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鉴定与鉴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

徐敏

月刊

1674-8697

wenbocc@163.com

0551-65690818

230041

合肥濉溪路333号

文物鉴定与鉴赏/Journal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查看更多>>《文物鉴定与鉴赏》是面向国内收藏界发行,以宣传传统鉴定科技鉴定相结合的“双轨鉴定”为基本内容,宣传“文物科技”为特色的文物鉴定、收藏鉴赏类杂志。它以大量的科学性、科普性、知识性文章为主要内容,多层面贴近读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及收藏业从业者学习、鉴赏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文化休闲读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诗韵神韵,意象之光——古诗词意象审美的文化探究

    伍清玲
    13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灿若星河的历史长廊中,古诗词是最明亮的星辰,无数诗词编织出一个又一个瑰丽的世界,或婉约豪迈,或浪漫温情,或缠绵悱恻.源远流长的诗词文化中,透过文字看本质,才能领悟古诗词的意象.每句古诗词都有其独特的诗韵神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意象审美是深层解读古诗词的关键切入点,文章以此为基础,通过汉字、叙事、人物、愁的角度,对古诗词的意象审美文化进行深层次探究.通过意象审美走入古诗词的世界,领悟古诗词的美学意境,更深入地领悟诗韵神韵,品味诗词带给我们的古风古韵.

    古诗词意象审美诗韵神韵文化探究

    浅析辽代龙纹

    白星泽
    134-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纹是中华民族传统而古老的纹饰,一般认为龙的形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红山玉龙,龙纹经过漫长的发展形象逐步稳定,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到了公元10世纪左右,契丹政权崛起并以今赤峰地区为中心建立辽政权,在与周围政权的长期互动过程中,契丹人形成了自己的龙纹文化.随着辽代龙纹饰文物的不断被发现,对龙纹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文章选择部分辽代龙纹饰文物,就其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简要探讨.

    辽代龙纹基本特征演变规律

    汉代陶器纹饰演变与制作手法研究

    郑小明
    138-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陶器纹饰承载着社会生活与历史发展的特征,凸显汉代社会人们的心理追求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研究汉代陶器纹饰演变及其制作手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时间为脉络,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汉代陶器纹饰的演变,在此基础上,从彩绘、模印、刻画等纹饰不同制作方式的角度,对汉代陶器纹饰的分类和特征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了汉代陶器彩绘纹饰、模印纹饰及刻划纹饰的制作方法.同时,基于当代陶艺创作视角,探讨了汉代陶器纹饰制作工艺对当代陶艺创作的启示,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汉代陶器制作工艺特色,提升现代陶艺创作水平,彰显民族风格与时代特征.

    汉代陶器纹饰演变制作手法

    浅谈文人阶层对清代玉山子的鉴赏

    金璀
    14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玉山子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完美的比例和构图、富有诗情画意的题材以及独特的审美风格而被视为艺术品.文章旨在探讨文人阶层对清代玉山子的鉴赏观念以及对其艺术价值的评价,文人阶层对清代玉山子的鉴赏观念体现在崇尚自然与和谐、追求文化内涵与意蕴、重视题跋与钤印、以德治玉与儒家思想以及诗情画意与艺术审美等方面.文人阶层对清代玉山子的艺术评价表现在其精湛的雕刻技艺、生动逼真的造型、富有诗情画意的构图、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历史与艺术价值的结合等方面.通过文章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文人阶层对清代玉山子的鉴赏观念和对其艺术价值的认知,从而深入探索文人阶层的审美思想和艺术评价标准.

    文人阶层清代玉山子鉴赏

    基于3D扫描技术的古建筑附着艺术品数字化研究——以鲁土司衙门为例

    巴钧才
    146-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建筑文化遗迹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之上的3D扫描技术是近几年兴起的,在重大历史遗迹数字化展示与修复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古建筑本身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与体现,附着于其上的其他艺术元素同样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就鲁土司衙门古建筑物外墙附着的砖雕而言,由于其裸露在建筑物外墙长期经受风雨侵蚀及人为破坏,为文物保护与后期修复提出了新的命题.利用3D扫描技术将附着在古建筑物上的砖雕、壁画等艺术品的几何纹理、色彩及反照率等详细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并对损坏部分在软件中进行适当复原,为后期的展示与修复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三维扫描古建筑附着艺术品数字化

    晚清至民国尹昌龄对商州教育的影响

    米晗
    150-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尹昌龄是晚清时期川陕地区有名的教育家、慈善家和实干家.清朝末期,商州地区书院残破、士风不振.在新政教育改革的号召下,尹昌龄建立商州中学堂,推动了商州教育从传统书院到新式学堂的转变.尹昌龄任职期间廉洁奉公,他率先打开了商州接受西学之风的门槛,并培养了一批学习新思想的先进人士,为商州社会教育的发展乃至陕西教育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书院尹昌龄商州中学堂教育转型

    辽代城址视角下的民族融合研究——以庆州城为例

    孙欢乐
    15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庆州是辽朝鼎盛时期修建的一座城市,距今已近千年,是辽朝三位皇帝的奉陵邑,具有重要的作用.庆州城的修建、发展是融合了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共同结果,城中的许多遗迹及出土的文物见证了辽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是辽代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印记.

    庆州出土文物建筑遗存民族融合

    考古盲盒设计的经验与启示

    寇紫玉
    158-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博物馆文创产业正处于繁荣发展阶段,随着大众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升,文创产品与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年轻人逐步成为当下社会文化消费的主力军,打卡文化地标、购买文创产品等都是在传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通过文创产品,大众不仅可以和历史隔空对话,更能反向"安利"相应的历史文化景区、博物馆,形成文化循环.考古盲盒作为市场潜力巨大的产品,趁此风头顺利进入了文创领域,成功推动了文博界文创产业的发展,成绩斐然.文章以国内考古盲盒为研究对象,浅析考古盲盒的成功原因,归纳总结其发展建议.

    考古盲盒文化创意博物馆设计

    "丝绸之路"宁夏段传统民居建筑研究——以北部川区为例

    张晓雨
    162-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宁夏北部川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为切入点,通过田野调研、资料分析,论证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民居空间构成、形态特征、建造技术等,研究总结出该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性文化特征,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丝绸之路"宁夏传统民居建筑类型

    "一带一路"背景下骆越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利用

    朱颖健陈源源
    16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骆越是我国古代南方地区民族中的一支,骆越民族在广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骆越文化遗产的研究利用在迎来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同时,也有可能会遇到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简要介绍我国在骆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及利用方面的现状,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骆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利用的新对策.

    "一带一路"骆越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