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雪涛《聋哑时代》中的少年形象及其意义

    陈逸飞
    146-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小说《聋哑时代》中,双雪涛塑造了一批身处人生迷途的少年形象.从个体与时代的对立关系出发,可以将这些少年角色们,划分为"妥协者","反抗者"和"沉默者"三种类型.正是得益于作家对各类少年形象的成功塑造,才令这部作品呈现多元深刻的悲剧内蕴,同时,又突显出作家对于现实人生问题的扣问与思索.

    双雪涛《聋哑时代》少年形象价值意义

    《城南旧事》与《沪上春歌》的成长叙事

    方雨菲
    150-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长"在建国以来的儿童文学作品中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题材.论文通过对1960年出版的《城南旧事》和2011年出版的《沪上春歌》的对比分析,讨论主人公的精神成长和影响因素,探求儿童文学中成长主题的继承和深化,藉以打开儿童文学成长主题的新思路.

    儿童文学成长主题《城南旧事》《沪上春歌》

    论阿特伍德对尼采的变奏与共振

    王梦潇
    15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特伍德描绘了监视与操控下的同质化图景,为福柯的权力话语和尼采的价值论提供了对话的文学空间.随着时间推移,三部曲分别以不同的方法和标准试图撕破这张同质化规训的大网,阿特伍德也依次实现了其与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不同对话.《羚羊与秧鸡》看似是用尼采的"超人哲学"重估价值的文学实践,实则扭曲、背离了尼采的思想;《洪水之年》反叛了尼采对于"弱者"的定性,看到了被尼采否定的重估方式的价值;而《疯癫亚当》则试图以尼采的酒神精神打破同质化,但又走向了新的同质化.不过,在小说的结尾,艺术帮助这些秧鸡人们找到了同质化的突破口,"后启示录三部曲"与尼采思想也在这一层面实现了共振.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后启示录三部曲尼采重估一切价值

    钱锺书《谈艺录》对袁枚论诗的批评

    杨芳菁
    158-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袁枚是钱锺书在论述清代诗学时着力最多的诗人,他在《谈艺录》中对袁枚其人及"性灵说"都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批评,指出其论诗的独到之处及其在清代诗坛上的重要地位,重点集中于对其论诗缺失和误解上的"批却攻隙",目的是使袁枚诗论以更为真实、清晰的面貌示于后人,为后世学袁论者提供新颖的、全面的研究视角.本文对钱锺书对袁枚论诗的批评内容进行简要概述,同时针对批评中有待商榷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利用文献分析法、社会历史批评法等研究方法,旨在完善现有研究成果、对后来研究者提供新的观察视角.

    《谈艺录》袁枚《随园诗话》文学批评

    唐宋《清平乐》词调探源

    李敏舒耘华
    162-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平乐》是唐宋时期较为流行的小令词调之一,唐宋《清平乐》词今存三百余首.现今对《清平乐》词调的研究,在《清平乐》词调的调名含义、唐宋《清平乐》词调别名、唐宋《清平乐》词作数量等方面,说法不一.基于此,为了深化对《清平乐》词调的认知,将对《清平乐》词调的历史本事、唐宋《清平乐》词调的别名、唐宋《清平乐》词的数量等进行详细考证.

    《清平乐》本事别名数量

    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深层意蕴解读

    赵新萍
    16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平的中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描写了特定时代的青年在历史转折时期所处的精神困境以及自我的突围,这一描写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主人公南珊与李淮平在时代变革中从极端的狂热到信仰坍塌后的失落,他们经历了精神世界的巨大波动后产生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并进而对时代进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对他们在转折时期精神世界的探讨,可以进一步敞开《晚霞消失的时候》更深层的思想意蕴.

    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精神困境价值失序突围

    中国古代的江流儿故事及其神话阐释

    陈淑慧
    170-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英雄诞生故事的独特类型,江流儿故事具有世界性和古老性.通过梳理中国古代的江流儿故事类型,可以发现它们与传统神话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承继关系:在形式上,遵循被弃于水上——得到救助——成就伟业的基本范式;在内涵上,传承了古代先民的集体意识,表露出对水和英雄的崇拜与信仰.

    江流儿故事弃子神话阐释

    唐诗中的李杨故事研究

    张冉
    174-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作为文学作品的题材,以诗歌、词、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不断呈现,而唐诗当属开篇之作,兼具文学与史学的价值.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等都曾以诗歌的形式叙写李杨故事,这些诗作中不但对李杨故事的内容、二人之间的情感等进行了描述,在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上也颇具特色,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具研究价值.本文将从创作时间入手,分析盛唐至晚唐时期不同诗人对李杨故事的书写,进而把握唐诗中的李杨故事书写的规律.

    唐诗李杨故事规律

    从《中国文学史》看林庚文学教育的特点

    于萌
    17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家进入大学后,学术研究体制和教学要求促使其重新审视传统文学、借鉴外国文学,为其深入而系统化的思考提供了重要契机.林庚的《中国文学史》,出版于1947年,是其在厦门大学任教十年的教学成果,这部文学史因其作者特有的诗性逻辑和诗人笔法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林庚的文学教育特点,从中也可以窥见现代作家的大学文学教育工作因其文学创作经验和敏锐审美能力的直接介入,与普通大学教师的教学相比,在文学教育上所具备的全新质素.

    林庚《中国文学史》大学文学教育

    萨巴斯的悲剧:僭越·家庭·同一性

    陈红梅
    182-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萨巴斯剧场》是深为作者罗斯本人喜爱并为其捧得国家图书奖的一部力作,却被国内外学界普遍忽略.本文从家庭治疗理论考察主人公萨巴斯的家庭生活,透过行为表象,挖掘其悲剧的根源,认为原生家庭缺少正确自我区分而过度融合,失去家庭重要成员之后,自我和人格发展尚未健全的子女无法获得足够情感支持,导致社会认同出现偏差乃至最终悲剧一生.罗斯深受埃里克森社会人格发展理论影响,以其个性化书写表达了对当代社会家庭生活的担忧.

    菲利普·罗斯《萨巴斯剧场》僭越家庭系统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