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上海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上海博物馆

陈燮君

季刊

1005-1538

wwbhykgkx@163.com

021-54362886

200050

上海市延安西路1357号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Journal Sciences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我国唯一一份专业报道文物科技考古及期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文章及相关信息。作者与读者群体包括国内外文物保护和修复科研人员、传统工艺研究人员、考古工作者、文物爱好者、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干部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古籍墨迹修复加固材料的性能效果研究

    沈文静吴春芳赵海波刘鹏...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部环境及条件(如潮湿、光照、虫害等)对古籍的作用,不仅会影响纸张,还会使得其上的墨迹发生改变(如洇墨、掉墨等).同时,古籍修复中常使用水等溶剂或药剂进行清洁、漂洗等处理,亦可能导致墨迹的脱落、洇化.因此,如何对古籍等纸质文物进行固色保护是纸质文物保护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鉴于此,本工作以羧甲基纤维素、胶矾水及壳聚糖季铵盐为固色材料,通过色度测量、pH值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X)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接触角测量、固色试验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先后从固色材料对纸张性质的影响、字迹的固色效果及纸和颜料间的相互作用、固色材料适用性及其拓展效果三方面展开研究.结果显示,羧甲基纤维素、胶矾水及壳聚糖季铵盐三种固色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固色效果,但其性能各异.因此,本工作从多方面综合比较了这三种固色材料对墨及红、蓝墨水的固色效果和性能的差异性,为古籍修复固色材料的选择和评价方法提供基础和借鉴.

    古籍修复固色材料胶矾水壳聚糖季铵盐羧甲基纤维素

    清末刻本书叶掉墨原因与修复方法初探

    陈宁喻融刘鹏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刻本是清朝晚期使用雕版印刷的古籍,是古籍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点对象之一.在日常翻阅、数字化扫描及修复流程中常出现掉墨现象,严重影响其文献价值,但该问题尚未受到足够关注.本研究针对古籍掉墨问题设计了几种评估方法,对二十余种清末刻本的掉墨程度进行了调查,并结合修复实际对掉墨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剖析,建议对掉墨严重的刻本采用刷涂法和包裹法进行保护处理.本研究对古籍刻本的墨迹保护具有实践参考意义.

    清末刻本书叶掉墨摩擦法刷涂法包裹法

    "紫檀木边点翠金质山水图围屏"屏心的研究与修复

    展菲孔艳菊刘瀚文段佩全...
    109-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紫檀木边点翠金质山水图围屏"屏心的制作工艺,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红外光谱仪及数码显微镜对文物进行检测,明确了屏风所用材质:满铺"卍"字纹点翠为基底,大面积山体使用纯金打造,细节装饰配件则用金银合金、金银铜合金和银等金属材料制成,金质嵌件用金属丝拴结的方式与点翠基底相连接.笔者以科学技术分析为依托,确定了屏风的制作工艺为:制作木板底纹—点翠—制作金属嵌件—金属部件组装固定.针对点翠脱落严重、灰尘堆积严重、金属部件脱落、点翠基底开裂等伤况,对文物进行了点翠加固、除尘、金属部件加固、基底修复四个步骤完成修复.此修复研究为了解清代宫廷大型屏风的制作工艺提供了实践依据,并为后期同类文物的修复提供经验支持.

    围屏清代故宫科技检测保护修复

    19世纪中国外销油画的白色颜料研究——以《上海外滩》油画为例

    王斌余辉
    11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销油画(export oil painting)作为中国早期油画遗存,不仅呈现了中国南方沿岸城市的地理风貌和风土民俗,而且蕴藏着中国早期本土油画的制作技艺.本研究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并结合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调查了一幅19世纪中国外销油画《上海外滩》中所用白色颜料的种类及其使用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幅清代油画画作底子所使用的白色颜料主要为白垩(CaCO3)和石英(SiO2);在颜料层中发现含锌颜料与油性媒介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羧酸锌(金属皂).本研究为中国早期外销油画的材料与技法研究及修复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19世纪外销油画材料与技法底子颜料层金属皂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全国第十七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预告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编辑部
    126页

