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余华长篇小说的中国意识

    马迎春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创作,但随之而来的是文学活力与民族精神的缺失.许多作家认识到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局限,开始摒弃西方后现代主义注重解构与非理性的创作,转而将创作基点聚焦于中国,余华作为转型的代表作家受到关注.论者将余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作的六部长篇小说与之前的作品对照可以发现,余华在转型后更加有意识地展现中国面貌,书写"中国意识",更新"中国形象",以求在世界性中彰显民族特性.余华不仅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具体化,展现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回归,还深入中国民间社会,探寻真实的中国民间生活,挖掘中国民间底层人民坚韧、乐观的民族性格.同时,余华也开始吸收家乡的地域文化资源,在标准的汉语中融入海盐方言和越剧腔调.

    余华"中国意识"长篇小说

    从《活着》看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

    范琴时曙辉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余华小说《活着》的发表代表着其创作风格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既体现在叙事内容上又表现在叙事策略上.从叙事内容方面来看,作家在题材上实现了从复仇题材到苦难题材的变化;在叙事主题上由性恶论转变为性善论.就叙事策略而言,余华的小说语言从血腥转向温情;叙述动作发生了由显在叙述者向隐在叙述者的改变.

    余华《活着》创作风格

    革命之于文人:殷夫的革命经历与文学创作

    郑元东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联作家殷夫的诗作因其人生的不同阶段呈现出泾渭分明的创作偏好,从早期偏爱抒发个人情感到后期以创作革命题材为主反映出其本人思想受革命影响产生的变化.本文着眼于殷夫的一生,结合其部分诗作和人生经历,以发展的眼光分析其思想嬗变,力求剖析出殷夫成长为革命诗人的心路历程及其本人在革命诗歌上的创作特色.

    殷夫诗人革命经历诗作

    苏轼黄州词中的"雨"意象的隐喻

    李敏舒耘华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雨"意象在苏轼黄州词中有着重要意义,将近三分之一的苏轼黄州词中使用了"雨"意象.本文使用数据统计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究苏轼黄州词中"雨"意象的隐喻意涵."雨"意象在东坡黄州词中的使用可分为九类,其中以风雨类意象的使用最为频繁.苏轼黄州词中"雨"意象的隐喻价值主要表现为暮雨类意象的时间生命意识之隐喻,烟雨类和风雨类意象的人生波折之隐喻,春雨类意象的心境舒展之隐喻以及三更雨类意象的生命哲思之隐喻.

    苏轼黄州词"雨"意象隐喻

    《载酒园诗话》批评视野中的李商隐诗歌

    龙雨欣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贺裳《载酒园诗话》对李商隐诗歌批评的观点主要有四点:第一,指出李商隐的诗歌虽似不合常理,但以"情理"感动人心,所谓"无理之理",涉及艺术的想象虚构;第二,对李商隐诗歌"用事"有褒有贬;第三,称赞李商隐诗歌用意深远,但也存在迂回曲折的弊病;第四,指出李商隐古诗学杜甫颇能质朴,但"犹失其昧",绮艳仍为其本色.以上论述,说明贺裳对义山诗确有独到的体悟与把握.

    李商隐贺裳《载酒园诗话》理论批评

    论杜甫诗中的鹰意象

    孙萍萍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甫对鹰意象情有独钟,他笔下的鹰比唐前所有加在一起还要多,本文按照鹰意象的比喻义,将杜诗中的鹰意象分为自喻之鹰和喻他人之鹰,主要关注每个时期杜甫笔下鹰的形象及不同时期鹰意象的变化.最后总结杜甫诗中鹰意象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意象鹰意象

    陶渊明的菊意象探析

    梁丽娜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渊明的思想和人格对于菊花人格象征意义的生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如今所认为的菊花的花品,其实是陶渊明之后的文人们将陶渊明的人品投射到菊花上而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是陶渊明成就了菊花在文人心中的地位.而解读陶渊明笔下的菊意象,除了能够认识到陶渊明诗歌的审美价值外,对于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思想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这位文学史上的伟大存在.

    陶渊明菊意象菊文化隐逸文化

    莫言《酒国》中对酒神精神的消解

    裴国江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酒神精神是尼采对古希腊悲剧的解析,即一种狂乱迷醉乃至癫狂的精神状态,尼采希求通过赞美这种迷醉的非理性精神,从而论证重估悲剧、重估人生价值的哲学内蕴.莫言的《酒国》是一部基于酒神精神而创作出的作品.小说围绕酒展开,文本整体弥漫着癫狂迷醉的魔幻酒神氛围,莫言在作品中展现出自己对尼采的非理性带来欲望扩张的必然悲剧性的思考,并在创作中虚构了酒国这一酒神精神的载体,实现对酒神精神的消解.

    酒神精神莫言《酒国》消解

    郁达夫自然观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

    徐一郡薛雯
    6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郁达夫但无论其创作个性有多鲜明,其作品与文艺思想与旧传统之间的潜在联系确乎难以掩盖.就自然观而言,郁达夫受到的传统文化影响存在于文学、文化视域.在对自然界的抒写以及情感态度上,郁达夫不仅继承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也受到了隐逸文化的的影响.而就文艺自然观而言,中国古代文论中"独抒性灵"的主情思想,体现在创作中就是对于情"真"的追求和自我的剖白.

    郁达夫传统文化自然观主情观

    论刘亮程散文作品的写作姿态

    王瑜
    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围绕着刘亮程的争鸣,本文从刘亮程的写作姿态和散文世界两方面入手,既分析了刘亮程真诚的写作姿态和乡村自然哲学的写作立场,又对他的散文世界进行了剖析,肯定了刘亮程的哲学思考,也从社会发展和群体关怀的角度对其提出了批判和展望.

    刘亮程写作姿态散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