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微生物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微生物学通报
微生物学通报

赫荣乔

月刊

0253-2654

tongbao@im.ac.cn

010-64807511

100101

北京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2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B401

微生物学通报/Journal Microb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74年创刊,是中国微生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以微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及高新技术创新为主的综合性双月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微生物学、生物工程、病毒学、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产业化新技术和新进展。设置的栏目有:研究报告、研究快报、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高等院校教学、名师讲堂以及企业高科技信息与新产品介绍、专题专栏、专家论坛、书讯、会讯等。读者对象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医院、卫生防疫(检疫监察部门)、生物工程公司、环境保护、企业厂矿等单位。发行范围涵盖教育、科研、工业、农业、医药、环境、食品保健等领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IgA肾病与肠道微生态及肠黏膜免疫关系的研究进展

    支文强李亚峰
    2271-2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IgAN)是一种多种机制共同参与免疫介导的肾小球疾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此外,许多疾病与 IgAN 的发生和进展相关(如炎症性肠病、肝炎及 HIV 病毒感染、干燥综合征等),被称为继发性 IgAN.目前 IgAN 被广泛接受的发病机制是"多重打击学说",该学说中IgAN发病的"扳机点"即为黏膜微生态失调导致的屏障功能破坏及免疫异常.肠道黏膜作为人体黏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及免疫调节异常在IgAN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与此相关的治疗靶点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目前肠道微生态与肠黏膜免疫在IgAN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从肠道微生态及免疫功能角度寻找IgAN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思路.

    IgA肾病肠道微生态肠道菌群肠黏膜免疫代谢组学发病机制

    衣原体与线粒体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邹燕龚思露郭柳亮朱顺新...
    2280-2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衣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类原核型微生物,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基于胞内生长的特性,衣原体能与宿主细胞内多种细胞器发生相互作用以促进自身生存和繁殖.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多功能细胞器,不仅是细胞的代谢中枢和能量工厂,还涉及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在抗菌防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衣原体感染与线粒体存在紧密联系,研究表明衣原体严格依赖宿主细胞线粒体代谢获取能量,并通过改变线粒体蛋白质组成影响线粒体功能,参与调控线粒体动力学、凋亡、活性氧等多种途径.本文就衣原体与宿主细胞线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衣原体线粒体凋亡线粒体动力学活性氧

    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的研究进展

    岳楠康琳李佳欣王菁...
    2289-2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ε毒素(epsilon toxin,ETX)可导致牛羊等宿主动物的坏死性肠炎,以及肺脏、肾脏和脑部等多器官的损伤,导致感染动物的生产效能下降,还因为毒性较强被列入生物战剂和生物恐怖剂清单.ETX 通过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孔道,导致内容物的异常释放,从而损伤细胞,其中髓鞘和淋巴细胞蛋白(myelin and lymphocyte,MAL)是ETX发挥毒性效应的特异性受体.目前ETX的防治手段有限,仅适用于动物的粗制疫苗,适用于人类的疫苗仍在研发之中,并且潜在治疗药物在探索中.近年来,研究者在ETX的成孔机制、特异性受体、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多的进展.本文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ETX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成孔毒素髓鞘和淋巴细胞蛋白疫苗

    基因敲除技术在多重耐药细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邢得勋谭景轩崔金娜浩东昊...
    2301-2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细菌问题日益严重,对公共卫生构成了严重威胁.基因敲除技术作为一种精准干预细菌基因的方法,在解析多重耐药细菌的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旨在综述基因敲除技术在多重耐药细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基因敲除技术不仅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多耐药细菌的耐药机制,还能为发现新的药物靶点提供重要线索.我们还探讨了基因敲除技术的优势和限制,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基因敲除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与其他生物技术的结合将为解决多耐药细菌问题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同时,我们也期待着基因敲除技术能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多重耐药细菌的治疗提供新的可能.

