民的共同利益,乡村振兴要注重自然禀赋与社会环境的互适性,充分发挥农民和乡村的主体性,乡村治理应注重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要作用.

    乔启明乡村建设思想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