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族谚语的德育价值及逻辑体系

    李渭李秋生
    164-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语言生动地诠释、反映了民族精神的每一个方面.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框架下以科学的态度挖掘中华多民族谚语的德育价值与德育逻辑体系,是保证民族精神永生不息的重要手段.鉴于民众对谚语的高度认同,系统研究中华多民族谚语所蕴含的以德兴国、以德树人以及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目标,修身立德、榜样示范、践履笃行的德育方法以及以家国情怀代表的德育内容,是对传承中华优秀道德文化的有益尝试.

    德育谚语中华多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文化认同

    陕西关中春节习俗中的礼仪文化

    黄冬丽王鑫
    169-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仪文化一直中华民族精神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为人们的日常行为做出规范,也促进了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日常生活中诸多习俗背后都体现了礼仪文化的传承,我们却对此缺乏了解.只有做到最基本的了解,我们才得以更好的继承其礼仪文化的内涵与核心.本文就将以陕西关中地区的春节习俗为例,探究它们所反映的礼仪文化.

    关中地区春节年俗礼仪文化意义

    由宋代围棋诗词看围棋竞技性与文化性的分野

    谢天舒
    172-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高峰期,宋代诗词中相关于围棋的描述也相当多,而这些诗词,也就成为了研究中国围棋发展历史的重要资料.宋代的围棋诗词,对胜负的追逐逐渐淡化,对优雅环境、哲人闲思、友人相逢的记述成为了主流,这体现着宋代时期围棋的重要变化,即"文人围棋"的兴起,围棋"竞技性"与"文化性"的分野.

    宋代诗词围棋诗词围棋竞技性文化性

    中国古文学史教学中的文学文献视野

    杨照
    175-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的中古文学史教学引入文学文献能够在文本解读、归属和文学思想演进以及文献视域等多方面给学生以启发.文学文献视野的引入不仅能够使得文学史的讲解更加深入,更加贴近文本的面貌和历史发展,同时还能够站在文献的基础上对文学史的问题有更深入的学术思考,是十分有益的学术引导.

    大学中国古文学史文献学术

    《尘菌》中维尔登式女性主义书写界限

    张丽秀
    179-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作家费·维尔登(Fay Weldon)作为英国文学中独树一帜的女性主义作家,她对于女性孕育生命的力量给予格外的关注.她在小说《尘菌》(1980)中将女性从怀孕到生产的过程,作为整部小说的书写主体.维尔登相信文字的力量,她希望通过文字的力量,且通过自己"维尔登式"(Weldonesque)语言去戏仿和解构现实中的女性处境.将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孕产特性,不惜笔墨地大肆渲染,掷地有声地告诉世人,女性具有孕育生命的力量,同时也遭遇着非自然化的艰难处境.维尔登将女性和男性的界限融入文学叙事之中,再利用邪恶幽默的文学技巧赋予这一界限一定条件,去解构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界限,最终构建男性和女性生命行动的内外统一.

    维尔登《尘菌》女性主义界限

    电影《长城》的文化启示

    杜雪琴
    183-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长城》用世界的眼光讲述了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故事.看似各种人物之间性格的冲突,如在威廉与佩罗之间、威廉与林梅之间,其实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对抗.当威廉感受到坚守长城的无影禁军"殉道精神"之后,他的内心开始转变,最后融入到了无影禁军的团队之中,共同打败饕餮并保护了人类.《长城》展现的是中西文化的对话,其中有犹疑、对抗、交锋、冲突,结果是在尊重、包容与接纳中引向了联合抗战,共同发展.主题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认同、对话与嬗变中得以呈现,在全球化时代与跨文化交流中显得尤为重要.

    《长城》殉道精神冲突与融合文化吸引力

    杜甫蜀中临江诗对山水诗的开拓创新

    程得中
    187-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甫在入蜀后创作了大量描摹锦江、涪江、嘉陵江、长江的不朽诗篇,用壮美的语言歌颂大好河山、借此抒发家国情怀.这些蜀中临江诗显示了诗人由闲适安逸到沉郁顿挫的心路历程,郁结深沉、抑郁顿挫的悲怆之情和期盼建功立业、不屈服于命运相互激荡,创造出独有意境.其题材内容丰富,囊括山水诗、咏史诗、赠别诗、闲适隐逸诗、羁旅行役诗等.杜甫的临江诗不单写江水,也有对山、风、水、月和沙鸥、绿树,以及水边亭台楼阁、风景名胜乃至民风民俗的描写,极大拓展了山水诗的内容.杜甫善于通过物色生态的细致点染体现自然之理,丰富了山水诗的表现手法.将近体诗应用于山水诗创作,开拓了这一诗体的取材范围和取景造景的内涵.

    杜甫入蜀临江诗山水诗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视阈下香港地区语言生态变迁

    唐姗
    190-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香港地区语言生态的历史变迁,对于系统认知和处理整个大湾区语言系统中各种语言之间的关系以及促进区域语言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相互尊重、彼此竞争、和谐共处"理应是大湾区语言生态建设秉持的基本理念;同时还要借助语言文字的力量,大力提升大湾区乃至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凝聚力.

    粤港澳大湾区香港地区语言生态

    人物介绍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