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巴赫曼《在杀人犯与疯子之中》的群体刻画

    蔡晓玥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巴赫曼对战后奥地利社会的四类社会群体(杀人犯、反思者、受害者和女性群体)不同生存状况的刻画.并由此揭露出,只有彻底铲除奥地利社会仍旧猖獗的法西斯思想以及传统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传统,奥地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才能迎来新生,"杀人犯"的罪行才能得到清算,奥地利社会才能迎来真正的新时代.

    巴赫曼《在杀人犯与疯子之中》历史与社会角度四类社会群体

    堀田善卫《时间》里动物意象描写所折射的战争观

    张艳秋
    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堀田善卫作为日本"战后派"的代表作家,他创作了一系列反战小说,其中《时间》不仅是极少数直接描写南京大屠杀的小说,而且是第一部从战争受害者的中国人的角度进行叙述的小说,此外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描写.本文将从《时间》中双视角下动物意象的描写出发,进一步探讨堀田善卫的战争观.

    堀田善卫《时间》双视角动物意象战争观

    威廉·福克纳《去吧,摩西》的镶嵌叙事

    李文璇
    7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去吧,摩西》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美国南方庄园麦克斯林家族由盛而衰的故事,展现了南方往昔的荣耀和传统,同时揭示了南方庄园的悲剧.在该作品中,福克纳运用了镶嵌体裁,通过对《圣经》原文的引用、俚语的使用和典故的化用,丰富了角色的形象,从角色的杂语性特征中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意义,隐含着作者的深刻意图.

    威廉·福克纳《去吧,摩西》镶嵌体裁叙事

    空间视阈下《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逃离

    韩梦仙
    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是孤独的猎手》是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处女作,前人对这部作品的文学批评从女性批评等多个角度展开,而从空间角度出发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却很少.空间转向下,空间理论对文学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而空间视角值得被进一步的广泛探讨.小说中的空间可被划分为:外在空间和内在空间,前者指人物居住其间的物理空间,后者则指人物的内心空间.通过将逃离母题和空间联系起来分析,可以发现作品中的人物都被现实所压迫,渴望逃离,这既体现在物理层面也体现在隐喻层面.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逃离空间

    《地狱之花》人物身份焦虑的批判性思考

    包思婕
    8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永井荷风的《地狱之花》接受了左拉自然主义的影响,在描写人物形象时采用"照相机"的方式客观冷静地把角色特征展露出来.这部作品里的人物角色与当时日本所处的明治时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此时的日本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期,资本主义与封建残余势力矛盾斗争加剧,加上现代文明迅速发展,新闻媒介传播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手段.《地狱之花》里的园子、利根子、富子、长义、水泽等群像式的人物正处在复杂且特殊的明治初期,人物角色的背后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份焦虑,这种身份焦虑促成了人物角色的主要特征.在这部作品里既能看到永井荷风对西方自然主义思想的接受,也能看到当时关于日本明治社会的批判与思考,因此本文以日本明治时代特征为背景,对作品中主要人物角色各自不同的"身份焦虑"作出根源性的分析和思考.

    《地狱之花》人物角色明治时期身份焦虑

    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中的民谣艺术

    靳滢帆
    8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谣作为一种展现民俗风情和文化的民间口头文学,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韵.作为英国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受到了英国传统民谣艺术的深刻影响.在其成名作《远离尘嚣》中,哈代巧妙地安排和穿插了大量民谣片段,不仅使其作品极具艺术性和个人特色,更是在作品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文化氛围烘托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托马斯·哈代民谣远离尘嚣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论

    肖立成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备形象,众说纷纭,就"拥刘反曹"这一主题而言,刘备是一个工于心计,城府很深的"仁君"形象,他提出"惟德可以服人",重视民的作用.就雄才大略而言,其机谋干略可与曹操媲美,他的性格以长厚为主,但也有骄傲、刚愎自用的一面.刘备虽未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但却有一种悲壮美,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三国演义》罗贯中仁君拥刘反曹

    《桃花扇》中爱情幻灭的悲剧美

    陈惠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所作的杰出传奇剧本,剧中弥漫着爱情、政治等多重悲剧意味.孔尚任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倾注其中,通过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悲剧表达了自己家国兴亡的悲叹与感伤,同时也借侯方域的角度表现了明朝末年人们普遍的幻灭思想.无论是剧本中的人还是物都透露出了一种幻灭的悲剧感.这种幻灭感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相互融合,又通过生逢于其中的人们体现出来.本文试图通过对《桃花扇》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爱情层面悲剧内涵的分析,来深层次挖掘其中爱情幻灭的独特审美体验与崇高的悲剧内涵.

    孔尚任《桃花扇》爱情幻灭悲剧

    《诗经》花类喻体的文化含义

    赖妍雪
    9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人雅士们常常以花类来抒发自己情志,花类喻体也逐渐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含义.着眼于《诗经》花类喻体的起源、构成及其情感寄托等文化意蕴,在国内外的研究上,对《诗经》中所涉及到的花类喻体进行总体梳理,探究了《诗经》中花类喻体的构成因素,以及花类喻体的情感寄托.指出《诗经》中的花类喻体对后世文人创作有深远影响.

    《诗经》植物意象花类喻体文化含义

    《桃花源记》中的二重对立

    辛莹琪
    10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散文代表作品.《桃花源记》仅320字,但在这千古名篇中却有着诸多值得探寻的矛盾对立,学界对《桃花源记》的内涵及其对立关系始终存在诸多争论.故本文将从二重对立的角度,对《桃花源记》中的矛盾对立进行深入剖析.

    《桃花源记》二重对立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