    多重耐药细菌基因敲除同源重组锌指核酸酶技术

    低温秸秆降解菌研究进展

    才金玲胡秦博郑薇琳李杨偌轩...
    2312-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北方地区是农业生产主产区,每年产生大量秸秆废弃物.秸秆中富含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形成复杂的三维结构导致降解困难.采收季后的秋冬季时间长、气温低,进一步增大秸秆降解难度.开发低温菌剂提高秸秆降解效率至关重要.常见的低温秸秆降解菌包括细菌和真菌.其中,真菌木质素降解能力强;尽管细菌木质素降解能力不强,但对低温耐受性强.秸秆降解由多种酶系协同参与导致单一菌株很难降解完全,复合菌在秸秆降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自然筛选、人工复配和温度梯度适应等技术,筛选获得耐低温的复合菌.本综述为进一步开发高效秸秆降解菌剂、促进低温条件下秸秆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秸秆降解低温耐冷菌菌剂

    临床肺炎克雷伯菌的异质性耐药研究进展

    史梦兰李文茹谢小保
    2326-2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临床引起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常引发肺炎、尿路感染和细菌血症等.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的异质性耐药相关研究相继被报道.异质性耐药是指同一菌株中同时存在对某种抗生素耐药和敏感亚群的现象,由于其表型和遗传不稳定,至今尚无标准、低成本和高效的检测方法.本文对肺炎克雷伯菌异质性耐药进行综述,阐明了异质性耐药的定义和检测方法,并结合本团队在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异质性耐药方面的研究工作,深入剖析了肺炎克雷伯菌的异质性耐药机制.本文为全面了解肺炎克雷伯菌异质性耐药机制、优化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和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参考.

    肺炎克雷伯菌异质性耐药抗生素

    肠道微生物在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策略

    许勇豪吴梓萌邱树涛许宁宁...
    2337-2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微生物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中的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可能成为未来ASD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研究表明,ASD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与健康人存在差异,包括菌群相对丰度和多样性等方面.这些微生物可通过微生物-肠-脑轴的多种途径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进而影响ASD患者的行为和认知能力.因此,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可能是一种有效的 ASD 治疗方法.目前已有研究探讨了利用益生菌、粪菌移植等方法治疗 ASD 的效果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最佳的治疗策略、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肠道微生物孤独症谱系障碍微生物-肠-脑轴治疗方法

    新疆达坂城盐湖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多样性及其活性筛选

    秦培钢冯华玺魏圆圆毕心怡...
    2353-2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近年来,新疆的一些盐湖和盐碱地如艾比湖、七角井盐湖和罗布泊等地不断有新的放线菌菌株被发现,而达坂城盐湖土壤分离放线菌的相关报道较少.[目的]研究新疆达坂城盐湖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并进行酶活性筛选,以期发现新的药用微生物资源,为新抗生素的发现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纯培养分离技术和基于 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达坂城盐湖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采用PCR检测分析pksⅠ、pksⅡ、nrps和aph这 4 种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分布;利用琼脂块扩散法进行抗菌活性初筛;以 9 种酶活底物为指示物,结合琼脂块扩散法对可培养的放线菌进行功能酶活性筛选.[结果]从达坂城盐湖的 14 份土壤中共分离到 65 株放线菌,隶属于 5 个目 5 个科 9 个属,其中 2 株放线菌为潜在新种,优势菌属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抗生素功能基因筛选出较为丰富的与抗生素合成相关的基因;筛选到一株对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及真菌都有拮抗效果的菌株D21E05;达坂城盐湖土壤中含丰富的产蛋白酶、脂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等生物活性酶的菌株.[结论]达坂城盐湖土壤中含有较为丰富的药用放线菌资源,具有从中发现放线菌新物种和新抗生素的潜力.

