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史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史杂志
文史杂志

屈小强

双月刊

1003-6903

wszzlmc@163.com

028-86729462

610016

四川省成都市署袜中街42号

文史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播世界文化精华为宗旨,面向具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广大读者,以知识性为主,兼融学术性、思想性、趣味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蜀高道杨世昌与苏东坡的友情研究——杨世昌助成了苏东坡文学、政绩两辉煌

    江绪奎江淼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东坡的文学辉煌,最有代表性的是"一词二赋",即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一词二赋"之所以诞生,除了苏东坡极高的文学天赋外,也有高道杨世昌的助成之功.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杭州发生了大瘟疫,其遂创办中国第一所公办私助医院"安乐坊",并请杨世昌任院长兼主治医生.杨世昌用"圣散子"药方,保全了杭州数万人的生命.苏东坡采纳杨世昌的建议,彻底治理西湖,这才有了人间天堂西湖和"苏堤春晓"等胜景.杨世昌教苏东坡酿蜜酒,为中国酒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东坡肉"的出现,既体现了苏东坡主政地方深受百姓拥戴,也侧面佐证了杨世昌助成东坡政绩辉煌之功.

    绵竹酒一词二赋出知杭州

    新都杨氏后裔对杨升庵研究的贡献

    冯修齐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升庵后裔,至今在四川新都繁衍了16代.不少杨氏后裔自豪于先人政绩学问,400多年来在修复升庵遗迹、辑印升庵遗著、编纂世系族谱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杨光海、杨崇焕为其中佼佼者.新都杨氏后裔对杨升庵及其学术研究、弘扬杨升庵家风家教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杨升庵杨氏家风历史名人研究家谱编纂

    四川省蜀道文化出版工程《蜀道方志集成·阴平道卷》甘肃首发式暨阴平道学术研讨会纪要

    李勇先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7月12日—14日,在阴平道核心地段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文县两地举行了《蜀道方志集成·阴平道卷》甘肃首发式和阴平道学术研讨会.研讨会通过不同线路遗产的比较,进一步认识了蜀道本身的特点和价值.部分学者提出许多深入开展蜀道文化研究的有意义的建议.会议呼吁甘川陕渝三省一市合力将蜀道申报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

    蜀道概念次生系统历史地理研究蜀道申遗

    纪念任乃强先生130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彬
    9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任乃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民族史学家,涉猎广博,著述丰富,经世致用,成就斐然.2024年是任乃强130周年诞辰.9月20日至23日,纪念任乃强先生130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南充市召开,百余名学者围绕任乃强先生的生平事迹、治学方法、学术思想、学术贡献及其影响展开深入讨论,对任先生勇攀学术高峰、致力国家发展的精神高度肯定.

    任乃强康藏研究《西康图经》《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阆中召开"助文化发展,促产业提质"专题座谈会

    蒲林德
    9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10月25日,阆中市召开"助文化发展,促产业提质"座谈会.会议认为,阆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促进文旅融合;以新质生产力为推手,可以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开创"文旅提质""阆中兴市"的新局面.

    发展目标献计献策创新创意

    四大天王:从印度到中国——《闲话<封神榜>与民俗》之七

    江玉祥
    10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大天王本是印度佛教故事中须弥山帝释天的保护神;其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在中国最受欢迎,成了于阗国的保护神.四大天王的形象在其信仰传入中国后产生了流变.由唐至元,四大天王造型与印度佛教记载的"四金刚"相比并无实质变化,直到以《西游记》《封神演义》为代表的明代神魔小说出现,四大天王的形象才有了新的诠释.四大天王逐渐适应了中国本土的文化环境,成为司职"风调雨顺"的民生护法.

    民俗研究神魔小说形象流变封神演义四天王旗

    宋代四川叙州进士程公许的"许"字读音考

    陈明本
    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程公许的"许"字,《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字典》《古代汉语字典》上均有"xǔ"和"hǔ"两个读音.其实,作为人名的程公许的"许"字,应读作"hǔ"音.

    程公许"hǔ"音

    万历《重庆府志》的纂修过程及版本流传

    滕新才
    105-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万历《重庆府志》纂修启动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冬,由张文耀修、邹廷彦纂,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春脱稿,雕版、刻印持续两年,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正式成书,计86卷.今藏上海图书馆,存64卷,其4-25卷已佚.

    《重庆府志》纂修版本

    《书隐丛说》献疑一则

    汪敬超
    10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今本《书隐丛说》中并无明代书帕本的记载,《中国印刷史》《中国文化史》等书中关于《书隐丛说》记载明代官刻业繁荣、书帕本盛行的征引应为讹误.追本溯源,诸多书目中有关书帕本内容的抄录可能是对《日知录》《书林清话》中记载的借用转述.

    《书隐丛说》雕版刻书书帕本征引贻误

    民国初期川滇黔省际张力格局与"孙熊之争"

    黄潇
    11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护法运动期间,孙中山与滇系军阀唐继尧联手,对同为国民党人的四川督军熊克武开展"倒熊"战争,致使护法阵营同室操戈."孙熊之争"的根源在于民国初期的川滇黔省际张力格局,代表四川本地势力的熊克武与滇黔客军之间的矛盾难以调适.孙中山致力于在四川开拓护法基地,并因护法阵营内部纷争而选择联滇制桂.这便决定了孙中山在川滇黔张力格局中的站位,从而导致"孙熊之争"无可避免.

    熊克武孙中山唐继尧护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