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无线电通信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无线电通信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无线电通信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康 峰

双月刊

1003-3114

ctibjb@163.com

0311-86924954

050081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西路589号

无线电通信技术/Journal Radio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无线电通信技术》(双月刊)创刊于1972年,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坚持学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以跟踪报道通信技术领域的最新学术与技术应用成果为主要内容,并兼顾其他相关综合电子信息技术。2020年度《信息通信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电磁频谱人工智能模型的对抗安全威胁综述

    张思成张建廷杨研蝶杨凇麟...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磁频谱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国家战略资源,为通信、导航、科学研究和国防等领域提供关键支持。为应对电磁频谱高效管理与利用中的诸多挑战,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在物理层中被广泛应用。然而,研究发现AI模型对于数据的依赖导致其在训练和测试阶段容易受到恶意攻击。为推动针对电磁频谱AI模型的攻击与防御相关研究的发展,保障AI模型的安全应用,提升电磁安全能力,对电磁频谱物理层AI模型的对抗攻击方法进行了回顾,包括在训练阶段和测试阶段的攻击原理与方法。从数据、模型以及电磁信号特性的角度回顾了对抗攻击的评测工作。展望了攻击、评测和系统研发三个具有潜力的研究方向,并做出了总结。

    电磁频谱安全人工智能模型数据投毒后门攻击对抗样本

    战场电磁频谱智能认知技术

    张泽辉赵玉超刘冲张越...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来军事力量竞争逐步向空天领域转移,外层空间已经成为战场信息的重要媒介。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电磁空间作为空天战场信息的主要载体愈加复杂,对电磁频谱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现代战场电磁频谱环境快速时变、信号多样的挑战,提出了空天战场电磁频谱智能认知系统架构,以及基于该架构的全并行瞬时大带宽信号处理、高精度多信号参数估计、复合特征调制识别和多域融合干扰识别技术,有效解决了空天平台复杂电磁环境高动态大带宽信号的认知难题。

    空天战场电磁频谱智能认知信号参数估计调制识别干扰识别

    面向航空搜救的无线电数据融合定位方法

    白岩康廉保旺刘洋洋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海洋经济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现代化战争中航空救援保障体系的急切需求,航空搜救定位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无线电的航空搜救定位技术主要包含了测距、测向以及相应的多源融合技术。然而,搜救飞机上的起落架、轮胎等机载设备会对接收天线造成严重的遮挡、多径,给无线电测向带来较大误差。对此,基于贝叶斯滤波和群体智能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稳健人工鱼群粒子滤波的无线电航空搜救数据融合定位方法。将粒子滤波中的粒子看作鱼群个体,通过模仿鱼群算法的觅食、群聚、追尾、随机游走行为来实现重采样步骤的优化,并且对行为中的搜索范围、寻优速度等方面做了改进,形成测距-测向融合定位算法。实际数据建模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的融合定位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较为准确的位置精度和角度精度,收敛性较强,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和鲁棒性。

    航空救援无线电测向人工鱼群融合定位

    专题:6G与太赫兹通信技术

    刘光毅陈智
    32-33页

    面向6G的高速太赫兹无线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验证

    董博宇冯叶青李国强贾俊连...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赫兹通信以其可提供更高速、更大容量和更安全的数据传输的独特优势,在未来6G中成为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固态电子的太赫兹通信系统存在带宽受限、频谱响应不平坦等问题,需要先进的信号形式结合灵活高效的处理方法来提升系统性能。搭建了基于固态电子的G波段太赫兹无线通信系统,通过采用比特-功率加载的离散多音(Bit and Power Loading-Discrete Multitone,BPL-DM)调制技术,实现了对系统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对通信速率的灵活调整、自适应削波和基于三阶多项式的后均衡技术,解决了峰值功率约束带来的挑战,提升了整体传输性能,实现了在195 GHz中心频率下,单通道130 Gbit/s的通信线路速率。基于以上技术,为进一步提升系统容量,搭建了 4x4的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太赫兹通信系统,总线路速率超过399 Gbit/s。

