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下)
文学教育(下)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huangbizhai@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下)/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校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目标与评价体系构建

    闫瑞娟臧若曦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英美文学教学及评价体系也必然做出革新。针对现有的英美文学教学情况,依据教育部制订的教学目标和相关的教学理论务必构建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以此实现对学生全面的评价,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英美文学高校英美文学课教学目标评价体系

    扬雄《法言》中的君子观

    李国栋姚章新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言》君子观是对孔子《论语》君子观的继承和发展。扬雄在《法言》中进一步确立并丰富了儒家人格建构体系,并提出了"君子"修性的内容、途径、手段,在教育论、学习论、教师论方面对儒家思想和教育观进行了提升和拓展。

    扬雄《法言》君子观

    汉族与哈萨克族文学可比性研究举隅

    叶尔肯·哈孜依刘现合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族文学与哈萨克族文学都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成员,故它们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本文首先从两个民族文学中各有代表性的口头及书面作品的共同特点进行文类分析,从而对汉族文学与哈萨克族文学从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角度进行比较研究。

    汉族文学哈萨克族文学平行研究影响研究

    琼生诗歌《高贵的本质》溯源及译本分析

    郭晖王晴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贵的品质"并非琼生所写的一首单独的短诗,而是其为纪念友人所写的一首品达体颂诗长诗里的一节。译者在不了解这一节诗的背景的情况下翻译或释义这一节诗,容易出现偏差。本文通过溯源、分析,阐明了译者要充分了解原作,才能更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与形式的原则。

    琼生高贵的品质长诗一节溯源忠实

    《丰饶之海》与《生死疲劳》的叙事比较

    牛一名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丰饶之海》是三岛由纪夫的遗作,也是代表他毕生美学的集大成之作,三岛在《丰饶之海》四部曲中采用了以佛教轮回为线索的叙事方法;莫言在其代表作《生死疲劳》中同样使用了轮回叙事。虽然两部作品都选择了此类叙事,二者在讲述时也因此给故事蒙上了一层幽玄的宗教色彩,但都将其作为方法论来使用,目的也有所不同。

    三岛由纪夫莫言《丰饶之海》《生死疲劳》轮回叙事

    赛珍珠小说《大地》中的中国形象

    康露露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因长篇小说《大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作品主要讲述了中国三四十年代农民的生存状况,向西方人展示了旧中国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中国形象。本研究通过分析《大地》中王龙、阿兰的人物形象,解读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探究赛珍珠在双重文化身份影响下塑造的中国形象,以及所构建中国形象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引导人们理性看待西方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进一步加深中美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

    赛珍珠《大地》双重文化视角中国形象

    杨绛散文《老王》中的小人物审美意蕴

    马清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王》是作家杨绛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对于《老王》的解读,当下普遍的共识是回忆我与老王的交往,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文章流露出作者对小人物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这一切都源于对老王这一底层小人物形象的刻画。我们由表及里的审视老王这一人物,就会发现在老王的外表与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丑陋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善良的人性、高贵的精神。

    杨绛《老王》审美意蕴小人物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朱艳冬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漫话》是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的著作,书中详细阐述了关于儿童成长的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智力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大都融入在家庭教育之中,对后世影响深远。通过对《教育漫话》中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内容探究以及对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以期为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带来有益启示,从而提升我国家庭教育的水平。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家庭教育

    电影《24周》中疾病叙事及社会伦理

    闫紫柔朱雯熙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24周》(Vierundzwanzig Wochen)是一部由安妮·左拉·贝拉希德执导的德国剧情影片,于2016年在德国首次公映。影片通过"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讲述了一位怀胎六月的母亲因为腹中胎儿被查出患有严重疾病,不得不在留下孩子还是堕胎之间作出艰难抉择的故事。本文将以患者的家庭成员作为观察视角,分析探讨在面对孩子的先天性疾病时,亲情及理性之间纠结矛盾的心路历程,真实体悟影片中的疾病叙事手法,以及疾病带来的生存困境及其对家庭的深刻影响。

    《24周》疾病叙事伦理意蕴家庭理性

    《颜氏家训》家庭教育思想的新时代价值

    冯梅张渝政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颜氏家训》作为我国第一本家训体专著,其修身、为学、治家、处事、家国同构等精髓历经千年依旧传承。家国同构思想一直是国家重视的教育内容之一。在新时代,重点从"家庭、家教、家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辩证地吸收《颜氏家训》中家庭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涵,努力在新时代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颜氏家训》家庭教育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