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江健三郎《人羊》中羊的象征意义

    沈骏楠
    4-7页

    《妻妾成群》中植物意象与女性生命之歌

    罗玉桦何雪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童的《妻妾成群》中具有深刻内涵与象征意义的植物意象书写.在作品中,植物意象不仅对塑造女性形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女性生存境况与心理状态起到很好展示,更是与女性个体生命的紧密结合.以植物意象为切入点,摆脱传统对比研究与女性悲剧命运的视角,对《妻妾成群》中微弱的女性个体觉醒与女性复杂心理的呈现,从而对该小说进行多元解读.

    苏童《妻妾成群》植物意象女性个体觉醒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的暴力叙事

    徐涵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一经问世,就因其"胜过千年"的"一句"而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情感共鸣与心灵震荡.而从叙事层面来看,不论是《一句顶一万句》,还是刘震云其他的文学作品,其中的暴力叙事则往往为学界所忽略或搁置,叙事背后所蕴藏的写作姿态与思想意识仍尚待挖掘.本文尝试以《一句顶一万句》为研究中心,结合刘震云八十年代以来的部分文学创作对其作品中的暴力叙事表现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挖掘暴力表现背后的思想成因,探究其暴力书写为中国当代文学所注入的新质,力图展现作家对于社会历史困境的思考以及尝试缓和危机的努力与温情.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暴力叙事

    莫言《晚熟的人》的叙事突围与现实书写

    秦亚轩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熟的人》是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出版的首部中短篇小说集,体现出作家试图突破"诺奖魔咒"的努力,可以看作是其"晚期风格"的开始.与之前的作品相比,莫言在这部小说集中的叙述视角从在场者的故事讲述转变为还乡者的冷静审视,叙述风格从汪洋恣肆到平实克制,描写方式从油画式的铺张渲染到中国画线条式的简单勾勒,使高密东北乡从寓言性的精神原乡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故乡.新时代中的乡村"新人"形象是小说书写现实的着力点,通过这些"新人"形象,小说描绘了当今时代驳杂的乡村生活图景,传达出莫言对时代变迁与乡村人事变化的省思.

    莫言《晚熟的人》晚期风格叙事突围现实书写

    余华《文城》中男性形象赏析

    向荣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城》是余华时隔八年推出的长篇新作,表层主要故事线呈现的是主角林祥福寻妻之路上的坎坎坷坷,实际围绕林祥福在定居"文城"后的生活展开一个个故事的讲述.爱情故事线路之下潜藏着对于人物的丰富描写和对人性的淋漓刻画.其中的男性角色偏多,展现给读者阳刚、有力、温情、又悲凉的别样美感.《文城》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观念和传统封建环境下锻造出来的典型男性人格,在应接不暇的传奇故事当中展示他们的刚柔并济与浪漫坚毅.

    余华《文城》男性形象人物塑造

    鲁迅《二心集》中的国民性思想探讨

    董影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国民性的探究和思考是鲁迅一生的坚持,是鲁迅创作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鲁迅的杂文集《二心集》创作于特殊的时代环境下,日益紧张的压迫和强烈的战斗意识使其国民性思想表现得更加深刻.《二心集》延续了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将改造国民性与现实斗争相结合,以对未来文明的试想完成对国民性思想的建构.《二心集》从社会现象入手来揭露国民劣根性,通过查找国民精神衰弱的源头来表达国民性思想,为改造国民性提出了解决方案.

    鲁迅国民性思想《二心集》

    骆以军《匡超人》中的后人类想象

    郑若琰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作家骆以军的长篇小说《匡超人》融合了中国古典小说和现代社会两个域界,仿佛一部当代台湾社会的《儒林外史》.这一文本超越了骆以军惯常书写的历史记忆与国族身份想象,而进入到对"后现代"与"后人类"的探讨之中.小说以"洞"为关键意象,贯穿人物身体与心灵以及故事时空,呈现出新的人类面貌与衡量世界的尺度.本文提供了一种解读《匡超人》的可能性:从无数的"洞"中看去,最终读者将接触到骆以军对现代人类这一对象的身份确认.

    骆以军《匡超人》台湾文学后人类

    《潘先生在难中》的人物形象新解

    尚思创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圣陶先生的《潘先生在难中》是人生派写实小说的优秀代表作.作品以军阀混战为背景,叙写了一位小市民知识分子潘先生在战乱中逃难的行径,成功塑造了一种典型人物形象.然而,潘先生的人物形象在现当代却有着不同的诠释和明显的嬗变——潘先生在现代视角中是一个自私投机、疑惧卑琐、苟且偷安的灰色小市民知识分子,在当代新释下却被看作一个热爱家庭、精明真实、值得同情的普通人.毫无疑问,上述的嬗变由多种因素构成,本文将从现当代对于潘先生不同的释义出发,探寻两种释义和嬗变形成的因素,并据此再度总结现当代两种释义下潘先生的人物形象,通过文本细读对潘先生的人物形象进行重评,在总结与评析的过程中深入思考潘先生及评述作品的方向.

    《潘先生在难中》人物形象重评现当代异释嬗变因素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的语言特色及成因

    陈红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整体基调是悲剧气息,从词汇的特点来看,以"月"和"玉"命名的章节标题是寓意深刻且契合情节的.颜色词的使用、动词重叠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妙用,让整部作品通篇读来自然流畅,一气呵成.大量排比和对偶使得语言总体呈诗化、散文化的特点.另外,小说还运用了许多宗教词汇和回民语言,蕴含鲜明的地域色彩,作者的人生经历、独特的悲剧体验、宗教信仰与地域等都是这部作品语言特色的成因.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语言词汇特点修辞特征语言特色

    狂欢化下《生死疲劳》中人与动物的关系

    章奕奕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借助六道轮回的东方想象,以动物的视角讲述了从1950年至2000年间长达50年的高密东北乡历史.小说涉及关于仪式和广场的描写,这与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有着较多关联之处.本文以"狂欢化"为切入点,分析《生死疲劳》中的狂欢化场景,试图探索小说中人与动物之间相对、相关、相连的奇妙关系,进而明确小说写动物实为写人、人兽本为一体的内涵.

    莫言狂欢化《生死疲劳》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