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无线电通信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无线电通信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无线电通信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康 峰

双月刊

1003-3114

ctibjb@163.com

0311-86924954

050081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西路589号

无线电通信技术/Journal Radio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无线电通信技术》(双月刊)创刊于1972年,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坚持学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以跟踪报道通信技术领域的最新学术与技术应用成果为主要内容,并兼顾其他相关综合电子信息技术。2020年度《信息通信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离线强化学习的研究综述

    陈锶奇耿婕汪云飞余伟驰...
    831-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离线强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兴范式,凭借其无需与环境交互即可利用大量离线数据进行策略学习的特性,展现出了很高的应用潜力和价值,特别是在医疗、自动驾驶等高风险领域中具有显著优势。从离线强化学习的基本概念、核心问题、主要方法依次展开,重点介绍多种缓解主要问题的方法:分布偏移的策略,包括约束目标策略与行为策略对齐、价值函数约束、模型不确定性量化以及基于模型的离线强化学习方法。讨论了目前离线强化学习的模拟环境以及重要应用场景。

    强化学习离线强化学习自动决策外推误差

    专题:面向6G的信道测量与建模

    张建华李剑窦建武唐盼...
    843-845页

    基于3GPP信道模型框架的低轨卫星时变信道仿真方法

    熊正田磊张建华唐盼...
    846-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轨卫星通信网络具有高动态、广覆盖、大带宽的特点,是未来 6G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低轨卫星宽带信道模型在卫星通信系统设计与性能评估中至关重要。为了解低轨卫星高速移动引起的信道参数时变特性,基于 3GPP信道标准的几何随机统计建模框架,提出了一种低轨卫星时变信道仿真方法,通过引入信道参数的空间一致性和簇生灭过程,刻画了不同仰角范围之间的过渡现象,支持低轨卫星连续移动下时变信道的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固定仰角范围内,簇角度和时延等小尺度信道参数随着低轨卫星仰角的连续变化而平稳变化;在不同仰角范围之间过渡时,呈现出簇生灭现象。该方法具有 3GPP标准信道模型的优点,能够以较低的复杂度精确描述低轨卫星信道的时变特性,支持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和评估。

    低轨卫星通信几何随机统计建模时变信道仿真

    近岸海陆结合场景6GHz以下频段无线信道测量与建模

    郜帅旗杨汨何睿斯杨靖雅...
    854-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通信是6G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的关键场景。海洋信道特性分析与建模对海上通信系统的技术开发和部署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关注海岸边的岸-船通信场景,介绍了在 5。80、5。45、3。90、3。00 GHz频段开展的无线信道测量活动,提取并建模了岸边发射机与运动船舶之间无线链路的关键信道参数。研究发现存在于近岸区域的散射体以及沿海岸线分布的建筑群会对信道造成差异化影响。基于实测数据给出了时变抽头延迟线(Tapped Delay Line,TDL)架构参数化模型。针对多径分量丰富的近岸区采用 5 抽头模型,并通过设置随机时变抽头表征了场景中偶然存在的高时延多径分量。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概率密度分布的科尔莫戈洛夫-斯米尔诺夫检验(Kolmogorov-Smirnov,K-S)统计量为 0。11,KL散度为 0。65,研究结果可为近岸场景岸-船通信技术的设计和部署提供参考。

    海洋信道信道测量路径损耗抽头延迟线模型信道仿真

    陆基海洋通信船舶绕射损耗模型研究

    徐贝柠杨堃鄢社锋温程远...
    868-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上主要港口和航道上船舶吞吐量大,陆基船舶通信链路被过往船舶遮挡的时间长、频次高,严重影响陆基船舶通信链路的连接质量。针对船岸通信信道测量场景中发生的由过往大型船舶驶过造成遮挡而产生的阴影效应,结合高精度实测数据对这一现象的大尺度信道特性进行了分析和建模。结合阴影效应发生位置的第一菲涅尔半径、离岸距离、收发天线路径距离、天线连线高度和海面曲率引起的相对高度变化等影响因素的内在联系,解析了阴影效应发生时遮挡船只的整个运动过程,并对第一菲涅尔区与遮挡船只相对位置对应的不同时间节点进行了分类。基于ITU-R P。526-15(2019 年 10 月)建议书中的单个刀刃形绕射模型和单个圆形绕射模型,结合船只和第一菲涅尔区的相对关系,构建了基于遮挡船的三维数据和收发端相对位置的船舶绕射损耗模型,针对实测过程中D06(0。6 倍第一菲涅尔区间隙对应的路径距离)范围内和范围外两种情况下的两次船舶遮挡过程进行了模型仿真和实测数据比对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未来的应用方向。

