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白先勇《孽子》中的身体叙事

    陈雨楠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孽子》是白先勇至今为止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在小说中白先勇对于人物身体进行了大量的描写,身体可以说是《孽子》中的一个核心要素.本文将从身体叙事学的角度,分析文本中的身体表征与身体呈现,以此剖析小说中的同性恋群体怎样在身体上实现其主体性,释放自己内心的本能欲望与生命活力,并逐渐确立自我身份.

    白先勇《孽子》同性恋身体叙事

    老舍《月牙儿》中概念式人物"月牙儿"研究

    孙嘉欣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念式人物是一种没有具体形象、偏向印象式的人物.老舍通过自叙传的形式,塑造了概念式人物"月牙儿",并赋予"月牙儿"这个概念式人物复杂的内涵.概念式人物"月牙儿"在言和意中建立起意象式的中介,赋予《月牙儿》的主人公更加悠长的意蕴.

    老舍《月牙儿》概念式人物内涵

    《边城》的空间塑造与语言艺术

    陈婕史静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从文通过他的语言艺术在《边城》塑造了一个纯美天然空间,该空间具有边缘性.这里的人与物和谐相处,有世俗人情的美好,又避开了现实的丑恶,近似世外桃源,作者通过多种叙事方式使读者进入这一美好空间的氛围感中.中国画绘画般叙事方式,具有边城特点的色彩语汇系统描绘出边城空间."水"对于沈从文写作有特殊意义,在《边城》中他更是通过对"水"层层渗入的叙述,营造了一个空灵的边城空间.在沈从文塑造的边城空间背后,蕴含着作者对作品倾入的和谐共生思想.

    沈从文《边城》叙事学边缘空间语言艺术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民族驯鹿文化

    徐铁松肖冰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家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讲述了鄂温克民族近百年来的曲折发展与沧桑变迁,在民族发展过程中,鄂温克民族形成了自己古老静谧、独具一格的驯鹿文化,在对于北方少数民族鄂温克民族的驯鹿文化历史的溯源以及驯鹿习俗的展现过程中,表现了鄂温克民族的万物皆有灵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规则.同时,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也展现了现代文明与原始自然文明之间的矛盾,渗透着作家迟子建的生态敬畏观念和浓郁的民族守望意识.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民族驯鹿文化民族守望

    萧红小说中的断裂与并置叙事

    王佳伟夏雨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文坛洛神,萧红凭借其独特的文体风格和文学理想,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萧红的小说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在文本中时常会出现明显的断裂和并置,通过鲜明的叙事技巧展现了东北黑土地农民的真实生存状态,这种特殊的叙事功能也导致了其与传统的文学批评相悖的审美风格和误读.本文试通过萧红《生死场》与《呼兰河传》的部分内容,来分析萧红文学创作中运用的断裂和并置的叙事功能,进而探讨萧红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内在情感纠葛,从而更好地展示出萧红小说悖于传统和审美范畴的异质性,分析作者暗含于文学中的对于传统与现代、都市与乡村、启蒙与民间的内在思考,以及形而上的生命体验.

    萧红小说叙事功能断裂并置反思

    莫言与鲁迅小说创作比较研究

    邓晓宇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言在写作上深受鲁迅思想的影响,其新作《火把与口哨》与鲁迅《祝福》在创作中的乡土环境、悲剧情节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两个作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追求,在创作中又存在着反抗性格和主题的差异.

    莫言鲁迅祥林嫂顾双红相似差异

    从小说集《雨,沙沙沙》看王安忆初期的写作特征

    蒋佳琪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是王安忆初入文坛的作品集成,代表着她初期创作的成就,体现了此一时期的写作特点.王安忆从自身经验出发,在小说集《雨,沙沙沙》中塑造了诸多纯真自然的人物形象;从女性的独特视角出发,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初涉人世的少女心理,展现给读者女性所特有的韵味.在题材选择上,她将目光投向普通的人事,表现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她不进行宏大叙事,而将历史归于日常生活之中,构建出独特的历史观.同时,王安忆是一位对人生充满善意的作家,在初期写作中就表现出对美的探索,歌颂美好的人情人性,对丑恶现实展开批判.语言清新明丽,朴实而柔美,具有鲜明的抒情色彩,不乏诗意.王安忆初期写作的这些趣味与倾向,在后续写作中既有延续,也有变化.

    王安忆《雨,沙沙沙》初期写作

    论陆游词的用典艺术

    韩欣容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词体地位的确立,大约在南渡之后.在南宋词坛上,用典艺术进入词的创作之中,成为南宋词坛词体创作的重要特色.以陆游为例,在其创作的145首词作当中,其中运用典故的词作多达百首.这些典故内容广泛,经史子集无所不涉.陆游的用典方法也灵活多变,有化用、反用、暗用、集用等.深厚的知识积累、江西诗派的影响、词学本身的发展规律以及寄寓现实政治感慨的需要,都是陆词用典艺术产生的原因.而用典的艺术手法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词的内蕴、扩大了词的广度与深度并提高了词的地位.对陆词用典艺术的研究,是我们探索陆游词作思想的必经之路.

    陆游使事用典

    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人格化内涵

    王倩李胜清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清照受传统比兴手法的影响和熏陶,她的词作中出现了许多花意象,这与其女性特质、人生经历以及前人固有的文学传统有关.这些花意象种类十分丰富,而且有其独特之处,不仅充满女性的阴柔美,还歌颂爱情,寄托相思.其笔下的花儿,有着各自不同的人格化内涵,词人不仅以花自喻,也借花抒怀,托花言志.这些花儿也随时间、地点、词人心态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姿态,传达不同的情感.

    李清照花意象人格化

    杜甫在诗风与创作上对庾信的接受

    陈华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甫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追求与庾信有相似之处,因而杜甫能够发现庾信诗赋中"清新""老成"的不同特质,并且在早期和后期创作中,都自觉接受和学习庾信的写作技法,主要表现为在思想上认可庾信的遭遇,并自比庾信,在诗文中抒发与庾信共有的乡关之思、漂泊流离的孤独悲苦.在写作技法上,杜甫继承庾信的韵律、章法、字句、以赋入诗、用典等技法,在重新发现庾信价值的基础上,杜甫也重新理解和把握了庾信诗文中的内涵,并且成就了自己诗歌的"清新"与"老成"之美.

    杜甫庾信创作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