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微体古生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微体古生物学报
微体古生物学报

穆西南

季刊

1000-0674

micropal@nigpas.ac.cn

025-83282122

210008

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微体古生物学报/Journal Acta Micropalaeont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微体古生物学报》于1984年9月创刊。它属中央级全国性综合性学术刊物,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办,主编是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穆西南研究员,现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和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开放实验室主任。该刊是亚洲地区唯一的一份在微体古生物学方面的学术刊物,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它主要刊登蜓、非蜓有孔虫、介形类、牙形类、轮藻、沟鞭藻、硅藻、放射虫等有关微体古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有关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以及新书简介,学术活动简讯等,每篇论文均有英文摘要或全英文加中文提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华北陆块西南缘寒武系辛集组Stenotheca型和Pelagiella型壳体化石几何形态测量学初探

    巩梦骆劲舟代乔坤刘紫薇...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北陆块普遍缺失寒武系纽芬兰统至第二统下部的地层,其西南缘较为广泛分布的辛集组是研究区内最早接受沉积的一套寒武纪地层,产出大量的小壳化石,时代为寒武纪第三期中晚期至第四期早期.辛集组的小壳化石中包括大量特征明显,具有锥状、内卷式、松旋壳体的软体动物化石.本文在华北西南缘陕西洛南县灵口地区新发现的梧桐沟剖面、焦村剖面和前人研究过的陇县柴家洼剖面寒武系辛集组中下部获取了数千枚化石标本,并从中选取了保存较为完好的32枚软体动物化石和6枚前人文献中报道的相关化石(Anabarella australis Runnegar in Bengtson et al.,1990,Stenotheca transbaikalica Parkhaev,2004,Anabarella drepanoida He et Pei,1984,Pelagiella adunca Missarzhevsky in Rozanov & Missarzhevsky,1966,Auriculaspira adunca He et Pei,1984,Auriculaspira madianensis Zhou et Xiao,1984)进行几何形态测量学(Geometric morphometrics)分析,该方法利用界标点或轮廓线标记样本形态结构的方式对其进行定量化研究.通过应用PAST和TPS软件,经过界标点与半界标点结合的数据采集、普鲁克迭加数据变换,进行极值观察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内卷式、松旋型软体动物标本大致可以归为两个属,即Stenotheca Salter in Hicks,1872和Pelagiella Matthew,1895;在研究的所有标本中,仅一枚标本未鉴定出明确结果,两枚标本鉴定结果与Stenotheca较为接近;有三枚标本与Pelagiella adunca在形态上更靠近;剩余研究标本与P.madianensis接近.与传统的形态学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该方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小壳化石的属种划分,为后续对该生物群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内卷式松旋型软体动物化石几何形态测量学辛集组寒武纪早期

    贵州剑河寒武系黔东统都匀阶"清虚洞组"宏观藻类组合

    伍孟银赵小云赵元龙
    1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描述了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产出的碎片玛拉利亚藻Morania fragmenta Walcott,1919、穗状玛波利亚藻Marpolias pissa Walcott,1919、线状陡山沱藻Doushantuophyton lineare Steiner,1994,emend.Ye et al.,2019和帚状陡山沱藻Doushantuophyton cometa Yuan et al.,1999.整个"清虚洞组"宏观藻类组合已达5属6种,该组合特征及其主要分子的形态特征与上下地层中的宏观藻类组合相比均有一定的差异,是研究宏观藻类的系统分类及早期植物演化、"清虚洞组"沉积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化石材料.

    宏观藻类组合玛波利亚藻Marpolia"清虚洞组"黔东统寒武系贵州剑河

    中—晚奥陶世牙形石属Pygodus Lamont et Lindstr?m和Periodon Hadding的形态演化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

    樊静静景秀春马占荣李士虓...
    2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中—晚奥陶世全球广泛分布的两个牙形石属PygodusLamont et Lindström,1957和Periodon Hadding,1913已命名种的形态特征,清理出这两属目前的有效种,探讨了属内演化关系.认为Pygodus属的特征分子Pa分子表现出齿瘤小型化、密集化且齿瘤列数量先减少后增加的演化趋势,Pb分子表现出细齿密集化、增量化和倾斜化的趋势,S分子的细齿仅表现为密集化和增量化的趋势;Periodon属的特征分子Pa和Pb表现出前齿突上细齿逐步增量化的进化特征,M分子基部前缘细齿数量和S分子主齿与最大细齿间的小齿数量虽然也有增加的特点,但该特征并不稳定.实践上,Pygodus属Pa分子齿瘤列的数量和Periodon属Pa及Pb分子前齿突细齿的数量是这两属最重要的定种依据.基于此演化认识,对产自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台地边缘相区棋探9井达瑞威尔阶顶部的牙形石开展了系统的分类学和生物地层学工作.在连续采集的15件样品中共获得527枚牙形石,鉴定后归入13属20种,以Pygodus和Periodon占绝对优势,可识别出2个生物带:Pygodus serra带和Pygodus anserinus带.此序列可用于检验归纳出的两属属内演化认识和前人据此建立的化石带、化石亚带及化石超带的全球可对比性.经对比,认为基于Pygodus建立的生物带和生物亚带具有区域和全球可对比性,但基于Periodon建立的生物超带穿时性明显.

