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鉴定与鉴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

徐敏

月刊

1674-8697

wenbocc@163.com

0551-65690818

230041

合肥濉溪路333号

文物鉴定与鉴赏/Journal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查看更多>>《文物鉴定与鉴赏》是面向国内收藏界发行,以宣传传统鉴定科技鉴定相结合的“双轨鉴定”为基本内容,宣传“文物科技”为特色的文物鉴定、收藏鉴赏类杂志。它以大量的科学性、科普性、知识性文章为主要内容,多层面贴近读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及收藏业从业者学习、鉴赏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文化休闲读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南北朝建筑中的传统工艺与建筑结构

    袁强亮王超
    138-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旨在探讨南北朝时期,我国建筑艺术中的传统工艺与建筑结构的独特性.通过对这一历史阶段的建筑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在建筑美学、技术发展以及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试图揭示这些传统工艺与结构如何影响后世的建筑风格.

    南北朝建筑工艺建筑结构历史影响

    明清瓷盘装饰中鱼纹的特征解析

    尹姣姣陈又林
    14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鱼纹是中国传统纹样中历史最悠久、应用最广泛的纹样之一,中国瓷文化中的瓷盘既实用又具有审美价值,明清时期瓷盘的纹样制式、装饰手法都极具特点.结合鱼纹的发展历程看,在明清时期随着制瓷工艺和装饰技法的提高鱼纹装饰进入鼎盛.文章结合大量明清时期的瓷盘藏品,深入剖析鱼纹的纹样制式和风格特点,归纳整理鱼纹在明清瓷盘中的特征关系.

    鱼纹瓷盘装饰纹样

    高校图书馆文物书籍馆藏原则探究

    徐新丽
    146-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收藏在高校图书馆内具有历史、文化或学术价值的古老书籍,具备丰富的学术知识和历史信息,是学者和学生进行研究和学习的重要资源.文章旨在了解高校图书馆文物书籍馆藏的重要性和意义,探究适用于文物书籍馆藏的原则和标准,为高校图书馆的文物书籍收藏和管理提供指导.通过文献综述以及案例研究等,收集和分析与高校图书馆文物书籍馆藏相关的现有文献和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图书馆,对其文物书籍馆藏进行深入研究.最终结果,归纳总结了适用于图书馆文物书籍馆藏的关键原则,如保护、保存、可访问性等,发现不同类型文物书籍(如历史文献、珍贵手稿等)的特殊馆藏要求,强调保护文物书籍的措施,包括环境控制、修复和数字化等,提出改进图书馆文物书籍馆藏管理的建议和策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和建议.

    高校图书馆文物书籍馆藏原则文化特征用户导向

    传统文化视角下徐州汉画像石传承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杨莎莎
    150-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画像石是汉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社会背景下,开展汉画像石的传承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徐州是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文章旨在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文化内涵以及传承发展现状的系统梳理,探讨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期提高人们对画像石的认识和关注,促进徐州汉画像石的传承创新,从而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汉画像石徐州画像石传统文化汉文化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

    提升济南红色文化传播力 筹谋黄河时代高质量发展

    王欣程迪
    15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济南为例,从传播学视角通过开拓"百里黄河"红色生态治理,构建红色文化多元媒体矩阵,凝练红色城市文化传播精神,形成红色文化生产力聚落助力实现新时代新旧动能转换,为黄河流域城市红色文化传播力提升,内化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和生态行为方式,增强民族自信力提供参考.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色文化传播力

    四川罗泉古镇文物资源调查分析

    韩文慧
    158-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泉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核心区域有文物点百余处.文章从罗泉古镇的历史沿革、古镇格局、特色建筑与盐业遗存方面诠释了罗泉古镇的历史发展意义,探寻了川南盐业文化发展历史,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罗泉盐业明清建筑移民会馆

    重塑与融合:广州市海珠区珠江沿岸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梁婉婷
    162-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珠水环绕下的广州市海珠区,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诞生了一批批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国内外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已有丰富的经验,基于这些教训并结合广州海珠区珠江沿岸历史文化资源的水城共融特质,创新性提出建设海丝文化带、红色文化带、村落文化带和商贸文化带,以讲好近代海珠故事、找回广州市井气息、突出岭南广府特色、塑造古今同辉形象为抓手,从而打造新时代广州名片,助力新时期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

    广州海珠珠江沿岸保护传承开发利用

    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可行性研究——以数字藏品《花丝风雨桥》为例

    向青宇韦珊珊刘柏均刘芸芸...
    16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阐述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发展概况及发展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意义,分析了非遗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借以举出了数字藏品《花丝风雨桥》这一实践案例,并提出了促进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发展策略.

    非遗数字化保护

    "二七"红色文化资源现状及利用思路浅述

    张璨
    170-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七"红色文化资源种类较多,分布在铁路沿线,具有分布广、种类多、地域特征鲜明等特点.深入探究"二七"红色文化资源现状,进一步挖掘其时代价值,思考其开发利用路径,是加快构建"二七"红色文化资源体系,实现资源整合利用,扩大"二七"红色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红色文化资源"二七"红色资源利用

    儿童友好理念下的非遗文化体验式传承模式探索

    周盼盼周松燕瑞佳
    174-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和教育价值.当前非遗文化传承的教育活动中存在儿童群体范围受限、活动体验自然性受限、内容要素受限、实然效果受限等问题.非遗文化传承应该充分体现儿童友好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吸引儿童参与亲历文化的自然实践、引导儿童描述表达文化的感知体验、鼓励儿童阐释建构文化的意义理解、支持儿童反思重构文化的自我关联,引导儿童把外在的非遗文化体验行为逐渐转化为内在的文化自我认同.

    儿童友好理念非遗文化体验式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