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鉴定与鉴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

徐敏

月刊

1674-8697

wenbocc@163.com

0551-65690818

230041

合肥濉溪路333号

文物鉴定与鉴赏/Journal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查看更多>>《文物鉴定与鉴赏》是面向国内收藏界发行,以宣传传统鉴定科技鉴定相结合的“双轨鉴定”为基本内容,宣传“文物科技”为特色的文物鉴定、收藏鉴赏类杂志。它以大量的科学性、科普性、知识性文章为主要内容,多层面贴近读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及收藏业从业者学习、鉴赏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文化休闲读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容美土司洞府遗址探微

    龚艳萍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容美土司洞府遗址以万人洞、万全洞、晴田洞最具代表,折射出容美土司时期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挖掘和研究容美土司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与汉文化的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可支撑的基础.

    土司洞府功能文化内涵

    汪砢玉《珊瑚网》的编纂特点与价值

    李彦蒙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珊瑚网》中收录了大量的历代书画作品和题跋,在沿袭前人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辑录历代书画收藏品目和研究评论的卷次,保存了大量完整的历代书画作品题跋以及名家书札.除了大量资料汇集以外,汪砢玉在《珊瑚网》中以按语、小注等形式记录书画作品的购藏过程、作者与名士之间品题交游,作为亲历者,他的记录更具真实性.总的来说,《珊瑚网》内容丰富,体例完善,在编纂方法上体现了较多的优点,为后世书画文献的深入挖掘研究提供了可资利用的素材,同时也为文学作品和人物传记的考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汪砢玉《珊瑚网》书画著录

    陕甘片区革命文物资源禀赋及价值挖掘研究

    苏卉刘晓宇
    13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开展革命文物资源禀赋状况及价值挖掘研究,有利于改善革命文物资源分散、价值利用有限、跨区域联系不紧密等现实困境,推进革命文物资源整体性保护及价值彰显.研究以陕甘片区为例,运用Gis技术等方法,系统展开陕甘片区革命文物资源现状梳理的研究,并就如何进行价值挖掘提出策略建议.结果表明:陕甘片区革命文物空间分布非均衡,以延安市宝塔区为核心形成典型的高密度集聚区,围绕核心区附近形成多点集聚、连点成片的分布态势;应推动陕甘片区革命文物资源与黄河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生态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相融合,形成以革命文物资源为核心、"红+黄+绿"多种类型文化资源交相辉映、跨区域协同的新型革命文物资源协同开发利用模式;应通过深入阐发革命文物价值内涵,将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依托现代技术形成价值利用的新业态、新模式,来推进陕甘片区革命文物价值的挖掘和有效利用.

    陕甘片区革命文物资源禀赋价值挖掘

    互联网+背景下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传播现状研究

    王静蕾
    136-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是指以郑州"二七"工人大罢工等革命历史事件为背景,打造具有红色文化内涵和情感吸引力的产品或形象.在互联网+背景下,郑州"二七"红色文化可以包括文化或生活衍生产品、虚拟形象等,可用于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动漫、游戏、电商等不同媒体形式的创作和传播.时值民族复兴之关键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传播现状进行深入探讨,是为顺应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这一国之主旋律,为我们的子孙后辈抒写"何以郑州"的时代答卷.

    红色文化文化IP传播现状郑州红色文化IP

    关于《建造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工程建设规范和说明书》的浅析

    周怀东
    140-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南京博物院馆藏民国时期编纂的《建造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工程建设规范和说明书》文献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建设规范和说明书的由来、内容说明分析、历史意义三个方面的阐释,突显该文献资料的珍贵价值和重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国家级博物馆的具体建设状况.

    《建造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工程建设规范和说明书》意义

    当代美术馆空间设计趋势研究

    涂磊吴文睿
    14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今天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语境下,美术馆的艺术展现形式及与观众的交流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当代美术馆空间形式多向度地探索与实践,同时呈现出一系列的迭代演变趋势.其中,将美术馆融入城市、历史和社会的整体性趋势尤为引人注目.当代美术馆更多地倡导"功能复合化"设计理念,旨在将建筑融入生活,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在空间设计方面,弹性化的趋势更为显著,允许根据具体需求调整和组合空间结构,以灵活适应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展览.文章分析了当代美术馆空间设计的趋势性发展脉络,以期为今后的美术馆空间设计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当代美术馆建筑空间设计趋势性美术馆设计

    开发文物保护公益岗 促进困难群众就业——以淄博市博山区文物事业服务中心为例

    李颖
    148-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淄博市博山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产业逐渐衰落,导致一些地区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同时,由于缺乏稳定的就业机会,许多群众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为应对这一问题,淄博市博山区文物事业服务中心开发相应的文物保护公益岗,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更为文物保护事业提供了更多的人才支持.

    博山区文物事业服务中心文物保护公益岗

    论商周时期铜犁的性质与功能

    郑遥赵越云
    152-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周时期铜犁的发展对原始农业逐步向传统农业过渡所发挥的作用值得探讨.根据出土铜犁的统计与分析可知:殷商时期A型铜犁开始出现,周代存在A、B两种类型铜犁.商代铜犁的性质是在与农业有关仪式中所使用的礼器,至周代铜犁性质已逐渐向农具方向转变,耧犁和耕犁分别具有开沟播种、破土耕作的功能.

    商周时期铜犁性质与功能

    古城旅游文化景区语言景观研究——以商丘古城景区为例

    李杰
    157-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丘古城作为"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之一",在古城景区建设过程中,对语言景观的构建有利于古城历史文化内涵的建设和商业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古城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文章以商丘古城现有的商铺名和指示性标语为语料,对其现有语言景观的语言符号搭配特征、音节特征、字体繁简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描写分析,发现商丘古城景区在语言景观方面存在汉语拼音使用不规范、繁简体用字不规范等问题,据此文章提出了关于商丘古城景区语言景观建设的意见建议.

    商丘古城语言景观语符特征

    闽南民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民俗影像为例

    赖月莲
    161-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闽南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在新时期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文本到影像,闽南民俗文化的表达方式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从纪实到表演,闽南民俗文化经由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影视剧作品的多维表达,得到更多的传播曝光和创新运用.在影像赋能下,短视频形式开拓了主位视角的个体实践,在现代产业理念和现代审美思维影响下,依托短视频技术的应用对闽南民俗文化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转化与发展,实现文化价值新的升华.

    民俗影像闽南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影像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