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春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春秋
文物春秋

许潞梅

双月刊

1003-6555

wwcqzzs@163.com

0311-85367298

050031

河北省石家庄市建华南大街82号

文物春秋/Journal Stories of Relic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河北省唯一的以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为主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文物、考古、博物馆工作者及文物爱好者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的再认识

    武留涵祝熙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65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苏省涟水县三里墩清理了一座古代墓葬.关于该墓年代,学界有西汉和战国两种观点.通过分析墓葬规模和出土器物特征,可知该墓为西汉中期偏晚阶段列侯级别墓葬.墓中出土的错金银铜鼎、铜壶、铜鐏等铜器和刀币具有战国时期风格,应为墓主生前的收藏品,反映了汉代贵族的收藏与审美之风.在梳理史书、方志记载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比涟水周边地区发现的汉代墓葬特征,推测三里墩汉墓墓主并非简报提出的鳣侯刘应或其家族成员,而是与徐州地区楚王家族有关.

    三里墩汉墓西汉中期偏晚古物收藏鳣侯应楚王家族成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北朝石堂图像考证

    樊海军常樱
    12-2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北朝石堂的几幅线刻图主题继承自汉晋的墓葬图像传统.石堂堂门两侧的守护人(神)形象虽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格,实际上是中原墓葬美术中门神或门吏的延续;山墙的出行图描摹的是现世至彼岸的行走过程,虚空宝珠忍冬纹和畏兽、神兽等附属图形与出行图相结合,则是北魏迁邺城以后的组合模式;后墙的夫妇宴乐图主要表现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和他们期望带至身后世界的理想生活.通过对比具有明确纪年信息的实物图像资料,综合分析该石堂图像的构成主题、画面细节等,认为该石堂的年代应断在北齐.

    北朝石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图像北齐

    王城博物馆藏龙纹琉璃瓦初探

    吴双司红伟王敏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城博物馆收藏有一批明代靖江王所用琉璃建筑构件,其中的龙纹琉璃瓦特征鲜明,器型有滴水、瓦当与勾头瓦三类.对这些龙纹琉璃瓦进行胎、釉成分分析,并对比其他明代遗址出土琉璃瓦成分分析数据,基本可以确认靖江王所用琉璃瓦为本地烧造,且很有可能为窑里村窑产品.

    王城博物馆龙纹琉璃瓦明代靖江王胎釉分析琉璃瓦生产

    黑龙江东宁新立村北山旧石器地点的石器研究

    陈全家魏天旭宋吉富杨枢通...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年4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和东宁市文物管理所组成调查队在黑龙江省东宁市进行了旧石器考古调查,共发现旧石器地点17处,采集石器近800件.新立村北山地点为其中一处,共采集石制品54件,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石料主要为采自遗址附近的砾石,以玄武岩为主,其次为流纹岩,使用锤击法剥片.石片以中小型为主,工具类型丰富,以刮削器为主,另有凹缺器、雕刻器、齿状器和手镐等,修理程度有限,精修工具较少.该地点的发现为认识中国东北地区小型石片石器工业的出现和发展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

    石器新立村北山地点黑龙江东宁旧石器时代晚期

    江苏扬州槐泗镇唐庄墓地M41发掘简报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4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庄墓地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沈营村东南,为配合城市建设,2023年2月至5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共清理西汉、六朝、隋代、明清时期墓葬70座.其中西汉墓葬共5座集中分布,均为土坑竖穴木椁墓,推测为一处家族墓地.位于西汉墓群东南的M41规模较大,棺椁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出土了一批陶器、漆木器,根据墓葬结构和出土器物特征判断其时代为西汉晚期.M41椁室设置可开合墓门,为扬州地区常见做法,但墓门外又有竖穴墓道,较为少见,为研究江淮地区汉代墓葬结构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

    江苏扬州唐庄墓地M41木椁墓西汉晚期

    我国博物馆图书出版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基于国家出版公共服务平台书目数据的分析

    赵春霞刘阳于慧颖
    56-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图书出版是博物馆推动藏品资源活化利用,拓展宣教职能的重要手段.基于国家出版发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书目数据,对2019-2023年博物馆出版图书的类型、价格、作者和出版社进行分析,发现博物馆图书出版存在着图书类型不够丰富、图书定价整体偏高、图书出版门槛较高和对头部出版社过度依赖等问题,提出可通过活用宣教资源、细分版本类型、引入外部力量、鼓励因书择社等措施,来推动博物馆图书类型多元化、定价个性化、出版社会化和市场均衡化.

    博物馆图书出版国家出版发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定州博物馆藏北魏石造像考

    贾敏峰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定州博物馆馆藏有一尊石造像,发愿文显示其雕刻于北魏太和八年(484),从残存情况看,为释迦三尊像的可能性大,风格符合云冈一期及二期早期特征,是河北现存为数不多的时代较早的石造像之一,为河北早期佛造像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石造像北魏云冈模式定州博物馆

    石片回收率和奥杜威人族行为的推断——对木村1999年和2002年研究的回应

    大卫·布劳恩琼妮·塔蒂科斯约瑟夫·费拉罗哈里斯...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村在研究奥杜威石器时曾用石片回收率(FRR)来推断早期人类石制品使用的行为策略,即将通过石核上的石片疤推算出的组合中预期的石片数量与实际回收的石片数量进行比较,认为遗址中出现石片过于丰富的情形,要么是将在其他地方打制好的石片搬运至该遗址,要么是将在该遗址经过剥片的石核搬运出去;石片的缺乏则被认为是代表了先前在其他地方经过剥片的石核被带进该遗址,或者打制好的石片被带离了该遗址.但奥杜威石核在大小上差异很大,石片和石片疤的数量理论上都应受到其尺寸相关因素的影响.较小的石核绝对体积较小,大石核的表面积与体积比更高.鉴于小石核有限的表面积与体积比,预测随着石核的缩减,后期的剥片更有可能抹除之前的石片疤.与较大的石核相比,较小的石核上的石片疤被抹去的速度更快.为证实该推测,运用实验考古的方法进行石核缩减实验,来探讨初始石核尺寸对石片回收率的影响.采用两种不同FRR计算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发现两种计算结果产生了相似的模式,表明FRR与砾石的初始尺寸之间有很强的联系.实验结果也证实了小石核上的石片疤被抹除的速度比大石核上的更快.由此质疑了木村关于石片数量丰富程度的相对水平代表石器搬运水平的观点,认为MNK CF遗址较高的石片回收率可能是由较小的初始石核尺寸导致的,而非古人类对原料分布做出的反应,为理解奥杜威石器组合与人类行为之间复杂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奥杜威石器石片回收率人族行为实验考古学

    《文物春秋》151-200期总目录(2016.5、6-2024.5)

    78-95页

    定州博物馆藏北魏石造像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