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微体古生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微体古生物学报
微体古生物学报

穆西南

季刊

1000-0674

micropal@nigpas.ac.cn

025-83282122

210008

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微体古生物学报/Journal Acta Micropalaeont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微体古生物学报》于1984年9月创刊。它属中央级全国性综合性学术刊物,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办,主编是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穆西南研究员,现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和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开放实验室主任。该刊是亚洲地区唯一的一份在微体古生物学方面的学术刊物,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它主要刊登蜓、非蜓有孔虫、介形类、牙形类、轮藻、沟鞭藻、硅藻、放射虫等有关微体古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有关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以及新书简介,学术活动简讯等,每篇论文均有英文摘要或全英文加中文提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贵州寒武系凯里组卢氏中国始海百合骨片微观结构研究

    余秀程兰天赵元龙
    193-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始海百合是海蕾亚门棘皮动物中最古老的类群,这一类群在形态结构上与有柄亚门(Pelmatozoa)的海百合有诸多相似,目前对于始海百合腕枝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结构层面,而对腕枝骨片微观结构(Stereom)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现代棘皮动物骨片微观结构和填充软组织的性质之间的普遍联系,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阴极发光显微镜所采集的图像揭示了始海百合腕枝及萼板的骨片微观结构.研究发现始海百合萼板由粗糙的迷宫状骨骼组成,而腕枝盖板主要由廊状骨骼构成;底板则由迷宫状骨骼以及腕枝骨板缝隙间的廊状骨骼构成;结合现生棘皮动物结构及前人研究,笔者推测廊状骨骼是胶原组织的附着区域,从而揭示出卢氏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lui)的腕枝关节面之间可能附着有胶原组织,进而影响腕枝的运动能力.这些结果证明,骨片微观结构研究对于还原棘皮动物已灭绝类群的身体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并为Sinoeocrinus lui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见解.

    棘皮动物始海百合骨片微观结构寒武纪

    黔北桐梓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的苔藓动物化石新材料

    何敏杨宇宁马俊业张志亮...
    204-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黔北桐梓地区下奥陶统红花园组(弗洛阶)的点礁中有多样性较高的苔藓动物化石.系统古生物学分析显示,这些苔藓虫群体属于变口目和爱沙尼亚口目,共有2属4种:Orbiramus ovalis,O.minus,O.normalis和Nekhorosheviella semispherica.新化石纪录扩大了早期苔藓虫类型Orbiramus和Nekhorosheviella的地理分布和地史延限.这些模块化生长的苔藓动物化石显示出典型的包壳生物造礁构造,在红花园组点礁中以苔藓虫格架岩(bryozoan framestone)和苔藓虫-微生物粘结岩(bryozoan-microbial blindstone)参与造礁.新化石材料为探讨扬子板块早期苔藓虫的多样性演化及其造礁机制提供了关键证据.

    苔藓虫多样性造礁机制红花园组下奥陶统贵州桐梓

    南海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凹陷中新世沟鞭藻及海水表层温度

    王任覃军干杨锐闫琢玉...
    219-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次工作对南海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凹陷ST35-A井2 005-3 285.85 m井段70个样品进行了沟鞭藻分析,发现了较丰富的沟鞭藻化石,其中含中新统重要指示种Tuberculodinium vancampoae,Hystrichosphaeropsis obscura和Selenopemphix quanta,表明该井段的地质时代为中新世.根据沟鞭藻属种面貌及丰度研究结果,研究区海水表层温度在中新世经历了3次变化:(1)早中新世早期-早中新世末期(3 285.85-2 900 m),沟鞭藻以喜暖的Spiniferites spp.为主,喜极暖的Polysphaeridium zoharyi含量相对较低,喜凉的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含量中等,相对海水表层温度指数(W/C)均值为0.59,指示海水表层温度较温暖;(2)早中新世末期-中中新世(2 886~2 350 m),Spiniferites spp.和Polysphaeridium zoharyi含量均有上升的趋势,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含量明显下降,W/C均值为0.72,海水表层温度较前一阶段明显上升并达到峰值,可能与中中新世气候最适宜温暖期相对应;(3)晚中新世(2 340~2 005 m),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含量上升,Spiniferites spp.和Polysphaeridium zoharyi含量下降,W/C指数均值为0.50,指示表层海水温度相对较凉.