    牙形石生物地层台地边缘相达瑞威尔阶奥陶系鄂尔多斯盆地

    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W22井渐新世生物地层研究

    玄昌姬李前裕刘传联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超深水井W22井3 266~3 991 m井段72个样品开展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分析,讨论了该层段的地层划分并确定了其年代.研究层位含有丰富的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详细的生物地层学分析显示其属于渐新世.其中,有孔虫分析发现3 390 m以下为早渐新世P18-P21a带沉积、3 380 m以上为晚渐新世P21b-P22带至N4带下部沉积,显示其地层年代为33-23 Ma;而钙质超微化石分析则揭示出该层位包含了自NP25带底部到NP21带的地层,下渐新统/上渐新统的沉积界限在3 390 m左右,Coccolithus formosus的末现面出现在3 841 m表明钻井3 841 m以深地层年代大于32.92 Ma,但更深地层未发现始新世钙质超微化石,表明底部年龄仍为早渐新世,但推测已经接近渐新世/始新世界限(33.89 Ma).荔湾凹陷渐新世经历了从陆架浅海到上陆坡半深海环境的演变.

    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渐新世荔湾凹陷

    粤东品清湖表层沉积物有孔虫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张静莹董旭辉冼汉标司子妍...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孔虫是海洋环境中一种重要的原生动物,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澙湖作为海陆交互连接带,生境梯度明显,但目前学术界对此类水体中有孔虫种群的研究报道有限.本文以中国典型潟湖广东省汕尾市品清湖为例,于2021年至2022年间系统调查了该湖不同区域20个采样点的水环境参数(水深、盐度和pH值等)、沉积物的环境特征(粒度和污染物含量等)及有孔虫的群落组成.结果显示品清湖现今水质大部分均为四类或劣四类,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超标严重;重金属Cu、Zn和Hg浓度相对较高,部分区域浓度达到二类标准.该湖表层沉积物中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15属35种,以玻璃质壳(Hyaline)为主,瓷质壳(Porcelaneous)次之,胶结质(Agglutinated)含量最低,优势属种为Ammonia aomoriensis,Elphidium advenum,Elphidium hispidulum和Spiroloculina laevigata,丰度及分异度呈现西部入海口高,东部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品清湖有孔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深和水体Cu浓度,分别解释了34.2%和14.9%的有孔虫群落信息.研究结果表明Triloculina trigonula和Quinqueloculina seminula等瓷质壳是水深与盐度变化的有效指示物种,而Spiroloculina laevigata和Ammonia annectens则对水深、盐度和重金属Cu均具有显著指示意义.

    有孔虫群落特征环境因子指示意义品清湖

    浅析大涡模拟在古生态学中的应用

    冯文谦李启剑那琳张景新...
    6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计算流体力学(CFD)作为一种用计算机来模拟流体实际流动情况的前沿分析方法,是流体力学问题的定量化求解工具.近年来,CFD在古生态学(特别是化石功能学)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虽然CFD包含多种湍流计算模型,但早期对古生物化石的仿真模拟实验主要基于雷诺平均数值模拟(RANS).本文以寒武纪已灭绝的高钙化海绵动物——"规则"古杯动物化石模型为例,应用基于大涡模拟(LES)的湍流数值计算模型进行相关的流体力学模拟与分析.同时,应用RANS模型并以相同的流体动力学参数进行仿真模拟,从而详细比较不同计算模型间的差异.CFD结果重现了古杯动物在海底古水流环境下的流体力学特征,LES和RANS实验共同揭示了"规则"古杯动物独特的骨骼形态在其滤食以及有性繁殖等方面的适应性优势.与RANS模型相比,LES这一计算模型在本案例中呈现出更高精度的模拟结果,值得在相关研究中作进一步的推广.

    大涡模拟计算流体力学古生态生物力学古杯动物

    青海湖流域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粪花粉和真菌孢子组合及其生态指示意义

    侯艺林魏海成鄂崇毅段荣蕾...
    7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是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作用是广泛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本研究采集了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和温性草原植被群落中的27个高原鼠兔粪样品并开展花粉和真菌孢子分析.结果表明,高原鼠兔粪样品中花粉组合以蒿属、禾本科、莎草科、豆科、菊科、蔷薇科和龙胆科等为主,通过与研究区表土花粉组合对比发现,高原鼠兔的主要食物类型为禾本科和豆科植物,蒿属、莎草科、紫菀属、蔷薇科、蒲公英属和龙胆科等植物也是其少量采食的植物类型.高寒草甸和温性草原植被群落中高原鼠兔粪花粉组合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明植物群落组成对高原鼠兔食物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高原鼠兔粪便真菌孢子组合中荚孢腔菌属占显著优势,是监测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变化的潜在指示性属种.此外,粪壳菌属、条黑粉菌属、毛壳菌属、格孢腔菌属、Fungi type-1和Fungi type-10也是重要的粪生真菌孢子类型.鼠兔粪样品真菌孢子组合中球囊霉属百分含量较低,指示高原鼠兔对植物根系啃食程度较低.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高原鼠兔采食习性,以及对区域植被生态的影响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为今后青藏高原草地资源管理、生态恢复治理和高原鼠兔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高原鼠兔花粉真菌孢子生态系统青海湖

    《微体古生物学报》征稿简则

    《微体古生物学报》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