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贾平凹《一棵小桃树》的人格化叙事手法

    王竞仪吴都保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格化叙事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能够增强作品的形象性和艺术性.从人格化的角度出发,结合小桃树的成长历程对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进行分析,桃核拱出嫩芽猥琐丑陋,映射着作者的自我窘境;弱小的小桃树身处角落无人问津却仍在风雨中顽强挣扎,同命运斗争,这是一种逆境中的生命哲学;小桃树遭受风雨摧残终在枝头绽放灼灼桃花,投射出作者心中的理想和情志.贾平凹笔下的小桃树不仅是生命的象征,更是一种人格化的特殊符号,是作者怀揣着的人生"大梦想".

    贾平凹《一棵小桃树》人格人格化叙事小桃树

    试论葛亮小说的历史书写

    陈璇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葛亮的小说素有"中国三部曲"之称,在风起云涌、动乱兴衰的年代,无论是写南京,还是写民国,在葛亮笔下,始终是"家"与"国"相联结的历史,是"城"与"人"相生的历史,是"传奇"与"日常"相钩沉的历史.葛亮小说历史主题的初探,从葛亮小说的家族史、城市史与女性命运以及民间与底层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挖掘"家""城""人"刻画下的历史蕴涵,勘探历史书写中的灵魂力量.

    葛亮《中国三部曲》历史书写

    韩松与鲁迅笔下疾病和医药的隐秘对话

    李浩业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德威先生提出鲁迅和韩松的作品在触及"神思"和"悬想"展开了疾病与医药的隐秘对话.这样的主题在鲁迅与韩松的作品中屡见不鲜.虽然鲁迅与韩松所处时代不同,但他们都通过阐述"铁屋子"下的社会惨酷现实,达到一种社会评判和思想启蒙的效果,他们常以冷静的笔法,配合象征的手法展现了一幅被异化的现实场景.他们立足于现实,展开了一场"疾病"与"医药"的对话.

    韩松鲁迅象征手法

    嵇康与陶渊明诗歌中的琴意象比较

    温倩楠
    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是琴与文人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从文学意象的角度探察嵇康和陶渊明诗歌中"琴"意象书写内涵的异同,从而分析以嵇康和陶渊明为代表的魏晋文人在乱世之中所呈现出的精神风貌.从相同之处看,嵇康和陶渊明都托琴寄寓了在体悟自然中追求超然的情怀,以及在游仙访道中希冀隐逸的志趣;从不同之处看,抒情内容上嵇康的苦闷失意与陶渊明的安逸闲趣形成对比,审美趣味上也体现出诗歌中"琴"意象的雅化与生活化,性情志趣上展现出二人隐与逸的不同倾向.

    嵇康陶渊明琴意象魏晋文学

    论冯至诗文中"工作"的特质

    汤程博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作"与"观看"是罗丹艺术创作的基础,对里尔克与冯至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深深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与生活当中."工作"这个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在这里显然具备了别开生面的特质:"投入",全身心投入到创作当中,使艺术灵感不断迸发;"寂寞",在广大的寂寞中探索、沉思、冥想,将"情感"转化为"经验";"忍耐",忍耐着现实的痛苦,默默酿制将来的果实.

    冯至工作投入寂寞忍耐

    张枣"元诗"观念的一种拉康式反思

    王洁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元"意识的影响下,语言被放于本体的地位,这一转向"语言言说"的诗学主张正是张枣所提出的"元诗"概念的基本语境.语言的本体转向的另一面则是作者的大他者(预言家/上帝)转向.本文在明确张枣的"元诗"概念的内涵与现代性的基础上,引入拉康的话语理论从"语言"、"大他者"以及"主体"三个方面对"元诗何为"的问题展开分析,为我们重新思考"元诗"结构与写者姿态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张枣元诗拉康语言

    英国作家尼尔·盖曼的奇幻叙事特色

    周琦雯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奇幻文学作家尼尔·盖曼在其作品中通过迥异的奇幻世界触及了不同文化和神话传说,拓展了魔幻现实主义叙述的可能性,使读者产生共情.其作品中奇幻世界的时空逻辑安排、超自然之物象征书写、经典童话意象的互文与解构等奇幻叙事特性,透视人类内心,展示了作家人类和宇宙万物形成命运共同体理念.

    尼尔·盖曼奇幻叙事魔幻现实主义共同体

    精神分析学说下《白色旅馆》中的立与破

    裴小维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当代小说家D.M.托马斯创作的《白色旅馆》以差异性的叙事方式、多样化的整体构思、创新型的写作技巧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独树一帜.本文将从作者托马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编码——"立"与解码——"破"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对文本所体现的欲望与生命内在性进行详细地阐述与反思,从而在主人公无意识的深处解码出被精神分析层层编码的流以达到深入了解和剖析精神分析理论层次的最终目标.

    《白色旅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石黑一雄《远山淡影》中的不可靠叙述

    王紫溪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可靠叙事是叙事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从主人公碎片化的记忆中一点点剥离出当时的真相,本文以当代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远山淡影》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契约型不可靠叙述和疏远型不可靠叙述,来了解作者如何把握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远山淡影》不可靠叙事叙事文体学叙事学石黑一雄

    《一个荒唐人的梦》对地下室人的发展

    邹乐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个荒唐人的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的寓言式短篇小说,作家通过对"荒唐人"梦前、梦中、梦醒三个阶段形象和心理的细致刻画,描绘了一个自由理想的乌托邦世界,表达了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诉求.同时,在继承发展"地下室人"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荒唐人"的形象内涵和哲学意蕴,这对在现代社会中建构自由与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荒唐人的梦》荒唐人地下室人自由与信仰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