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卡夫卡《城堡》中身份问题的思考

    罗志强
    4-7页

    巴金《寒夜》中汪文宣的悲惨命运探析

    何洁灵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金《寒夜》中的汪文宣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作者用冷静的笔调,悲悯的情怀刻画出了一场关于好人的悲剧.汪文宣之所以最终走向了毁灭,不仅是因为那个不合理的旧社会制度,如战乱,国民政府的腐败,投机分子的横行等,还因为他个人性格的缺陷与心理的畸形,这些来自于社会的和自身的原因共同促成了汪文宣悲剧命运的发生.

    巴金《寒夜》汪文宣悲剧命运

    电视剧《小欢喜》的中国式家庭教育新探

    刘倩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视剧《小欢喜》以高考为主线,照见了两代人的人生忧喜、得失和成长,进而引发了观众对家庭教育话题的广泛讨论以及对亲子关系的深刻反思.剧中方、季、乔等三组家庭,是中国千万个普通家庭的真实写照,他们彼此充满关怀与深爱,但在面临高考和代际冲突碰撞时却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小欢喜》中三个普通家庭中的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充分照射了当下的中国家庭,同时也折射出一些具有探讨性的教育问题.

    《小欢喜》电视剧家庭教育以爱之名

    《金刚川》的叙事艺术探究

    李景罗莉
    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金刚川》以抗美援朝为题材,讲述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金城战役"期间,志愿军战士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坚守金刚桥的故事.影片采用精巧新颖的叙事方式,突破时空的限制,力求全方位展现战争的场景.文章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等角度分析其艺术特征.

    《金刚川》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空间

    拉康镜像理论视觉下《遥拜队长》的解读

    沈瑾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拉康定义下的主体性确立失败,往往表现为"精神错乱""边缘化""认同困境"等.《遥拜队长》的主人公冈崎悠一正是"精神错乱者"的一个典型,他总是错误地认为眼下战争还未结束,继续着在战场上的所作所为,被村民们视作"晦气",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悠一的悲剧命运可以追溯到主体发展的镜像阶段.在镜像阶段,主体借助外界的镜子或是他者形象充当镜像,将镜像归属于自身,以此获得有益的意见来不断修正自身,形成自我认知.悠一在经历了母亲镜像的破碎、父亲象征的失格以及同伴的死亡后,认识到了他者镜像的残缺以及虚无,难以借此塑造一个完整、理想的自我形象,最后导致自我认同的缺失.

    井伏鳟二《遥拜队长》拉康镜像理论自我构建自我认同

    细读《雷霆的话》看人神之约

    张恒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原》向来备受关注,这首长诗描述了一战后西方社会传统信仰逐渐崩塌,新的秩序无从建立的"荒原"局面.本文重点解读《雷霆的话》一节,探讨艾略特借助"春雷"警醒人类,重建人神之约,上演现代版"出埃及记".

    《荒原》《雷霆的话》人神之约《我与你》

    徐则臣笔下的余松坡形象与北漂的困惑

    邢译文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城中的他们,有海归、有精英、有大学生,也有保姆、快递员,还有孩子.他们带着各自的过往,奔涌到北京,奔波在北京的大街上,奔向自己的未来,追寻自己的价值感.徐则臣的《王城如海》只有十余万字,容量和复杂性却并不比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逊色,它内容包罗万象,使用了错综的结构和具有戏剧性、象征性的意象及情节.其中,主人公余松坡的形象尤其复杂,与作者自身的经验和思考息息相关.

    徐则臣《王城如海》余松坡北漂

    新媒体非虚构写作的去性别化叙事研究

    施安宁静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新兴写作方式的非虚构迎来了迅猛的生长发展期,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向,呈现出新的特征.从符号叙事学理论角度入手,当我们提取新媒体非虚构写作中构成符号的增减并研究其产生的叙事效果时,能够透过故事表层发现隐藏其中的一些变化,如"去性别化叙事".这一叙事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鲜明性别意识的追求,转而从更广阔的群体意识中去探索个体客观真实的生活及思考,实际上是对个体真实生存状态的还原.

    新媒体非虚构写作叙事学去性别化叙事新媒体

    东方主义和卢卡奇小说理论下毛姆的中国民族心理

    崔笑雨杜延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面纱》和游记《在中国屏风上》因其蕴含中国元素以及塑造的中国形象成为国内研究者的关注对象.以往研究也曾从叙事形式的视角或就东方主义的影响分析了毛姆眼中的初停滞落后但淳朴宁静的中国形象,揭示了毛姆对东方文明鄙夷但又向往的复杂情感.但是目前尚无从卢卡奇小说理论的角度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卢卡奇小说理论强调小说的抽象特征和基本过程,具有现代性、讽刺性等特点.本文依托前人的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分析结论,并借助卢卡奇小说理论剥离作者主观因素,探究二十世纪初真实的中国民族心理,并得出结论:毛姆对中国形象描写具有局限性,真正的中国民族心理具有双面性和复杂性.

    毛姆《面纱》《在中国屏风上》卢卡奇小说理论文化殖民主义东方主义

    庐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蒋红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庐隐,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是"五四"时期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主要以自己或周围人的亲身经历为原型,其作品的主人公大多也是以知识分子女性为主.在这些知识分子女性当中,有对前途迷茫无措的,有对爱情充满渴望的,还有期盼独立自主的.这些女性形象是当时的时代缩影,也是女性意识觉醒后的女性对自我的认知,在文学史上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

    庐隐小说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