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史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史杂志
文史杂志

屈小强

双月刊

1003-6903

wszzlmc@163.com

028-86729462

610016

四川省成都市署袜中街42号

文史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播世界文化精华为宗旨,面向具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广大读者,以知识性为主,兼融学术性、思想性、趣味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钟鸣鼎食的贾府何以衰败

    杨武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深刻描绘的贾府兴衰史一直为读者津津乐道.然而,它关于贾府衰败的具体原因却并未完全交代清楚.历来的红学者和读者在探讨贾府衰败问题时,多认为经济破产是其重要原因,其实皇权压迫、政治失势才是主要原因.

    红学曹雪芹经济收支官场争斗勋贵世家

    诗圣诗心识阆中

    邹雯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甫与阆中因哀痛而相识,因怀旧而续缘,阆中的山水人文俘获了诗人的心.他在阆中前后共创作了60余首诗.《阆山歌》与《阆水歌》是他心系阆中,情怀家国的代表作.

    家国情怀价值共识《阆山歌》《阆水歌》

    《云南讨满洲檄》作者"金马"考

    艾钊
    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讨满洲檄》的作者"金马",并非通常所认为的云南籍同盟会员吕志伊,而是云南籍同盟会员、大理人王毓嵩,吕志伊则是三位校订人之一.而署名"金马",主要是因为王毓嵩的故乡有"金马碧鸡"的传说.

    《云南讨满洲檄》金马吕志伊王毓嵩

    『陈平盗嫂』之『盗』含义辨正

    龙吟
    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平盗嫂"典故一直被广泛地误解和滥用,这不仅影响到人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评价的客观性,而且对人们形成庸俗化、低级化的趣味心理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经辨正可知,"陈平盗嫂"中"盗"的含义不是"私通""奸淫"之义,而是指偷窃财物.

    私通偷窃

    张大千在成都的艺术活动

    汪毅
    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大千在成都的艺术活动以及离蓉后对成都的思念,表现了他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彰显了其艺术人生的"成都意义".

    成都美术写诗成都成都日记

    "淡墨探花"王文治的误读——乐山市博物馆馆藏《工笔花鸟图册》的赏析与辨疑

    陈倩李浥
    6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乐山市博物馆馆藏二级文物《工笔花鸟图册》为清代女画家恽冰作品,在其流传过程中,一度被清代书法家王文治家藏.由于画作精美,它曾作为其孙女习画的范本教材.王文治多次为画作题跋,且曾误认了画作的作者.十二幅画作、十二个题跋为我们展现了画家与书法家穿越时空的一场审美对话,以及书法与绘画的艺术碰撞.

    王文治恽冰《工笔花鸟图册》

    展现视角与空间叙事的大禹文化符号研究

    肖燕罗颖
    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因成功治水并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大禹,几千年来始终为华夏儿女所敬仰和崇拜,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持续的影响力与生命力.大禹的伟业除有大量古今文本记述以外,还有画像、雕像、禹迹、禹庙等视角与空间的叙事,与前者共同构成关于大禹的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气质的一部分.在华夏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中,大禹叙事符号亦在不断地传承与创新,大禹形象的审美价值与精神价值在多方面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对展现视角与空间叙事的大禹文化符号进行整理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艺术画像视角空间叙事大禹文化

    走进沙汀故乡与历史——写在沙汀120周年诞辰

    官晋东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汀作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其60年的创作历程受家庭关系、成长经历影响深刻.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以安县为圆心的川西北乡镇生活,见证了沙汀人生中最为颠沛奔波的10年时光,成为了他创作选材的主要内容,最终促成其文学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笔者大学时代开始研究沙汀,20世纪80年代初受沙汀本人委托深入其故乡安县走访调查,获取了不少珍贵的回忆史料,从中可还原沙汀系列重要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乡土人情,管窥沙汀人生体验和创作历程.

    沙汀作家回忆名人史料调查口述史

    史上最小的皇帝

    牟紫
    80页

    杨歗谷:泰戈尔相册里的成都学者

    且志宇
    8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100年前,泰戈尔访华期间,与辜鸿铭一同拜会泰戈尔、并与泰戈尔合影的,有成都学者杨歗谷先生.新中国成立后其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他喜考古研究,收藏品甚多,后无偿捐献给国家.他时常携带实物到课堂,与讲义相佐证,被称为"实物教授".他著作丰富,惜多遗失不存.

    清华园合影写经用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