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徐兆寿《荒原问道》的乡土书写与精神反思

    刘莹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原问道》是当代甘肃籍作家徐兆寿的一部长篇小说,以两代知识分子的情感、命运以及精神探寻为线索,来表现作者对于理想、文化、信仰、真理、道德、现代性等主题的哲思。本文通过对其叙事方式、语言特色、人物塑造等几方面的探析,来分析作家徐兆寿的创作主体特征,剖析其作品中强烈的乡土书写与精神反思。

    《荒原问道》徐兆寿西部文学甘肃作家

    《狂人日记》与《河童》疯癫叙事的比较研究

    王梦如胡云川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的《狂人日记》和芥川龙之介的《河童》都塑造了患有精神疾病的"狂人"形象,但目前学界鲜少从疯癫叙事的视角来探究二者的异同。研究发现,二者的同质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以疯癫叙事建构"理性与非理性"辩证统一的复调话语体系;通过细致刻画狂人的病症,形塑狂人的艺术形象,进而搭建架空的叙事空间;借助疯癫叙事隐晦地批判社会现实。它们的异质性则表现在《狂人日记》侧重批判封建礼教文化,而《河童》侧重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鲁迅《狂人日记》芥川龙之介《河童》疯癫叙事

    莫迪亚诺剧作《我们人生开始时》的空间叙事

    艾天姿李晓斌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迪亚诺的剧作《我们人生开始时》以戏中戏的形式引入契诃夫的名剧《海鸥》,讲述了热爱写作和表演的男女主角在戏里戏外寻找迷失的自我、反抗父权与男权,最终身份得到重构的故事。莫迪亚诺采用了"共时性"等空间叙事技巧,使该剧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强烈的空间性。本文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为依据,从社会空间、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三个层面分析该剧的空间性,揭示其作品中"迷失与寻找"、"记忆与遗忘"的主题。

    莫迪亚诺《我们人生开始时》空间三元辩证法空间性

    古代代表性人物人生道路选择的思想意义

    卫东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代表性人物的人生道路选择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阮籍、嵇康、山涛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三位文化名人,他们的人生经历和选择,往往受到社会、家庭、个人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古代代表性人物阮籍、嵇康、山涛的人生道路选择,展现了古代思想文化对人性的高度关注、对道德信仰的坚定追求、对思想文化的重要认识,折射出了古代思想文化传统中的种种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从多个角度来看,这些人物的选择都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是古代思想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本文将基于古代代表性人物人生道路选择的主要倾向,以阮籍、嵇康、山涛三位人物为例,探究他们的人生道路选择及其背后的思想意义及其人生道路选择相似性的原因,以供参考。

    阮籍嵇康山涛人生道路选择思想意义

    朱彝尊和宙亭禅师的清初洪涝灾害诗歌研究

    王栩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初洪涝灾害频发,影响了朱彝尊、纪荫的诗歌创作。他们一个是以遗民身份入仕、晚年退居返乡的博学鸿儒;一个是从俗家背景出世、不避方外往来的寺庙住持。二者身份虽然殊异,却都不约而同地承担了历史使命、自觉用大量笔墨书写灾况。本文将以二者的洪灾诗歌创作为重点,结合相关历史背景,从同中存异的记录功能、不谋而合的抒怀价值与各具特色的现实意义三方面,分析其诗歌创作特色,并总结其成因。

    朱彝尊纪荫洪涝灾害诗歌

    福柯的语言与文学考古

    陈思宇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测定在西方文化中作为知识对象的人于何时出现,法国哲学家、"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米歇尔·福柯撰写专著《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并提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套异于前期的认识型规则。福柯在《词与物》中考察了16世纪以来西方文化中的两次认识型断裂,而他的这一发现主要归功于其语言、文学考古。一度十分迷恋文学的福柯在深入探索西方各历史阶段的"语言"及"语言与文学之关系"的基础上,思考"知识"、"权力"、"主体化"间的联系并阐释各历史时期的认识型,由此得出作为某种知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人之死亡、以人为中心的学科死亡的"人之死"结论。

    福柯《词与物》语言文学认识型

    当代小说中的口语表现与语言教育研究

    闫凌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探讨当代小说中口语表现及其在语言教育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分析口语表现的功能和特点,研究发现它在小说中展示人物性格、情感传递和反映社会现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口语表现与语言教育紧密相关,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材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本研究还探讨了口语教学策略在当代小说教学中的应用及创新方法,强调其文化和教育价值,并展望了口语表现与语言教育研究的前景。

    当代小说口语表现语言教育研究策略

    论王安礼《王魏公集》中的文

    余叶
    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安礼作为北宋的一代名臣,官拜尚书左丞,在治邑理政等诸多方面政绩突出。作为一位文学家,王安礼的许多作品也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他的代表作《王魏公集》现存七卷本,其中文的数量远超诗词,不仅总量大,种类也繁多,包括二十余种文体。从体制上来看,《王魏公集》中的文大致可分为应用类公文和记叙类散文,应用类公文能敏锐地看到时政的弊病,记叙类散文有理有情,他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实用主义"文学观的发展。

    王安礼《王魏公集》

    线上线下三位一体《美国文学》教法探究

    霍红宇
    3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讲授《美国文学》的过程中,针对与中国文化有渊源的美国文学思潮,以超验主义为例,可就其社会背景,思想特征,哲学源流等方面,结合中国的儒释道经典思想对其的影响,引导学生在线上线下展开深度讨论,帮助学生既积累美国文学知识,又建构自主辨析能力,并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从而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等三位一体的教学效果。

    线上线下三位一体《美国文学》教法

    《诗经》与萨福抒情诗艺术表现比较

    黎玲钰丁浔予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经》与古希腊抒情诗分别对应着中西方抒情性文学的源头,比照《诗经》中萨福抒情诗主题相近的篇什,能够发现《诗经》中的诗篇讲求韵律,讲求回环之美,一唱三叹。在艺术表现上多间接抒情,追求一种含蓄蕴藉的审美理想;萨福的诗作则讲求音步、罕有重复,大多直接抒情,有很高的情感强度,传达出一种自由奔放的美。《诗经》与萨福抒情诗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是中西方抒情性文学在源头上即存在的文学观念与审美理想的异质性的体现。

    《诗经》古希腊抒情诗萨福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