    沟鞭藻海水表层温度中新世松南凹陷琼东南盆地南海

    南海珠江口盆地F2井中新世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及沉积环境

    张欢祝幼华方培岳
    232-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次工作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F2井824~1 715 m井段90个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分析,共鉴定10属34种.在上部824~1 095 m井段,钙质超微化石较为丰富;而中部和下部1 095~1715 m井段,化石丰度相对较低或未发现化石.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标志性物种的存在,对该井的生物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识别出NN11、NN10、NN9、NN8、NN7、NN6、NN5、NN4等8个钙质超微化石带,将824~1715 m的地层时代划分为中新世.通过钙质超微化石的总丰度、分异度以及特征性环境指示种的丰度变化,F2井从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沉积环境演化阶段,分别为浅海内陆架-滨海、滨海和浅海内陆架-中陆架.

    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古环境中新世珠江口盆地南海

    太湖平原更新世的古植被与古环境——以ZKW4孔为例

    季文婷郭盛乔武健强杜建国...
    244-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湖平原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区域气候受季风环境支配,属北亚热带南部向中亚热带北部过渡的季风气候.因此,该地区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对于揭示东亚季风时空变化乃至海平面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太湖平原北部ZKW4钻孔深度25.05 m至112.68 m地层孢粉记录以及地球化学元素记录,初步恢复该地区更新世的植被变化情况和受到海水影响的历史.研究揭示,研究区更新世主要植被演化过程为早更新世早期(2 113-1 800ka)落叶阔叶林、早更新世中期(1 800-1 070ka)落叶阔叶林-草地、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1 070-126ka)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晚更新世(126-72ka)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可能在中更新世期间(约470.3-408.7 ka)、晚更新世期间(约111.6-95.8 ka)经历了两次海侵事件.

    古植被海平面变化更新世太湖平原

    黄海西南部海门潮间带有孔虫Ammonia分子系统学研究初探

    李云舒张楷
    258-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对采自于黄海西南部海门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尝试.通过对底栖有孔虫的实验培养与形态观察,对群落中含量最高的Ammonia spp.,根据其壳体形态特征挑选六个典型类型、21个个体进行了分析.通过DNA提取、PCR扩增、单克隆培养与测序,获得了这些有孔虫个体大量的核糖体小亚基(Ribosomal Small Subunit,SSU)rDNA序列.本文报道了HM03个体的19个克隆DNA序列、HM21个体的6个克隆DNA序列,以及HM02和HM04-HM20个体各自一个克隆DNA序列.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除了HM21个体与其他个体亲缘关系较远外,其他不同形态特征的分子与潮间带低盐分子Ammonia catesbyana(d'Orbigny,1839),Ammonia aomoriensis(Asano,1951),Ammonia confertitesta Zheng,1978 和 Ammonia sp.T6(Hayward et al.,2004)等亲缘关系紧密,形成一独立系群(Clade A),推测其为同种异名.因为A.confertitesta是邻近地区研究最早报道建立的种名,因此本潮间带常见Ammonia分子暂时使用A.confertitesta种名.观察显示,A.confertitesta不同个体的末圈房室数量、脐部及缝合线等特征可以有较大程度的变化.另外,HM21个体根据其壳体形态特征初步鉴定为Ammonia convexidorsa Zheng,1978,系统树支持其SSU rDNA序列为一独立系群(Clade B),该系群SSUrDNA序列为首次报道.本研究结合已有的Ammonia多个相关属种系统演化关系,对浅海近岸环境中最常见分子分类进行了厘定、并提出使用建议,为微体古生物学与古环境应用提供重要基础.

    底栖有孔虫Ammonia分子系统学SSUrDNA潮间带黄海

    长岛第四纪黄土中的有孔虫化石分布特征及指示意义

    仇晓华王奎峰王兆忠常凤鸣...
    268-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取自长岛4个黄土剖面(北长山岛店子剖面、南长山岛王沟剖面、大黑山岛北庄剖面、砣矶岛后口剖面)中有孔虫化石的鉴定统计,总结了长岛第四纪黄土中有孔虫化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4个黄土剖面中,北长山岛店子剖面有孔虫化石绝对丰度最高,平均值为13.11枚/50克;后口、王沟、北庄剖面有孔虫化石丰度分别为2.26枚/50克、0.56枚/50克、0.11枚/50克.北长山岛店子剖面有孔虫化石群落以浮游有孔虫为主,主要属种有Globigerinoides ruber,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和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等,其余剖面保存的有孔虫化石以底栖有孔虫为主.有孔虫化石属种的差异指示了黄土物质的不同来源,推测黄土中的底栖有孔虫化石来源为近源的渤海海底沉积物,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海底荒漠化,经风力搬运而来;浮游有孔虫则可能来自于远源的东海,末次间冰期时由黄海暖流带入渤海,末次冰期时出露,受风力搬运作用堆积到长岛各岛屿.

    有孔虫化石黄土第四纪长岛

    中国科学院发布八条诚信提醒

    《中国科学报》报社
    278页

    《微体古生物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微体古生物学报(中英文)》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