    陆基船舶通信船岸通信信道绕射损耗模型第一菲涅尔区

    基于测量的典型工业物联网场景毫米波信道特性分析

    王丽红朱春华杨靖雅
    876-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地补充和扩展典型工业物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IIoT)场景中毫米波频段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并满足IIoT在连接性、可靠性、安全性、智能化和覆盖性等方面的更高需求,在 26 GHz频段下,对典型 IIoT场景进行了信道测量与特性分析。研究涉及的典型工业场景包括不同设备布置密度的工业密集场景和工业稀疏场景。基于实测数据,对上述两种工业环境下的信道特征参数进行了萃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比较了两种典型工业场景的毫米波信道特性。研究发现,由于工业密集场景存在大量金属设备会对信号产生强反射,导致其路径损耗指数小于工业稀疏场景,且莱斯K因子更小、时延扩展更大。当接收端使用相控阵天线时,通过波束跟踪可以实时调整波束方向,从而提高信号的传输效果,减小信号传播时延。对IIoT场景信道特性的准确分析将有助于理解信号在工业环境中的传播规律,预测和评估通信系统的传输可靠性,进而优化系统设计和网络规划,确保IIoT应用的高效稳定运行。

    工业物联网信道特性宽带信道测量毫米波信道

    UMa场景中频段XL-MIMO信道测量与特性分析

    魏琦唐盼缪海烊左伟穰...
    886-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Extremely Large-scal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XL-MIMO)是未来 6G通信系统的一个关键潜在技术,显著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能量效率、空间效率和鲁棒性。XL-MIMO信道的研究对于系统设计和部署十分重要。此外,为解决频谱紧张的问题,中频段(7~24 GHz)将作为 6G潜在的应用频段之一,未来XL-MI-MO系统也有可能应用在此频段。随着天线阵列尺寸的进一步增大,XL-MIMO信道将呈现出近场和空间非平稳特性,给XL-MIMO信道建模带来了挑战。为研究中频段下 XL-MIMO信道近场与空间非平稳特性,在城市宏蜂窝(Urban Macro-cell,UMa)场景下进行了13 GHz XL-MIMO信道测量,通过多径参数分析了近场和空间非平稳特性。分析结果发现,近场球面波会造成多径角度在阵列域上的偏移,空间非平稳效应会造成多径功率、角度扩展在阵列域上的不均匀分布,为 6 G XL-MIMO信道建模提供了一些参考。

    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信道测量中频段6G

    近场信道建模与分析

    张琪窦建武张楠崔亦军...
    893-9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大规模天线阵列在近期取得了快速发展并有望在未来无线通信,尤其是在中频和毫米波频段取得广泛应用。随着天线孔径的提升,近场效应变得更为明显和突出,因此传统远场平面波假设不再适用。为更准确地对近场通信进行性能评估,建立准确反映近场信道特性的信道模型尤为关键,基于电磁理论和物理光学,建立了一般散射体的散射模型。通过对近场散射体散射特性的研究,分析了非视距(Non-Line of Sight,NLoS)径信道状态的变化特点以及近场场景中的空间非平稳(Spatial Non-Stationary,SNS)特征。基于大规模收发天线阵元间空间一致性特性,结合散射体散射特性,设计了基于空间一致性的近场信道参数生成方法,并提出一种衰减因子计算方法,用以表征空间非平稳特性。在 3GPP标准信道建模流程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用于近场电磁波传播的信道模型。提出的信道模型同时建模了球面波和空间非平稳特性对近场通信的影响,可准确评估近场通信性能,为近场码本设计、波束成型等技术的发展打下基础。

    近场信道建模散射模型空间非平稳特征空间一致性

    面向动态信道的传播图论建模方法优化

    徐弘良尹学锋
    905-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态信道建模方法是 6G研发的重要内容。传播图论作为一种基于有向图拓扑结构的信道建模方法,具有计算高效和信道多径的功率指数衰减描述准确的特点,也能较好地满足 6G中球面波波面模型研究和信道建模需求。针对 6G通感一体化技术研发中动态信道建模的实际需求,梳理了传播图论基本理论,总结和提出了基于传播图论的面向动态信道建模框架和具体帧结构,基于反射波功率机制对传播图论的算法进行了优化,有效提升了传播图论对动态环境信道仿真的准确度。通过对该建模方法的仿真分析和实测验证,证明了其可行性和带来的性能提升。

    6G传播图论动态信道信道建模模型帧结构

    基于机器学习的太赫兹信道预测建模研究

    王世豪李双德刘芫健梁静宜...
    914-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6G移动通信的通信场景复杂化、数据海量化,以及传统信道建模方法带来的测量成本昂贵、建模复杂度高等挑战,将机器学习中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应用到室内太赫兹信道建模中,有效降低了建模复杂度,提高了建模效率。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和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ACO)混合优化的BPNN信道参数预测模型,对太赫兹无线信道的大小尺度特性进行了学习与预测,并与传统的BPNN模型、GA-BP和ACO-BP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遗传蚁群反向传播(Genetic Algorithm-Ant Colony Optimization-Back Propagation,GA-ACO-BP)模型的预测值和实际值间的误差更小、拟合度更高,该模型的预测性能相较于其他 3 种模型更优。基于 GA-ACO混合优化的 BPNN能够在小数据量的情况下对信道参数进行学习和预测,可用于未来基于测量的无线信道建模分析中。

    太赫兹信道建模射线跟踪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