    缅甸蒲甘佛塔表面灰浆成分研究——以苏拉牟尼佛塔为例

    周萍董少华张秉坚党小娟...
    127-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缅甸蒲甘苏拉牟尼佛塔为研究对象,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红外光谱仪等科学仪器,对佛塔后期修复灰浆、外墙灰浆和壁画地仗的主要组成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有机添加物、钙含量和泥沙质量比试验,详细探究了灰浆的制作工艺.结合试验结果和当地走访调查,揭示了缅甸蒲甘灰塑的传统工艺和材料.研究结果显示,苏拉牟尼佛塔灰浆主要由石灰、砂砾和泥组成,同时含有淀粉和蛋白质等有机添加剂.缅甸蒲甘地区的佛塔灰浆与我国传统的复合灰浆在制作工艺上存在相似之处,但也呈现明显区别.通过对灰浆制作工艺和材料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缅甸文化的独特之处,促进跨文化交流,并为佛塔的修复和技术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蒲甘苏拉牟尼佛塔灰浆

    高原地区博物馆经书柜内环境参数稳定性分析

    张舸周志鹏孙福禄成倩...
    136-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原地区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日照强,为了研究高原博物馆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对拉萨市某博物馆库房经书柜内外进行为期10个月的温湿度、CO2浓度、VOC浓度、光照强度和紫外线强度监测,分析了环境参数的变化规律、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柜内温湿度随柜外温湿度季节性变化而变化,柜内温湿度日变化小,温湿度平均日较差分别为0.73℃和0.83%,柜外为1.6℃和4.25%,经书柜可以有效保护古籍文物不受柜外环境温湿度日波动的干扰;柜内外温湿度日较差与季节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该博物馆建筑围护结构隔热性能较好;温度日较差与CO2浓度日较差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库房内工作人员越多,温度日较差越大;柜内VOC容易富集,浓度更高,建议放置活性炭等吸附材料;光照和紫外线强度极低,当前经书柜整体有利于保存.

    环境监测高原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预防性保护古建筑

    良渚古城老虎岭水坝遗址考古剖面保护研究与工程实践

    张秉坚孙海波郭青林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渚古城老虎岭水坝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系统中的一处典型遗存,对中国文明起源和世界文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清晰地展示老虎岭水坝土遗址上"草裹泥"筑坝工艺的痕迹,针对温热、潮湿、多雨环境土遗址保护的难题,在总结吸取国内土遗址保护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助浙江大学的研究成果和敦煌研究院的工程经验,提出了一套避免使用化学材料加固,而以"黑屋+隔水+控湿"为主的小环境控制工程策略,包括:构建遮光大棚以避雨和抑制绿色生物生长;铺设防水毯以防止坝体渗水;设置电加热玻璃罩以保湿和封闭展示面;采用气相补水以调控空气湿度和土体含水率;采用植物精油等绿色环保技术防治微生物;同时做好遗址实时监测和管护等.这套综合保护措施是土遗址保护理念和工程实践的一次新的尝试.

    潮湿环境土遗址湿法保护小环境控制考古剖面老虎岭水坝遗址良渚古城

    战国时期铅钡硅酸盐制品相互关系的新思考

    王颖竹刘勇马泓蛟崔剑锋...
    152-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铅钡硅酸盐是中国古代费昂斯和玻璃制品的典型成分类型.本文首先明确了铅钡硅酸盐制品包含铅钡釉陶、铅钡釉砂、铅钡玻璃以及硅酸铜钡颜料四大类,并重点讨论前三者,强调不宜用"铅钡玻璃"指代铅钡硅酸盐制品.其后,文章整体梳理了战国时期铅钡硅酸盐制品的出土范围和存续时间.在此基础上,重新讨论了铅钡釉陶、铅钡釉砂、铅钡玻璃的关系问题,提出铅钡釉陶和铅钡釉砂都不是铅钡玻璃的先驱,三者在战国早期的出现更像是铅钡这种全新助熔剂在不同材质上的应用.

    铅钡硅酸盐战国时期分布范围起源相互关系

    云冈石窟风化检测研究进展

    董勇董丽娟席浩焱刘艳红...
    160-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冈石窟,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石质文物都遭受着严重的风化病害侵蚀,对其风化程度进行检测已经成为石质文物保护中的一项紧迫任务.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石质文物风化的检测方法也越来越多,并且每种检测方法都有其侧重的检测目的和优势.本研究综述近几十年内曾使用过的重点检测方法,并分析每种检测方法的原理、优势和局限性,为云冈石窟风化检测和保护提供参考.

    云冈石窟风化检测石质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