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播放媒介下当代小说传播的得失分析——以《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为例

    李福员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广播小说的流行推动了小说的传播;近年来,小说与影视媒介的"联姻"又愈被人们重视.本文将以八九十年代的两部巨著《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为例,从正反两方面探讨播放媒介对小说发展的影响.

    播放媒介当代小说传播《平凡的世界》《白鹿原》

    清代同光时期流寓西域的江南文人研究

    王喜娟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同光时期,流寓西域的江南文人思想活跃,留有丰富的诗作和论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对后世学者观照这一时期西域的自然和人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而研究江南文人在西域的诗文创作、风格、心理等多方面仍存有些许困境,对其研究仍有很大进步空间.此文对清代同光失去流寓西域江南文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梳理,并对此提出自身的意见.

    清代同光时期流寓西域江南文人研究现状综述

    明清江南才女群的形成与传统文化教学

    文思棋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是才女辈出的时期,不少女性诗人、词人开始著书立说,开办诗社.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注重渗透传统文化,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就选取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的经典章节,高中必修下册提到了《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环节.据红学界相关学者研究,《红楼梦》的成书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才女文化有很大渊源,书中很多女性形象塑造都有真实人物原型可考.对"明清时期才女文化"进行专题研究,在于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拓宽语文课堂的外延性,丰富语文课堂的形式及内容,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本文试探讨明清时期江南才女群体的形成过程、原因,以明清历史为线索,以江南地域为背景,从文学的"人学"研究视角,结合史料,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才女群"进行研究,同时结合中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学,希望给广大教师读者朋友一点借鉴和启发.

    明清文学江南才女传统文化

    许春樵《下一站不下》理想主义的坚守

    杨奇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徽实力派作家许春樵的新作,长篇小说《下一站不下》讲述了底层小人物宋怀良20余年的个人奋斗史、精神史、情感史和心灵史,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在矛盾,体现了时代环境下,知识分子对人文精神的坚守.

    许春樵《下一站不下》理想主义人文精神知识分子

    舒群《快乐的人》的艺术魅力与时代价值

    刘聿秋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0年前后,大批知识分子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集体主义的革命语境下感到个体的无所适从.舒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小说《快乐的人》,借一个爱情寓言反映延安知识分子从个人转向集体必经的思想阵痛,又从侧面流露出他们融入大方向的可能.本文从创作的宏观语境、文本的表现形式,并结合作家自身的延安经历解析《快乐的人》的艺术魅力与时代价值.

    舒群《快乐的人》知识分子转型思想阵痛

    从主客体关系分析《我是猫》中的人物形象

    杨晶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是猫》以猫的视角诠释作品人物,是国内外学者主要的研究问题.本篇从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角度分析作品中具有社会代表性的人物形象.通过主客体关系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还原那个时代的表层现象和深层含义.夏目漱石正是利用主客体的关系,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形态,他秉承自然主义的创作原则利用文学创作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创作是在意识层面对生活的虚构,更是对社会本质的还原.

    夏目漱石《我是猫》主体客体

    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爱情阐释

    李玉霞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安忆的《长恨歌》写的是主人公王琦瑶坎坷的一生,她一生中与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逊、老克腊这几个男人有过情愫.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王琦瑶的爱情,并将王琦瑶这一生当中经历的爱情进行了分类,分别为:物质式爱情、精神式爱情、缺失式爱情、旧物式爱情.通过对王琦瑶的这几段爱情进行深入阐释,可以看出正确的爱情观应为:爱情双方需要两情相悦、相互付出与接受,明确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尽应尽的义务,为对方着想.正确的爱情观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安忆《长恨歌》王琦瑶爱情

    接受美学视阈下越剧《春琴传》的突破

    陈煜丹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剧《春琴传》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改编自日本近代唯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的经典之作《春琴抄》,作为一次跨文化表演实践,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用越剧特有的缠绵娓婉、优美典雅的表演风格实现了对原作的异域重构,其在情节设计、舞台布置、服装表演等方面的形式创新值得肯定,基本满足了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但在内容建构上依然未能彻底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是一次不彻底的突破.

    越剧《春琴抄》《春琴传》接受美学期待视野

    "浪漫"不成"派":《烛虚》五则解读

    冯超强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烛虚》五则[1]是包含在散文集《烛虚》第一辑中的五篇散文,作为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期集中发表于1939-1940年的随想之作,体现了此一时期沈从文的思想与情感.《烛虚》五则表达出了沈从文思想的深度与复杂,也暗示着其所受的诸多影响.对浪漫主义思想的发展、对"人的文学"的深入、对自然和神性的崇尚、对政府、民族、人类的批判,这些繁杂的思考融合在一起,为沈从文赋予了内涵丰富的独特性.尽管他自称"最后一个浪漫派",但因为这种复杂性带来的独特性,实际上他的"浪漫"并不成"派".

    沈从文《烛虚》浪漫派"人的文学"《圣经》误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思想悖论

    汤美林
    6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思想具有丰富的悖论性,主要包括在三层内涵:"超人理论"与道德伦理的冲突、人性善与恶的矛盾以及信仰与理性的迷失.为了更好的表现这三重内涵,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思想内部的对话来加强其思想悖论的丰富性,而且通过他与斯维德里加伊洛夫两人之间的镜像映射关系来加强其思想悖论的深刻性.对于"如何消融拉斯柯尔尼科夫思想悖论"这一问题,作者在《罪与罚》中最终给出的答案是"爱",这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终探索和追求的道德实践之路.

    拉斯柯尔尼科夫《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