    达坂城盐湖放线菌多样性抗微生物活性

    一种高富硒平菇的紫外诱变筛选及其营养强化的应用

    孙举志李红英陈菲菲覃大吉...
    2368-2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食用菌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富硒培养难以达到硒营养强化的国家标准.[目的]通过紫外诱变技术筛选对硒具有高效富集和转化能力的菌株,以提高其硒含量,为富硒食用菌营养强化剂的产品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硒抗性筛选,确定诱变的出发菌株,对其紫外辐照诱导发生变异,并根据菌丝生长速率、子实体生物学效率、总硒和有机硒含量综合评估诱变菌株的优良特性.[结果]在硒浓度 100 mg/kg和 120 mg/kg的袋料栽培基质中诱变菌株 120-5 菌丝的生长速率分别为 1.27 cm/d和 1.19 cm/d,子实体总硒量分别为 199.77 mg/kg和 224.15 mg/kg,有机硒量分别为 198.83 mg/kg和 223.56 mg/kg,占总硒量 99.53%和 99.74%,其硒含量均达到了富硒食用菌营养强化剂的国标要求.出发菌株qiu-2020 在硒浓度 100 mg/kg和 120 mg/kg基质中的菌丝生长速率分别为 1.02 cm/d和 0.88 cm/d,在 120 mg/kg时,总硒量最高达 166.53 mg/kg,仍低于国标要求.诱变菌株和出发菌株的子实体生物学效率在硒浓度 120 mg/kg时分别为 92%和 77%,两菌株的子实体农艺性状未发生变化.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表明,菌株 120-5 在基因组上发生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插入或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以及基因组结构变异(structure variation,SV).[结论]菌株 120-5 在基因组信息上发生了有效突变,而且表现出强大的富硒能力,可以作为硒营养强化的目标菌株.

    平菇紫外诱变富硒营养强化生物学效率

    贝莱斯芽孢杆菌FH-1通过调控特定时空的土壤微生物组促进水稻苗生长

    代诗佳王敬敬魏茉庞琰...
    2381-2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以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为核心的微生物肥料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的]以前期获得的一株可显著促进水稻生长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FH-1 为研究对象,运用盆栽试验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时空尺度上系统研究了其在复杂土壤系统中的演变规律及其促进水稻生长的微生物生态学机制.[方法]将贝莱斯芽孢杆菌 FH-1 接种水稻盆栽,在时间和空间尺度分别采取水稻和根际土壤样品,利用直尺和天平测定水稻的株高和植株干重.提取根际土壤DNA后,利用 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解析水稻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组成,进一步使用Spearman相关统计分析研究水稻-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接种后第 0 天,处理组(F)与对照组(CK)间水稻无显著差异.随着时间推移,F组对水稻的促生效果越来越明显.接种后第 20天F组中水稻株高和干重分别比CK组高 6.02%和 12.52%(P<0.05).前期(接种后5-10 d)贝莱斯芽孢杆菌FH-1在地下0-3 cm土壤中的定殖丰度高于地下3-6 cm 1.19%-2.64%,通过富集地下 0-3 cm 土壤中的 Kineosporiaceae、Chitinophagales 等物种和延胡索酸呼吸(fumarate respiration)等功能,以及地下3-6 cm土壤中的Bacillaceae、Phycisphaerae等物种和nitrate ammonification等功能促进水稻生长.后期(接种后 15-20 d)贝莱斯芽孢杆菌FH-1 在地下 0-3 cm土壤中的定殖丰度高于地下 3-6 cm 134%-139%,通过富集地下 0-3 cm土壤中的Bacillus、Ilumatobacteraceae等物种和xylanolysis功能,及地下 3-6 cm土壤中的Acidimicrobiia、Mycobacterium等物种和respiration of sulfur compounds功能促进水稻苗早期生长.[结论]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贝莱斯芽孢杆菌FH-1 通过调控特定时空位点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促进水稻苗的早期生长.

    植物根际促生菌贝莱斯芽孢杆菌土壤微生物群落时间空间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