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世间》:周家三兄妹婚姻的特殊性

    吕豪爽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晓声《人世间》中,周氏三兄妹的婚姻各有其特殊性。周秉义突破了"门当户对"的传统习俗;周秉昆实现了"我的婚姻我做主";周蓉由盲目冲动回归到了理性。作家通过三兄妹的婚姻和情爱故事,展现了在情爱和婚姻问题上的新思维、新观念、新认识和新姿态,即秉持"尊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梁晓声《人世间》周氏三兄妹婚姻情爱

    中俄乡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吴佳倩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俄文学中,乡村始终是作家们非常重要的创作题材之一,其中有很多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引起读者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路遥作品《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贺秀莲与拉斯普京作品《活下去,并且要记住》中的人物纳斯焦娜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位乡土文学中典型女性形象在不同地域环境下价值取向、道德情感和社会态度等方面的异同,不仅对于文学创作有借鉴意义,也能为中俄对比文学研究提供实例。

    路遥拉斯普京《平凡的世界》《活下去,并且要记住》乡土文学女性形象

    四川网络小说的审美特征探究

    黄群英王颖馨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网络小说拓展了审美的领域,审美风尚与整个世俗社会生活保持了一定距离,由现实转向神奇,使大千世界呈现不一样的景致,亦真亦幻中道出了世俗社会的真情,作家的激情和自由的想象,形成作品强大的张力;作品呈现的巴蜀文化的神奇浪漫,使作品审美更为丰富,有别样的精彩。四川网络小说在审美上侧重对人和事进行奇异性书写,表现其神秘、神奇、历史底蕴;对现实生活的书写,融入时代元素,打上了地域标签。无论是描写想象的世界,还是书写现实的世界,皆有独特的审美体验,融入了作家的奇思妙想,审美趣味和格调打上了巴蜀人的印记,拓展了审美境界。

    四川网络小说审美特征

    中学语文教材毛泽东诗文教学史考察

    安春雪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的作品极具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特色鲜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在我国过渡时期、曲折发展时期、十年文革时期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收录的毛泽东作品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体裁、数量和标准等方面,这与我国各阶段的基本国情相吻合。对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来说,理清历史中毛泽东作品的选编情况是很有必要的,找出当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语文教育的进步。

    中学语文教材毛泽东作品选编历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从《诸集拾遗》论宋代禁谶与信谶的矛盾原因

    张慧琴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史料记载,宋朝统治者和朝臣有关禁谶的诏令文书繁多且严苛,然君臣的信谶行为却处处可见。其中一个方面就体现在文人私藏、援引谶纬佚文。朱胜非的《绀珠集》中便收录大量佚文,仅卷十三《诸集拾遗》就辑录七种。通过这一现象,揭示宋代禁谶与信谶矛盾的原因,亦可进一步揭示中国古代谶纬之说为何屡禁不止的原因,进而有助于引发对古代封建统治如何进行舆论控制的思考。

    《诸集拾遗》谶纬佚文禁谶与信谶矛盾

    孔孟的社会构想及其现实意义

    梁僖茵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子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孟子的《齐恒晋文之事》看似在"评志"、"劝说",但他们却以问答的方式表达着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在经济上,他们提出"足民"与"恒产";在品德修养上,他们提出"以礼待人"与"推恩";总目标是要构建一个家国天下、平稳发展、万物和谐的美好社会。细品孔孟的社会构想,在千年后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从保护人民财产的角度看经济政策,从理想人格的品质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树立文化自信。

    孔孟社会构想现实意义

    口头诗学下传统说书人与史诗歌手的比较

    赵小霞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帕里—洛德的口头诗学理论将"荷马问题"定义为更为古老的口头传统的产物。在口头诗学这一视野下,从文本、文类和传统的角度出发研究活态性叙事传统的独特性。口头诗学强调比较的方法,从表演者出发,立足传统说书人与史诗歌手二者之间的对照角度,讨论民间文学的融通属性。从表演者的学艺经历、现场表演、民俗语境三个方面,探寻口头传统内部运作的一般规律。从小农经济到草原文化,表演者们在各自的文化语境中歌唱,超越古今、跨越空间,表现传统说书人和史诗歌手之间存在着的互文性关系。

    口头诗学说书人史诗歌手比较研究

    《三字经》中生命观的意蕴及教育启示

    陈泓睿马小添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蒙学教材蕴含对生命、人性等命题的探讨,具有十分厚重的生命教育资源。通过分析以《三字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蒙童教材文本,探索其中对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论述,总结出生命整全性、道德优先性、教育导向性三个方面的生命观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教育本体、教育修身和教育人文三个层面剖析蒙学教材对当代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启示,重点突出敬畏生命,完善人格,心怀家国这三种路径,试图多维度为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推进和改善提供思路。

    蒙学教材三字经生命观生命教育

    启蒙语境下王鲁彦和李锐关于冥婚的书写

    洪骏佳马金科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鲁彦的《菊英的出嫁》和李锐的《合坟》皆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关于冥婚题材短篇小说的力作。尽管二者对冥婚的审美观照不尽相同,但都在思想意蕴上延续了"五四"以来鲁迅先生倡导的启蒙主题,并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上做了各自的探索和努力。

    王鲁彦李锐启蒙语境死亡冥婚

    《金陵女子大学校刊》的传播学价值鉴析

    汪海月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的校刊作为校园的一种传播媒介,在学校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校刊的内容与形式,可以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息息相关。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学校因战乱而易名,校址搬迁,校友分散各地,校刊则可以留存学校当时的种种情形,成为校友联络的平台,复原学校发展的足迹,见证学校发展的阶段性历史。以《金陵女子大学校刊》为载体,不仅可以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师生的思想观念、学生的教育状况,而且对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金陵女子大学校刊传播媒介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