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鉴定与鉴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

徐敏

月刊

1674-8697

wenbocc@163.com

0551-65690818

230041

合肥濉溪路333号

文物鉴定与鉴赏/Journal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查看更多>>《文物鉴定与鉴赏》是面向国内收藏界发行,以宣传传统鉴定科技鉴定相结合的“双轨鉴定”为基本内容,宣传“文物科技”为特色的文物鉴定、收藏鉴赏类杂志。它以大量的科学性、科普性、知识性文章为主要内容,多层面贴近读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及收藏业从业者学习、鉴赏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文化休闲读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简析数字化技术在纪念馆中的应用——以闽东革命纪念馆为例

    夏智勇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技术通过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处理与展示,不仅能够实现对文物信息的永久保存,还能拓展文物的展示方式,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此外,数字化技术还为文物研究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工具,促进了学术交流和知识普及.因此,探讨数字化技术在纪念馆文物保护和利用中的应用,对于推动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旨在系统梳理数字化技术在纪念馆文物保护和利用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其优势与挑战,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纪念馆的文物保护水平和利用效率.

    数字化技术纪念馆文物保护利用

    传播学视域下革命纪念馆红色研学的多维价值与创新路径

    彭茜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研学作为一种融合了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革命纪念馆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具有极强的传播属性,文章探讨了传播学视域下革命纪念馆红色研学的多维价值与创新路径.

    传播革命纪念馆价值创新路径

    革命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展览数字化建设路径

    许玉华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革命历史类博物馆承载着展示革命历史重大事件和人物的责任.此类博物馆通常面临着物理空间限制、展品保存挑战以及参观者体验不足的问题.在数字化时代,探索有效的数字化建设路径成为提升这些博物馆展示效果和教育功能的关键.文章详细讨论了革命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展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实践路径,包括数字内容的创建与管理、互动体验的设计、参观者接入与参与设计以及数字化建设的持续优化,旨在通过现代技术解决展览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增强教育价值和参观者互动性.

    革命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展览数字化建设

    深圳美术馆新馆信息化工程实施路径探究

    李原原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世界逐渐进入智能化、智慧化的时代.利用技术的先进性促进工作开展的有效性,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文章介绍深圳美术馆新馆信息化建设的工程实施路径,通过楼宇智能化与专业信息化的建设,建成具备感知、判断、执行能力的信息化体系,解决美术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保护的运行需求,实现公众与藏品、空间、场馆的高度完美融合的建设目标.深圳美术馆新馆的信息化建设为新时代背景下,科技助推艺术场馆建设与艺术管理创新发展提供了依据.

    美术馆信息服务信息化建设资源融合创新策略

    博物馆文创产品自助售货模式中的符号消费研究

    黄晓曦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旨在探讨符号消费与博物馆文创产品自助售货模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符号消费的定义和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符号价值和自助售货模式的特点,以及符号消费在该模式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符号消费在博物馆文创产品自助售货模式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文化体验和社交展示需求,同时也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符号消费博物馆文创产品自助售货模式

    博物馆讲解员讲好文物故事的实践探索

    陈洁敏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文物故事不仅拥有教育价值、传承价值,也具有经济价值和情感价值.当前博物馆对文物故事资源开发利用进程发展迅猛,但也存在资源利用方式过于传统、信息孤岛现象突出、文物故事专业开发人才匮乏、开发程度低、利用方式单一、新媒体平台利用不足等问题.博物馆讲解员讲好文物故事并整合博物馆宣传教育资源,关系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中国梦的实现,关系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如何最大化地发挥文物故事的价值成了当前博物馆工作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应当转变文物故事资源利用方向,强化文物的展览方式,加强文物故事走进校园、走进机关、走进企业活动的开发,将文物故事与文创产品开发、沉浸式体验打造相融合,以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手段,推动文物故事资源的深度挖掘.

    文物故事讲解博物馆展览宣传实践策略

    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出土古陶瓷文化遗产价值略述

    马文娟
    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但仅有安徽段进行过正式的科学考古发掘,其中出土了大量古代陶瓷器.既有丰富的实物资料,又有可靠的地层发掘依据,自1999年初次发掘发现至今,学界研究成果颇丰.文章从文化遗产角度切入,对大运河安徽段出土瓷器反映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进行简要叙述,试论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出土古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

    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出土古陶瓷文化遗产属性

    三明历西渡初探

    李昭梅
    11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明市博物馆珍藏三方与历西渡有关的碑刻,记载的是清光绪时期喜充历西渡的人员名单、实谷数量、金额及此渡口运行的相关规定等.历西渡位于今三明市三元区列西街道,清时属沙县邑二十一都历西.历西渡是历西最主要的渡口,货物运输、人员往来多依赖此渡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沙县志》《延平府志》等史料中均未有此渡口的相关记载,三方碑刻的发现可起到补史之用.文章通过研究碑刻,重构历西渡成为义渡的记忆空间,借此探讨清代的乡贤文化,这对于当代构建"新乡贤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清代历西渡义渡乡贤

    江宁曹家奏折中所见之清代织造生产管理

    王昊方
    115-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政府在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集中设立了三所官营织造生产机构——"江南三织",江宁织造府就是其中之一.文章以江宁织造府织造生产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将研究时间锁定在江宁织造府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康雍时期,通过梳理曹家与康熙、雍正两位皇帝来往的奏折,辅以地方志等相关历史文献以及博物馆中的丝织品实物,从工艺美术史研究的角度切入,分析其织造生产管理的方方面面,对当下关于江宁织造府乃至清代丝织业的研究做有益的补充.康雍时期江宁织造府种种建章立制的改革工作,对清代官营丝织生产机构的生产厘定制度以及江南三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恢复与稳定,乃至促进南京民间丝织业的繁荣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为清中后期江南三织的生产运营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江宁织造清代丝织业官营丝织业

    安徽江淮地区几何印纹硬陶的年代与性质

    李业法
    12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迄今为止,安徽江淮地区出土几何印纹硬陶材料零星见于各种刊物,但至今尚未做系统整理和综合研究.调查、整理并研究这批出土材料,有助于了解这一地区几何印纹硬陶的区域特征、演变过程及传播路径,丰富本区考古学文化内涵.文章以类型学分析手段,结合考古地层学知识,对这批器物提出初步分期并总结提出分布特征和文化因素.

    安徽江淮地区几何印纹硬陶年代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