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鉴定与鉴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

徐敏

月刊

1674-8697

wenbocc@163.com

0551-65690818

230041

合肥濉溪路333号

文物鉴定与鉴赏/Journal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查看更多>>《文物鉴定与鉴赏》是面向国内收藏界发行,以宣传传统鉴定科技鉴定相结合的“双轨鉴定”为基本内容,宣传“文物科技”为特色的文物鉴定、收藏鉴赏类杂志。它以大量的科学性、科普性、知识性文章为主要内容,多层面贴近读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及收藏业从业者学习、鉴赏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文化休闲读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贵州何以称为"古生物王国"——以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为例

    张钰涵
    12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是贵州省省内面积最大的国有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建筑恢宏别致,获2021年鲁班奖.馆藏包括梁氏关岭鱼龙、邓氏贵州鱼龙、蔡胡氏典型鱼龙正模标本、中国始喙龟等或全球唯一或定义物种的稀世珍宝.四个常设展厅邀请观众一同见证地球史中的生命演化、地质地貌的鬼斧神工、黔贵大地的宝矿富藏、本地历史的奋进史诗,诠释贵州"古生物王国""喀斯特王国""沉积岩王国"的美誉.

    贵州地质古生物王国

    赫哲族艺术文物调查与研究

    黄任远彭芊芊
    12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赫哲族艺术类文物主要有陶罐、口弦琴、鱼皮画、桦皮工艺品、风俗画等,这些文物是其长期渔猎生活的产物,该民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进行原始艺术创作,展现了该族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原始审美意识.

    赫哲族艺术文物调查研究

    以诸城市博物馆馆藏文物、诸城名人透视清代科举文化世家与翰林群体的崛起

    霍萌萌
    13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诸城自古多名士,特别是明清两代,境内相继出现了"东武西社""诸城十老""张氏四逸"等文学社团和著名文人以及臧、王、刘、李、丁五大世家望族.他们出则为民请命、整顿时弊、造福一方,入则以文会友、相互唱和、寄情山水.他们秉承祖风、诗书绍继,促使诸城文化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名人透视文化世家崛起

    洛阳地区出土汉代陶仓研究

    黄宽
    134-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仓作为模型明器的一种,在北方地区汉墓中常有出土,在制作水平和外在特征上,表现出区域化的特点.目前有关洛阳地区汉墓出土陶仓的相关研究较少,文章以洛阳地区出土汉代陶仓为例,进行了类型学分析以研究洛阳地区汉代陶仓的演变规律,建立起洛阳地区汉代陶仓发展演变框架.将洛阳地区和关中地区同时期出土的陶仓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异同点,得出洛阳地区与关中地区的陶仓来源关系,更直观清晰反映洛阳地区人民的社会生活.

    洛阳地区汉代陶仓区域特征

    山东泰安地区岱庙建筑的装饰纹样研究

    郭强
    138-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装饰的审美风格通常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岱庙的建筑装饰元素受到泰山文化的影响,体现在装饰纹样的形式、色彩和功能上,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岱庙的装饰纹样不仅是古代工匠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具体体现,还反映了其对美的探索和创造力的表达.文章通过分析岱庙建筑装饰纹样的文化渊源、审美特征以及装饰纹样鉴赏,旨在展示岱庙建筑的装饰纹样在现代艺术研究中的多维作用,也推动对传统建筑装饰纹样的创新性理解和发展.

    山东泰安地区岱庙建筑装饰纹样审美特征

    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址研究

    闫彧
    14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典型遗址中出土了部分房址.房址中以半地穴式为主,另有少量地面式、窖穴式.从形状上来看,长方形房址占有主要地位.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址中出土的遗物多为和先民生活相关的陶器、骨器、石器、蚌器,蕴含着丰富的先民生活信息.在同一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中,从兴隆洼文化至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址经过了方形至圆形、又以圆形和方形并重的演变过程.文章对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址形制、出土遗物、与同地区考古学文化房址形制之间的异同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获知先民的生活情况以及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形态等.

    西辽河流域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址社会形态

    基于地域视角的革命文物价值挖掘与内涵阐释初探

    刘连志
    146-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革命文物具有地域特征.文章在论述革命文物及其地域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基于地域视角进行革命文物价值挖掘和内涵阐释的重点和途径,即挖掘革命文物历史价值是根本,精神价值是核心,教育价值是导向,馆藏价值是基础.阐释革命文物以厘清客观史实为基本点,以提炼精神价值为关键点,以培根铸魂育人为落脚点,以强化馆藏研究为着力点.

    地域视角革命文物价值挖掘内涵阐释

    中原地区东周时期三足鼎的制作技术刍议

    王璐郝玉洁
    150-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足铜鼎最早见于夏代,并作为主要的礼容器一直流行至东周时期,从三足鼎造型及附件部位的设计能窥探到不同时期铸造技术的变化.东周时期是青铜冶铸技术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以中原地区实力较强的郑、楚、卫等诸侯国出土三足鼎为案例进行铸造技术分析,可知这一阶段郑、卫三足鼎延续了中原式风格,制作范式相似,受中原冶铸体系的影响较大,楚式三足鼎在纹饰及附件部位的设计更加夸张繁复,这对于铸工分范设计水平及多范合铸技术的要求也更高.

    中原地区东周三足鼎制作技术

    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的传承与发展

    吴莉
    15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作为黎族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仅技艺精湛,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文章围绕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的传承与发展展开探讨,旨在通过对其历史、技艺、价值和未来发展的分析,深入挖掘黎族织锦的文化内涵,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为黎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历史背景文化意义传承与发展

    《五贤堂记碑》:孔道辅及孟子地位提升

    王睿智
    158-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贤堂记碑》是北宋知名官员孔道辅为纪念五贤堂的建设而立的石碑,其碑文反映了宋代前期的道统思想,并成为孟子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

    《五贤堂记碑》孔道辅道统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