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鉴定与鉴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

徐敏

月刊

1674-8697

wenbocc@163.com

0551-65690818

230041

合肥濉溪路333号

文物鉴定与鉴赏/Journal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查看更多>>《文物鉴定与鉴赏》是面向国内收藏界发行,以宣传传统鉴定科技鉴定相结合的“双轨鉴定”为基本内容,宣传“文物科技”为特色的文物鉴定、收藏鉴赏类杂志。它以大量的科学性、科普性、知识性文章为主要内容,多层面贴近读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及收藏业从业者学习、鉴赏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文化休闲读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雷州半岛古民居装饰艺术研究

    钟莹
    12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雷州半岛的古民居广泛分布于整个半岛,其中大多数建筑可追溯至清代.这些古民居不仅以其宏大的建筑规模著称,更以其独特的装饰艺术特色,生动地见证了雷州半岛在清代时期的繁荣与辉煌.一直以来,雷州半岛常被外界视为南蛮之地,是朝廷官员流放之所,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们对半岛上丰富古民居资源的关注.文章本文旨在从雷州半岛的社会基础与地域文化出发,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并塑造了雷州半岛古民居的艺术风格特点.通过对古民居中广泛运用的木雕、石雕、灰塑三种装饰工艺进行深入阐述,以及对古民居各部位装饰艺术的细致解读,力图全面展示雷州半岛古民居装饰艺术的独特风格与魅力,为后续深入研究雷州半岛古民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雷州半岛古民居装饰艺术文化内涵

    从蒲松龄的遗物和生活遗迹看其人格魅力

    刘燕谭莹
    13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着重通过蒲松龄的著作《聊斋志异》、蒲松龄设茶的柳泉、蒲松龄使用的砚台和印章、蒲松龄的画像、蒲松龄墓园等这些生活的见证物,探究蒲松龄坎坷的一生,剖析他的内心世界以及这位封建文人身上那种独有的人格魅力,以期得到更多学者的共鸣.

    蒲松龄遗物生活遗迹人格魅力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战国青铜麋鹿的造型分析及其文化影响

    弥卓君吴依茜
    134-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国时期青铜器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重要的艺术传承功能.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战国青铜麋鹿作为当时社会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对战国青铜麋鹿的造型分析以及其文化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文章通过对其造型特征、美学特征和文化影响的简单探讨,加深了对古代青铜器艺术的理解,促进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了青铜器文化的创新发展.

    青铜麋鹿战国青铜器造型分析文化影响

    查海遗址家户玉器量化试析

    曲宇蒙
    138-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兴隆洼文化的玉器是辽西地区年代最早的真玉器,代表着辽西用玉传统的发端.查海遗址是兴隆洼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家户内部出土了相当数量的玉器.文章对家户玉器和遗物组合的量化分析表明,查海遗址的小家户对玉器有更明显的偏好,这些家户倾向于增加淀粉类食物的加工,同时减少石器的生产.这说明查海玉器的起源并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很可能也植根于聚落家户的经济生活之中.

    兴隆洼文化玉器查海遗址家户

    安阳洹北商城防御体系研究

    张华贞
    14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洹北商城的众多考古发现为讨论其防御体系提供了可能.洹北商城的防御体系由城市防御设施形成的防御圈、山川河流、政治方国、军事制度等共同组成,其中城市防御设施包括环壕、宫城城墙、宫殿院墙、门卫房、道路等.洹北商城的防御体系行之有效,到殷墟时期也没有全部废弃.

    洹北商城防御军事

    济宁汉画像石中虎形象的表现形式与艺术价值研究

    徐珊
    146-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画像石是汉代独有的艺术形式,其中济宁地区的汉画像石最具代表性,研究该地区的汉画像石,发现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虎形象.虎在民间被称为百兽之王,是最早的图像崇拜对象,对汉画像石虎形象进行研究是极具艺术价值的课题.文章从雕刻技艺、构图方面对济宁汉画像石虎形象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发现其独特之处,并深入探究其艺术价值,挖掘虎形象的丰富内涵.

    济宁汉画像石虎形象表现形式艺术价值

    解读吴宽:一位书法家的书学追求

    魏灿林
    150-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论吴门书派》一书中,葛鸿桢将吴宽誉为"吴门书派的先导者".作为明初吴中地区的重要文人、书法家,吴宽不仅对吴门书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书学观念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文章将探讨吴宽在《匏翁家藏集》及其他书法题跋中体现出的书学观念,这些观念包括注重人品与书品的统一、强调精勤和服膺宋元.

    吴宽书学观服膺宋元人品精勤

    锡山秦氏家族与东林书院学术渊源探究

    沈恬
    15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锡山秦氏"世为东南望族,盛于明清两代,先后四百余年".经过200多年的繁衍生息,于明清时期成为江南望族,科第联翩,子孙通显.东林书院,由北宋理学大家杨时创建,明朝后期因无锡顾宪成、高攀龙等人重兴修复,以倡导"经世致用"之学而声名显赫,一度有"天下言正学者首东林"之赞誉.锡山秦氏与东林书院学术渊源深厚,更有4位秦氏子弟入祀东林书院道南祠.文章通过分析锡山秦氏与东林书院学术的传承和人际的交往,来加深对地方望族的了解,以及两者共同对无锡社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锡山秦氏家族东林书院学术渊源

    战国时期赵国王城高台宫殿形式探讨——以三号夯土基址为例

    李亚谢空胡婕
    158-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邯郸故城遗址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未受到后世建筑的覆盖,该遗址保存相对完整.三号夯土基址作为赵邯郸故城王城的核心区域,是一处高台建筑遗址,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赵王城宫殿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战汉时期的宫殿建筑形制与技术特点进行研究参考,可初步推测出三号夯土基址的原形制.据研究,该遗址的中央为庭院,北台为一座土木混合结构的高台式宫殿建筑,南台则是附属的低平台式建筑.这种建筑形制与技术特点反映了当时建筑设计的独特风格和特点,同时为后续的宫殿建筑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三号台基址高台建筑建筑形制

    唐代佛像雕塑中的禅意

    尹智琳
    162-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唐代社会繁荣稳定的背景下,雕塑艺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涌现了许多不朽的艺术作品.唐代佛像雕塑造型、艺术特征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将唐代雕塑艺术推向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巅峰.文章浅谈唐代佛像雕塑的"雕"与"塑"以及唐代佛像雕塑中的禅宗文化.

    唐代佛教雕塑禅宗人生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