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施美育的策略

    赵建军
    4-6页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阿斯古丽·阿合木拉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性肩膀上的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人类社会繁衍生息。正因为这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女性应该具有很崇高的地位。反而,这个道理被现实生活狠狠地打破了。女性的基本状态走向了痛苦的境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女性的地位和重要性渐渐地引起了各世界人士的关注,并开始思考了如何解决女性和女权产生的问题、让女性的思想得到解放。首先,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促进了女性在各方面具有很重要的现实作用。本文中,通过回顾历史上的女权主义运动,简单地分析发生原因和发展趋向,从而浅谈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女性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网络语言中的陌生化倾向

    刘玉婷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是对社会现象最真实、最直接、最迅速的反映和记录。本文以网络语言即时语料为研究对象,从语音、构词、语义以及句法四个维度分类梳理"陌生化"在网络语言中的实现形式,得出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并提出网络语言"陌生化"需适度。

    语音构词语义句法陌生化

    希尼《摘黑莓》诗歌艺术研究

    王诗彤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摘黑莓》描绘了诗人希尼幼时在盛夏八月采摘黑莓这段童年记忆,天真无邪的叙事使读者很容易忽略他作为成年人的视角,诗人通过象征、押韵等手法将这段采摘黑莓并看着它们变质的经历作为诗歌的喻体,凸显出人对于童年、成长的复杂情绪,隐喻了成长的欲望与代价,唤起人们对于童年纯真的追忆与珍重。

    谢默斯·希尼《摘黑莓》主题象征韵律

    辛格《旅游巴士》的多元文化与身份书写

    李蕊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美国当代犹太作家的杰出代表,被誉为"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犹太性作为辛格写作的典型特征,不仅体现了他对于犹太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也传达了其对于犹太民族命运和前途的忧虑。本文从后殖民文化批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旅游巴士》中涉及的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之间的对立冲突,旨在研究多元文化语境下犹太民族的身份困境及自我异化,探明他者视域下的犹太形象,挖掘辛格的犹太书写的深刻内涵,进而探寻犹太民族的生存之道,为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旅游巴士》多元文化身份认同犹太性

    鲁迅小说中所体现的"向死而生"价值观

    夏艺丹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先生在其整体的创作之中都贯穿了"向死而生"的哲学观点,他的小说中大量出现了死亡意象,并且在这种表面现象之下又寄托了一些关于生的希望,从死走向它的悖论。本文从鲁迅先生的代表小说《呐喊》、《彷徨》为切入点,探讨其笔下的人物走向死亡的背后,有哪些值得发掘的相反之意,从而揭示鲁迅先生对于笔下人物矛盾且复杂的情感态度。

    向死而生鲁迅死亡意象小说矛盾

    《带上她的眼睛》中人与自然、社会的解读

    刘可欣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带上她的眼睛》选进七年级下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以科幻的题材和绮丽的想象,截取未来社会的一个横截面展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复杂思考。对自然的向往,对人性的刻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蕴藏了作者对人类探索较为矛盾的心理和对时代下每个微观个体的关注和悲悯,歌颂了人性的光辉永不消逝。

    《带上她的眼睛》科幻小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苦与殇

    易子琴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写离别愁绪的代表词作。不论是在情感与景色间的融合、相互映衬,现实与理想的反差,还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巧妙设计,都令人寻味。《雨霖铃·寒蝉凄切》表现的是与恋人的伤离别,也是对前途的迷惘。

    《雨霖铃》柳永离别

    鲁迅《故事新编》思想内涵探析

    何兆强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事新编》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开拓了现代小说创作的题材和内容,蕴含着鲁迅最后十年的深邃思考。首先是对传统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解构和批判,延续了鲁迅一贯的国民性批判的写作思路,其次,通过对先驱者形象的塑造和对其命运的探索颂扬了传统文化中的实干精神,第三,作者借对传统题材抒发了对古与今强烈而敏锐的个人感受。

    《故事新编》传统文化个人风格

    从空间批评理论看凯特的生存困境

    史美灵李琳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黑前的夏天》是多丽丝·莱辛笔下一部反映中年女性生存境况的小说。女主人公凯特在婚后的二十几年中悉心照顾丈夫和孩子,却仍然得不到他们的尊重和重视。于是她选择走出家门,在旅程中寻找全新的自我。本文尝试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对凯特在旅程中的经历进行分析,以期为当代女性的成长提供借鉴的意义。

    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空间批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