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环境决定论下《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命运

    冯祥杨丽
    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性的呼唤》主要讲述了狼狗巴克从养尊处优的宠物犬,变成北方的雪橇犬,最后变成狼王的故事.巴克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不同主人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环境决定论"来分析主人公巴克在米勒法官、红衣人、弗朗索瓦、哈尔和桑顿等人身边的成长历程.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巴克环境决定论

    莫里森《秀拉》主人公的萨特式超越性自欺

    张利华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成功地塑造出同名主人公秀拉—一位典型超越性自欺的人物形象.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看,秀拉具有典型超越性自欺的特质,其自欺性集中表现为自为存在内在冲突中的一种超越性偏执:具体体现在"循环否定中的虚无"和"无限超越中的焦虑"两方面.秀拉的"超越性自欺"生活模式割裂了她与周围人及其所生活的社区间的关系,解构了黑人生活社区中的约定俗成的传统习俗,甚至导致她自身的毁灭,但秀拉的摧毁力量中也孕育着建设与新生,在秀拉死后的多年后,"底层"社区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变化正是秀拉摧毁力量中孕育出来的新生力量的见证.

    莫里森《秀拉》超越性自欺

    广西作家红日《码头》中的误会设置

    胡文馨
    7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码头》是广西作家红日的短篇小说,围绕误会逐步展开老麻这个小人物的际遇,讲述摆渡人生存变化的故事.从全文来看,隐含于小说故事背后的社会主题思想固然值得深思,但作者欲借小说主题而反映的人物性格命运同样也值得人们重视.本文试着从小说《码头》故事中老麻的行为动机与现实社会困境出发,深入剖析其误会情节设置上的巧妙的创作手法,从而深入小人物内心世界,探究小说的主题意蕴与其对人生的思考.

    红日《码头》误会人生思考

    张贵兴小说《赛莲之歌》中的空间叙事

    汪雪桐
    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赛莲之歌》是马华小说家张贵兴的一篇早期小说.彼时,张贵兴鬼魅阴暗的文风刚刚形成,其文字之间仍然洋溢着青涩稚嫩的气息.然而对于雨林空间的关注在此文本中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张贵兴将视角聚焦在他自己的出生地——婆罗洲的小镇上,借由自己的文字构建出马华文学史上较为重要的雨林空间.同时,文本中的雨林空间不仅仅指涉物理存在意义上的"雨林",同时也指涉着创作者的心理空间.因此本文将从"雨林"空间这一意象入手,结合作者本人的越境体验,分析《赛莲之歌》中的空间叙事形态.

    张贵兴《赛莲之歌》空间叙事马华文学

    劳伦斯《木马赢家》中的异化再现与批判

    杜晓林
    8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伦斯在其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中以前瞻性的写作风格,讲述了保罗一家的悲剧,预言了工业文明、消费文明的潜在威胁.本文借助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以《木马赢家》中的四个人物:保罗、保罗父母以及奥斯卡叔叔为研究对象,分析工业文明对四个人物的异化及操控.小说中单向度成为一种普遍的生存逻辑,物质占据生命高地,被异化的普通个体失去了主体性.劳伦斯通过深刻的笔触向时代传达了自身的思考.

    劳伦斯《木马赢家》异化

    空间叙事视角下的《雷雨》

    袁佳运
    8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与叙事的关系在"后经典叙事"的语境下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使用龙迪勇先生的《空间叙事学》中空间叙事角度去分析经典名著《雷雨》,我们会发现《雷雨》作品中故事空间与叙事的巧妙关系和故事空间与人物形象性格的呼应,也会发现《雷雨》打破了单一线性叙事而拥有了"一对多"与"多对一"的因果关系,创作出了非线性模式的分形叙事.总之,使用空间叙事学的角度可以为我们分析、鉴赏《雷雨》这部经典作品提供全新的思路.

    空间叙事空间诗学曹禺《雷雨》

    《天下长河》的黄河文化新时代叙事模式

    王晓亚
    9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视剧《天下长河》展现了一种崭新的新时代叙事模式,它将人民至上的叙事作为黄河文化叙事的根模式,同时融入了工匠精神的当下诠释,还融入了举国体制作为拓展演绎.《天下长河》是一种新的黄河文化叙事方式,它立足于传达新时代精神,对黄河文化做出了独具特色且新颖的创新阐释.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黄河文化的弘扬不仅要讲好黄河故事,还要展现独具中国特色的乡土记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打造真正属于人民至上的优秀影视作品.

    《天下长河》黄河文化新时代叙事

    《哈利·波特》中米勒娃·麦格的多重形象

    段盼盼
    9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给我们展示了各色经典的人物群像,米勒娃·麦格教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多个角度分析米勒娃·麦格的女性巫师形象、教师形象、知识分子形象、神话与现实混合等形象特征来进一步探索这一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观念.米勒娃·麦格虽然只是一个神话人物,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却超越了角色本身.

    《哈利·波特》米勒娃·麦格女性巫师知识分子神话与现实

    精神顿悟下《喜福会》中华裔母女的觉醒

    李永君
    9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精神顿悟"的视角分析《喜福会》中母女的觉醒历程,探究小说中母亲们面对中国旧社会父权压制如何从妥协、无自我意识走向醒悟,找回自我精神意识,实现"顿悟";以及追求美国文化的女儿们如何在中美双重文化身份夹击的环境中找到自我,理解母亲,实现"顿悟".旨在使读者对谭恩美在《喜福会》中母亲及女儿的遭遇描述有一个新的认识,明白母亲和女儿的"顿悟"是有迹可循的,并了解到当两种文化碰撞时,应该持有包容的态度.

    《喜福会》"精神顿悟"母女觉醒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新解

    张宏林
    9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丙辰中秋苏轼因人世间处处是分离、失意的人,就对宋时中秋月圆,世人团圆、世事圆满的节俗思想产生了质疑.通过探究,词人理性的认识到人有悲欢离合,人世间悲欢离合时刻共存,所以中秋月圆时刻,有人分离、失意是正常的.面对这样的现实,苏轼由宋人狂欢过中秋的思想,悟到了人要笑对"悲欢离合"的人生、人世,对宋时世人狂欢过中秋的思想给予了提升拓展.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