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原叙事圈套中的虚构与错位现象

    王颖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原的小说代表作《冈底斯的诱惑》显示出独特的叙事方式,它将叙事作为一种话语技巧,对小说的叙事体例进行了创新,形成了"叙事圈套".小说中多处运用虚构、时间错位等手法,面对虚构故事的开放性问题,叙事者不把主观情感介入其中,保持价值判断的中立态度,把判断权交给读者,鼓励读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其中,飞驰自己的想象力来理解文本.马原构建的"叙事圈套"下隐藏着他对于崇高的、难以真正靠近其精神内核的西藏的向往之情,他对西藏的复杂情感是读者理解何为冈底斯的"诱惑"的重要启发点.

    虚构时间错位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叙事圈套

    沈从文创作中的欲望书写及其启蒙精神

    王凤华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从文作品中非理性的欲望书写注入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考.通过文本细读,可以看到湘西平常男女在欲望的保存与释放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丰富的情感与坚韧的生命力相互激荡,和在传统道德与文明压制下冷漠扭曲的城市知识分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体现出作者对于理想人性的探索和对道德与文明议题的批判.五四以来形成的知识分子/普通民众和先进/落后之间的二元对立模式也在这种建立在个体生命意识角度上的现代性书写中得到调和.并且,这一尝试中蕴藏的现代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当下的创作具有持久的启发意义.

    沈从文欲望非理性人性道德

    辛弃疾闲居词所折射的生活美趣

    向楚楚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经历宦海沉浮后,辛弃疾被弹劾罢官,也开启了他在带湖和瓢泉的农村生活.在乡村生活期间,辛弃疾虽然心有无奈,却也静心享受着乡间景致与风俗人情,他在与乡村自然的对话中安顿心灵,找寻到不同于官场尔虞我诈的生活美趣.他将农村的闲适生活写入词中,描绘了多幅淳朴的村居生活画卷,故而其闲居词中不乏乡野景致中的清趣、物我相伴中的哲趣、乡间风情中的俗趣.

    辛弃疾乡野自然闲居审美村居生活

    梁宗岱的西方诗学特征

    梁思域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宗岱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既在诗歌上进行创新实践,又推出了诗歌创作的理论.中国现代新诗本来就是受到西方现代性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去系统地梳理梁宗岱的西方诗学特征,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新诗的发展,而这些西方源渊又有助于推进梁宗岱诗学的本体研究.

    梁宗岱《晚祷》《芦笛风》象征主义

    严歌苓的人生与女性书写鉴赏

    尤淇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严歌苓的作品风格多样,其女性书写尤为突出,这与她传奇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分析严歌苓的人生经验对女性书写的的创作影响,通过关注童年经验、军旅记忆和异域生活提供的写作素材,探讨先在意向对作品产生的审美意蕴,挖掘女性书写中的多维思考,聚焦女性的生存境遇、个体选择和文化精神.

    严歌苓人生经历女性书写

    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的修辞建构

    肖祉烨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广义修辞学"的视域之下挖掘《乞力马扎罗的雪》的修辞构建.以标题和开篇所提的"山峰"和"雪"为切入点,再沿着"雪"修辞义的转换与生成展开讨论,选取在"雪"与"山峰"的修辞语境中生成的修辞义"花豹"及其所对应的修辞隐喻——"鬣狗"进行论述,借典型来感受文本语言修辞指向的生成与叠加状态,最后,引入语境差概念,以"雪"为例,品味文本在隐喻下所形成的修辞性语境差的审美价值.

    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雪"修辞建构隐喻转换语境差

    存在主义视角下《丢失的记忆》解读

    冯琪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丢失的记忆》是作家阿卜杜拉·巴希斯发表的第一部小说,颇具存在主义思辨色彩.在这部小说中探讨了关于个体的成长主题和无国籍者的生存困境,在荒诞的社会背景下为存在主义提供了一个生动图解.本文用存在主义思想主要理论,对文本中所处的现实荒诞环境、个体的痛苦境遇和追寻自我的自由选择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沉重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记忆中,能窥到成千上万的无国籍者的生存困境和无数个体对"自我存在"的选择.

    阿卜杜拉·巴希斯《丢失的记忆》存在主义异化自由选择

    艾略特《空心人》意象的象征意义

    杨钦增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诗作《空心人》中,T.S.艾略特运用"空心人""死亡"、"眼睛"等意象,勾画出一个繁复的意象世界."空心人"是精神空虚的现代人的象征;"死亡"的意义经历了由死寂、空虚到创造、新生的流变,这一转变暗含了诗人对摆脱空虚、死寂的力量的寻找;"眼睛"作为西方优秀传统文化和的象征,为现代人指明了精神方向.因此,"空心人"、"死亡"、"眼睛"等核心意象勾勒出了一个失落-寻找-回归的现代人的精神模式.

    艾略特《空心人》象征意义失落寻找回归

    《紧急中的冥想》的博物馆文化及国家认同

    闫寒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纽约派诗人弗兰克·奥哈拉在其诗集《紧急中的冥想》中融合了博物馆文化背景,对纽约生活圈的友朋玩笑、情感体验与工作日常做出了精准刻画,被誉为"反传统的文化英雄".与艾略特的象征主义不同,奥哈拉视博物馆为国家文化独立、形象重塑并打破美苏冷战格局的中介.不过,国家认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双重身份的调和,主要体现为:博物馆艺术氛围赋予诗人创作的革新性与独立性,带来文化层面的民主;文化民主与博物馆的行政功能对接推进从业者呼吁国家形象重塑,带来政治层面的民主;以及当全面"民主"遭到资本粉饰时,奥哈拉以诗为媒介进行反思与去弊.在此过程中,美国完成了文化形象的转变,即"去欧洲化"和"民主自由",奥哈拉为塑造"民主国家"的认同愿景积极发声,同时也为揭去资本主义伪善的一面而推波助澜.

    博物馆文化《紧急中的冥想》弗兰克·奥哈拉民主抽象表现主义国家认同

    《愤怒的葡萄》共同体书写中的女性形象

    郑玉荣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愤怒的葡萄》中流民们为了生存与他人结成群体,相互协作.本文以滕尼斯共同体思想为理论框架,从乡村共同体、家庭共同体以及精神共同体书写的视角分析了小说中主要女性人物的作用及其思想变化,论证了斯坦贝克通过书写三类共同体消长轨迹中女性的变化,成功地塑造了坚强乐观、自信独立、甘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女性形象,肯定了女性在弥合共同体过程中的作用.

    美国文学《愤怒的葡萄》共同体女性力量斯坦贝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