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物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物理学报
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物理学报

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欧阳钟灿

半月刊

1000-3290

wulixb@aphy.iphy.ac.cn

010-82649294

100190

北京603信箱

物理学报/Journal Acta Phys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刊登物理学科各领域中原创性成果的前沿研究综述、研究快讯及研究论文。该刊以论文水平高、创新性强,发表速度快的特点,受到国内外物理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被国际著名的SCI等17种核心检索系统收录。2004年在SCI数据库中,影响因子为1.250。该刊被引频次已连续5年居中国物理类期刊第一位,已达到国际期刊的中上水平。在中信所数据库中,该刊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已连续7年居中国物理类期刊第一位,曾多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一等奖,荣获首届、第二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2001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高”(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和2001,2002,2003,2004,2005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    欢迎各省、市、县图书情报界、科技教育界、高科技企业界及广大物理学工作者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实用化量子密钥分发光网络中的资源优化配置

    朱佳莉曹原张春辉王琴...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规模量子通信网络应用研究中,人们一般通过构建虚拟业务网络并将其映射到实际物理空间来实现资源的分配.在该映射过程中,为简化模型常常做一些假设,比如假定物理拓扑中的密钥资源为某一固定值,即忽略实际物理条件以及不同协议对密钥供给带来的性能差异.这种忽略实际物理条件的假设可能导致该网络在实际应用中无法正常运行.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从链路映射的角度出发,以量子密钥分发光网络为底层网络,提出了改进的虚拟业务映射模型和虚拟业务映射算法,使其更加接近于实际应用场景.一方面通过增加地理位置的约束,对虚拟节点到可映射的物理节点范围做合理限制;另一方面,从硬件成本和实际密钥生成速率角度出发,提出了性价比的评估指标对资源进行分配管理.此外,我们通过结合3种主流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BB84、测量设备无关、双场),构建了普适的虚拟业务在量子密钥分发光网络中的映射模型,实现了最优协议的推荐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

    资源优化配置量子密钥分发虚拟业务映射性价比

    带身份认证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方案

    周贤韬江英华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方案中需提前假设通信双方合法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带身份认证的基于GHZ态(一种涉及至少三个子系统或粒子纠缠的量子态)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方案.该方案将GHZ态粒子分成三部分,并分三次发送,每一次都加入窃听检测粒子检测信道是否安全,并在第二次发送的时候加入身份认证,用以验证接收方的身份,在第三次发送完粒子之后,接收方将所有检测粒子抽取出来,之后对GHZ态粒子做联合测量,并通过原先给定的编码规则恢复原始信息.本方案设计简单、高效,无需复杂的幺正变换即可实现通信.安全性分析证明,该方案能抵御常见的内部攻击和外部攻击,并且有较高的传输效率、量子比特利用率和编码容量,最大的优势在于发送方发送信息的时候不需要假设接收方的合法性,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量子安全直接通信GHZ态身份认证传输效率

    触媒组分对高温高压金刚石大单晶生长及裂纹缺陷的影响

    肖宏宇李勇鲍志刚佘彦超...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六面顶压机,在5.6 GPa,1250—1450℃的高压高温条件下,分别选用FeNiCo和NiMnCo触媒合金开展了金刚石大单晶的生长实验,系统地考察了触媒组分对金刚石单晶裂纹缺陷的影响.首先,通过对两种组分触媒晶体生长实验对比发现,金刚石大单晶裂纹缺陷出现的概率与触媒组分相关联.同NiMnCo触媒相比,FeNiCo触媒生长的金刚石单晶更容易出现生长裂纹.我们认为,这与FeNiCo触媒黏度高、流动性差、碳素输运能力差、生长中晶体比表面积大,进而导致其对生长条件稳定性的要求较高有关.其次,两种触媒极限增重速度和生长时间的关系曲线表明,相同生长时间条件下,NiMnCo触媒生长金刚石单晶的极限增重速度相对较大.再次,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裂纹缺陷的出现与否同晶体表面平整度的高低无必然联系,表面平整度高的金刚石单晶内部也可能存在裂纹缺陷.最后,经对金刚石单晶傅里叶微区红外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氮杂质含量的高低与金刚石单晶裂纹缺陷的出现与否无内在关联性的研究结论.

    高温高压金刚石大单晶触媒裂纹缺陷

    不同频率的组合振荡场下产生正负电子对

    罗蕙一江淼徐妙华李英骏...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吸收组合低频外场提供的多个不同能量的光子发生跃迁可以在真空中激发正负电子对.本文探究了在组合振荡场作用下,不同的外场频率对正负电子对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个振荡场类似,当双振荡场的频率和约为2.3mec2时,电子对产量达到极值.在双振荡场的频率和固定为2.3mec2的情况下,对不同组合频率下正负电子对的产量以及能谱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当两场频率差较小时,电子对产量随时间演化会出现显著的"拍"现象.还发现两个振荡场频率差越小,电子对的单能性越好;场频率差越大时,电子对的产量越高、能谱范围越宽.通过对跃迁概率分布图的比较和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频率差较大时能够发生显著跃迁的多光子跃迁形式数量增加,从而促进正负电子对(尤其是高能端电子对)的产生.