    太赫兹无线通信多输入多输出离散多音调制比特-功率加载自适应削波

    太赫兹固态通信系统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李尧高岩张淅秦雪妮...
    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赫兹固态通信系统被认为是下一代通信的重要技术备选方案,其高速、实时、大容量传输特性为"万物智联"提供了可能。当前,太赫兹固态通信系统面临诸多技术挑战。为进一步推动太赫兹固态通信系统研制,梳理了太赫兹波段信号调制、固态器件、天线以及收发系统的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并剖析了太赫兹通信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太赫兹固态通信系统将进一步加快通信系统小型化研究,促进信号、器件、芯片、系统等多项技术深度优化融合,为商业化应用提供技术基础。

    太赫兹通信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片上天线太赫兹固态电路

    基于共振隧穿二极管的太赫兹技术研究进展

    刘军王靖思宋瑞良刘博文...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振隧穿二极管(Resonant Tunneling Diode,RTD)是一种基于量子隧穿效应的半导体器件,同时具有非线性特性和负阻特性,通过改变偏置电压可以作为太赫兹源和太赫兹探测器,在未来6G技术中通信感知一体化方面具有优势。简要总结了基于RTD实现的器件的工作原理,对基于RTD实现的太赫兹源和太赫兹探测器、太赫兹通信系统以及太赫兹雷达系统等太赫兹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对当前存在的技术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基于RTD的太赫兹技术凭借其突出的优势,将成为未来电子器件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

    共振隧穿二极管太赫兹源太赫兹通信太赫兹探测器

    一种适合太赫兹通信的新波形方案:GFB-OFDM

    辛雨华健胡留军段向阳...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赫兹通信是未来6G中业界关注的重要场景之一。太赫兹频段可以支持超大带宽和超高速率的无线通信,目前3 GPP协议中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OFDM)技术使用支持的最大子载波间隔和最大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点数不足以满足太赫兹场景超大带宽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新的波形方案:广 义滤波器组-正交频分复用(Generalized Filter Bank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GFB-OFDM)波形,可以将原有的大点数IFFT分解成两级小点数的IFFT,以支持更大的传输带宽。GFB-OFDM还可以灵活地支持不同子载波间隔、不同数据类型的联合处理,以实现不同业务类型的传输。GFB-OFDM在接收端仍然可以采用传统的循环前缀正交频分复用(Cyclic Prefix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CP-OFDM)接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GFB-OFDM的综合性能优于CP-OFDM。

    太赫兹广义滤波器组-正交频分复用波形超大带宽

    基于多载波调制的太赫兹通信感知一体化系统性能联合优化

    李涟漪余显斌张鹿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一的雷达指标和 通信指 标难以评价通信感知一体化(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ISAC)系统的整体性能,不同的ISAC应用场景对通信和雷达的性能需求不同。提出了 ISAC联合优化方案,能够将通信指标和雷达指标联合,并使一体化波形根据不同场景做适应性改变,提高了 ISAC系统整体性能。推导了雷达条件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MI)和通信数据信息速率(Data Information Rate,DIR),在总功率的约束下,设计并实现了雷达MI和通信DIR的联合优化方案,通过求解凸函数优化问题得到了优化的发射功率,从而优化一体化波形。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联合优化方案的有效性,对比了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信号和正交啁啾分复用(Orthogonal Chirp Division Multiplexing,OCDM)信号调制的光子 太赫兹一体化系统的优化效果,得出OFDM 一体化系统具有更好的优化效果,性能提升较大。

    正交频分复用正交啁啾分复用通信感知一体化联合优化

    太赫兹信道测量研究与实测结果分析

    王立磊李晨阳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赫兹通信技术是下一代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相较于5G的毫米波频段,太赫兹频段的电磁波波长更短、波束更窄、抗捕获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更强。但另一方面,更高的频率意味着更大的衰减。在太赫兹频段,传播距离相较于毫米波进一步缩短,需要对太赫兹频段的无线传播环境进行测量与建模,作为评估太赫兹通信技术的基础。罗德与施瓦茨公司在信道测量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为推动太赫兹频段信道测量的研究工作,介绍了太赫兹频段时域信道测量和频域信道测量的两种方法,并基于罗德与施瓦茨公司的信号源和频谱仪,分别在158、300 GHz频段对常见通信场景如城市街道峡谷、室内购物中心等进行了信道测量,并分析了信道冲激响应(Channel Impulse Response,CIR)。太赫兹技术已经在业内具有了一定研究基础,但仍有许多技术挑战亟待解决。通过对信道测量方法的介绍和对实测结果的分析,对太赫兹频段下的信道特征进行了研究与总结,为后续太赫兹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太赫兹信道测量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