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似孙《砚笺》的文献及文化价值

    阳敏洁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宋宁波学者高似孙所作《砚笺》四卷,是宁波历史上第一部综合性砚著.该砚著承袭了苏易简《文房四谱》的编纂体例并加以变通,为后世砚著所沿用;又辑录了大量前贤的诗文铭赋,从中可以了解文人对砚台审美意趣的转变与唐宋咏砚诗歌的书写特色,其中还有很多汉代以后便已失传的文献材料,可资后人辑佚.《砚笺》四卷对研究宋代砚文化和中国古代砚文献的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高似孙《砚笺》文献价值文化价值

    唐代语言及诗体对词中三言句式影响

    王菁菁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汉语双音化的发展趋向是词中三言句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基础之上三音词的生成、ABB式形容词句法功能的转变扩大了三言句式的使用范围.三言所携带的平民化特性与词的市民文学性质相融通,三言诗发展至唐代,以三五七言、三三七体以及民间谣歌三种体制影响了词中的三言句式.形制之外,民间谣歌对于三言句式的影响还在于互作对偶、重叠复沓以及平仄相换的手法.随着律诗的成熟,中晚唐文人开始尝试改变诗歌的形制与节奏,开辟出的宝塔诗等杂体诗歌与折腰句这一句法最终汇入到了词的源流之中.

    三言句式唐五代词唐诗民间谣歌

    《水浒传》插画中的李逵形象赏析

    蔡佩雯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以《水浒传》在明清时期的刻本插画为依托,来对小说中"李逵"这个重要人物的形象演变历程进行研究,既追寻和探索李逵从小说文本到图像具体化的历史路径,亦试为《水浒传》刻本插画整体研究提供一个以小见大的窗口.

    施耐庵《水浒传》插画李逵形象

    《周易》对增进社会阶层心理素质的思想探究

    冯宏维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易》除了可以用来占卜之外,其中的哲理更是可以用来提升我们做人处事的智慧,其中卦辞的部分可以代表做人处事的总原则,而六爻的部分则可以代表社会上每个阶层做人处事的原则.本文特选出素有四大难卦之称为代表,屯卦比喻创业维艰,万事起头难;坎卦比喻身陷重重危险之中;蹇卦比喻前方路途艰险,窒碍难行;困卦比喻面临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困境.本文具体阐述了每一卦的卦爻辞中所蕴涵的做人处事的道理,以及对于现今的社会有何值得借鉴的地方.研究《周易》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健全的心理认知,对现代人改善心理素质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周易》心理素质困卦坎卦

    瞿秋白《多余的话》中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观

    卢诗婷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瞿秋白狱中所书《多余的话》能够反映出其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所作出的个人兴趣、乃至生命的无畏牺牲.更进一步,对于荣誉的第三重牺牲,是瞿秋白革命精神的独特部分.一切为人民的初衷,革命与责任高于生命以及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革命态度的无产阶级英雄观.深刻体现了瞿秋白一心为革命志业争取主动、争取进步、争取胜利,为人民幸福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

    瞿秋白《多余的话》革命文学无产阶级英雄观

    三部《俞樾年谱》比较研究

    曾强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晚清学术大师俞樾的年谱相关著作共有俞樾、尤莹、周云青、徐澂、陈乃乾、干人俊、董朴垞、郑振模、马晓坤所撰九种.本文通过定量分析对"周谱"、"徐谱"、"董谱"作对比研究、校读勘误,以厘清三谱的撰写脉络和特点及各本优劣.

    俞樾年谱比较研究

    白居易由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转变

    周丹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任何对中唐之后的政治与文化社会感兴趣的人来说,白居易的诗文都是不可回避的部分.白居易平生推崇杜甫以诗文记录历史的做诗风格,故而他本人的诗也大多记录了当时的百姓生活现状和朝堂政治现状.通过阅读白居易留下的丰富文字记录史料,不难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现状.从他的文字中,也能感受到诗人自身由起初踌躇满志、兼济天下逐渐过渡到偏居一隅、独善其身的思想转变过程.而这一变化过程正是受当时社会腐败、诗道崩坏而又诗人自己而又无能为力的现实情况所影响,同时这也深刻反映了中唐时期的混乱政治现实.本文将以白居易写给友人元稹的书信体散文《与元九书》作为主要参考文献,结合现今对其的研究成果,具体阐述了"诗魔"白居易的精神世界演化的现实根源.

    白居易《与元九书》兼济天下独善其身

    田小娥和阿克西妮亚的形象比较分析

    杨佳琳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静静的顿河》与《白鹿原》都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史诗,肖洛霍夫和陈忠实用手中的笔描绘了一幅空前巨变的时代的历史画卷,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真实,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人物的沉浮反映社会发展的变迁.它们都表现了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通过比较发现,两部作品在故事背景、情节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共性是都通过女性的塑造表达了对自身文化的思考.通过分析两部作品中田小娥和阿克西妮亚形象的异同,来进一步探究作为精神力量的文化对一个民族的影响与深远的意义.

    阿克西妮亚田小娥《静静的顿河》《白鹿原》女性意识落后文明

    从《石门阵》看小说重复叙事的艺术魅力

    王月杨瑰瑰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中的"重复"主要表现在情节模式的结构性重复、典型时空的语境化重复和人物特征的聚焦式重复这三个方面.此外,小说《石门阵》中反复出现的"门"属于"意象重复",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不仅构成了作品的叙述线索,还能更好地表达主题."重复"不仅使作品具有韵律美,还能凸显叙事主题,让读者进行审美再创造.本文就从《石门阵》一文出发,谈谈重复叙事在小说鉴赏中的体现及其艺术魅力.

    《石门阵》卞之琳高考语文试题

    论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空间书写

    王亚香
    6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西方文学出现了"空间转向"的特点,文学空间是文学创作中构建的独特故事世界.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代表作家,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空间意识.卡夫卡在其短篇小说《变形记》中构建了丰富独特的空间图景,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拟从空间角度把握卡夫卡短篇小说《变形记》中的空间构建,深刻理解卡夫卡空间书写蕴含的精神异化的文化内涵.

    卡夫卡《变形记》异化空间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