    电子对产生多光子跃迁计算量子场论

    多重库仑散射对小尺度物体缪子透射成像精度的影响

    张建鸣李志伟刘芳李景太...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缪子透射成像方法是一种基于宇宙线缪子穿过目标物体前后的通量变化,进而获得其内部密度结构的无损探测成像方法.缪子透射成像方法假设缪子在低原子序数物质中沿直线运动,但实际上多重库仑散射作用会使缪子路径一定程度上偏离直线,有可能对成像精度造成影响.为此,本文使用Geant4软件包开展了缪子透射成像蒙特卡罗模拟,针对数米尺度多种密度结构的模型,定量分析了打开和关闭多重库仑散射物理过程时对成像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数米尺度标准岩石物质,缪子透射成像方法能够很好地恢复内部密度异常几何特征;但多重库仑散射作用对目标物体内部区域近垂向缪子通量造成的偏差可达5%,而在目标物体边界区域的偏差可达13%.因此,需要宇宙线缪子透射成像中考虑多重库仑散射作用的影响,以获得数米尺度目标物体更准确的绝对密度值成像结果.

    多重库仑散射宇宙线缪子密度结构成像精度透射成像

    利用含δ介子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研究中子星潮汐形变性质

    刁彬许妍黄修林王夷博...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中子星宏观性质的研究,对于揭示中子星内部组成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模型,研究了δ介子对传统中子星和超子星物态方程、最大质量、勒夫数和潮汐形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中小质量传统中子星(或超子星),δ介子使其潮汐形变能力变强;随着传统中子星(或超子星)质量的增加,δ介子对其潮汐形变能力影响逐渐减弱;尤其对于大质量超子星,含有δ介子的超子星潮汐形变能力相比不含δ介子的超子星变弱.此外,在相同质量下超子的存在会降低星体的潮汐形变能力,在本文所选的参数下,含有δ介子的星体中,仅同时含Λ,Σ和Ξ超子的超子星潮汐形变能力能同时满足GW170817和GW190814天文观测约束.随着与中子星相关的引力波数据逐渐增加,将为人们判断超子星内超子种类提供一个可能的途径.

    中子星δ介子潮汐形变

    中继透镜分辨率在像素编码曝光成像中对图像重构质量的影响分析

    贺芷椰张彦东唐春华李军利...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像素编码曝光成像技术是一种先进的高速成像技术,其利用数字微镜器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对相机每个像素的曝光进行编码,将多帧图像信息融入到单帧编码图像中,然后再利用解码算法进行图像重构,将低帧频相机的图像采集速率提升数倍,实现低帧频相机的高速成像.在该技术中,DMD的像素与相机像素之间的精确匹配是实现编码曝光成像的前提,因此,相关研究人员主要关注于如何实现像素的精确匹配.然而,两者之间中继成像系统的分辨率作为编码曝光成像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却鲜有人研究和分析.为此,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中继成像系统的分辨率对解码图像重建效果的影响,并结合模拟和实际成像实验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像素编码曝光成像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条纹相位的成像系统点扩散函数估计方法,并将Richard-Lucy反卷积算法引入到编码图像的重构过程中,有效改善编码曝光成像的质量,对于像素编码曝光成像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速成像像素编码曝光成像中继透镜数字微镜器件

    时空域联合编码扩频单光子计数成像方法

    沈姗姗顾国华陈钱何睿清...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结合空间编码单像素成像技术和扩频时间编码扫描成像技术,提出一种时空域联合编码扩频单光子计数成像方法.该方法具备可避免距离模糊、大时宽带宽积的优势,并且在噪声干扰下,能够准确恢复距离像.本文推导了基于单光子探测的时空域联合相关非线性探测模型、成像正向模型和信噪比模型,并通过凸优化反演算法恢复深度图像,理论模型和仿真实验均证明,与传统的基于空间编码的单像素成像方法相比,本方法提高了重建的质量.其中,采用m序列作为时间编码,成像的噪声鲁棒性更高.和传统的空间编码单像素成像技术相比,本文提出方法的成像均方误差降低了4/5,引入二次相关方法后,成像均方误差降低了9/10.本文所提出的成像架构为非扫描激光雷达成像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时空域联合编码单光子探测m序列二次相关法

    面向纯相位型全息显示的自适应混合约束迭代算法

    高乾程何泽浩刘珂瑄韩超...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纯相位型计算全息图舍弃全息面上的振幅信息,降低了全息显示的图像质量.迭代法通过多次正、逆向的波前传播计算,优化了纯相位型计算全息图的相位轮廓,提升了全息再现的图像质量.然而,传统迭代法可能存在迭代发散、收敛速度偏慢以及再现质量受限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角谱传播模型的自适应混合约束迭代算法,通过在迭代中加入自适应的反馈机制和频带约束策略,增加了迭代优化的自由度,提升了迭代的收敛性和全息再现的图像质量.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够在较短的计算时间内获得更高重建质量的纯相位型计算全息图,对于高质量的全息显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计算全息图全息显示纯相位全息图相位优化

    基于激光双边带抑制的冷原子干涉相移优化与控制

    叶留贤许云鹏王巧薇程冰...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电光调制技术产生冷原子干涉所需要的拉曼光,虽然可以使激光系统更加紧凑和稳定,但其产生的残余边带会引入附加干涉相移,从而影响冷原子干涉测量精度.为了降低激光调制边带对冷原子干涉相移的影响,构建了一种用于冷原子干涉的双边带抑制激光系统.基于该系统,详细分析了激光双边带的产生原理和双边带抑制效果;研究了当残余边带存在时,拉曼反射镜的初始位置、相邻拉曼脉冲的间隔时间、调制深度和原子团初速度等一系列参数与冷原子干涉相移之间的关系,并优化相关参数,降低了残余边带对冷原子干涉相移的影响.当拉曼反射镜与冷原子团之间的距离为105 mm,相邻拉曼脉冲的间隔时间为82 ms时,相移可以优化到0.7 mrad.该研究结果为减小拉曼边带效应对冷原子干涉相移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思路,相应的激光系统可用于其他惯性传感器,如原子重力仪或原子重力梯度仪等.

    原子干涉边带抑制IQ调制相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