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中)
文学教育(中)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中)/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苔丝和房思琪的女性悲剧追问

    晏浩婷彭石玉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文本细读法,对《德伯家的苔丝》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两部作品进行平行研究.二者都以男权社会为文化背景,揭露导致两位女主人公苔丝和房思琪遭受诱奸悲剧的共同原因:男女双重道德标准、女性羞耻感和社会性谋杀.本文通过解读苔丝和房思琪的命运悲剧,探讨两部作品对现代两性关系的现实意义和深刻启发.

    《德伯家的苔丝》《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女性悲剧

    《盲刺客》:多个空间下的女性救赎之路

    许陈丹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盲刺客》被称为是一部回忆录,它以现实空间为主线,创造出第二空间,即"劳拉"的《盲刺客》,由此再建立了第三空间"盲刺客"的叙事线.在这三个空间里,"我"即艾丽丝蔡斯是多个空间下的联结者,她借三个空间里的人物建立起自我对话.每个空间里的女主人公都是本体叙事者艾丽丝隐藏的另外两面,同时分别隐喻了男权制时代下女性共同的命运.从三个空间的隔空对话、多重身份的多种含义、救赎之路三个方面来分析艾丽丝是如何在多个空间中建立起对话并进行救赎的,以此来探讨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生存之路.

    《盲刺客》空间叙事女性主义象征

    20世纪30年代旅欧游记的文体特征

    蔡金秋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年代的旅欧游记在叙述内容、语言、视角及文体形式等方面均有所创新.首先,在内容上,一部分游记作者将文化艺术置于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将文化考察与历史想象相结合,为文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其次,在叙述视角上,游记作者开始关注"读者"的感受,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读者互动,旨在构建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并着眼于游记的社会性.除此之外,在游记文体上,30年代旅欧游记的文体形式更加丰富,部分作家将新闻纪实与议论有机结合,将小品文与随笔相融合,以个性化的方式丰富了游记的表现内容,为报告文学写作提供了借鉴,提高了游记的审美价值,也在一定程度助推了30年代散文的繁荣与发展.

    20世纪30年代旅欧游记文体特征

    张爱玲《封锁》中爱情的另一种解读

    丁洋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爱玲是近现代一流的小说家,她创作的作品都以两性关系为题材,借剖析两性关系来揭露人性的真实.小说《封锁》讲述了一段已婚男性和未婚女性之间发生的奇遇,巧妙地利用特殊时空处理手法讲述了吕宗桢和吴翠远在电车上偶遇的故事,借两人的"合拍"相处来展现人性的另一面.封锁下的电车让时间和空间既被凝缩又被放大,使人性在这个特殊节点中完全暴露.以往的研究认为吕吴两人摩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把两人的状态定性为恋爱,但这种定论在进一步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本文将从吕宗桢和吴翠远的对话和心理之真与假对文本进行解读,进而探索人性的深刻和真实.

    《封锁》张爱玲真与假

    《阿尔巴尼亚圣女》的女性空间书写

    赵越杨笑青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阿尔巴尼亚圣女》描绘了两位背景迥异却有着相似经历的女性探索自我空间的旅程.女性主义地理学者认为空间具有性别化的特征,女性空间在父权社会中历来受到压制和束缚.探寻了空间批评视角下女性自我空间的缺失、追寻与重构的过程,展现女性逃离父权社会的多重禁锢和家庭空间的苦闷单调,积极建构真实自我空间的空间实践.门罗透过其经典的女性书写,传达了拥有独立的、流动的自我空间对于女性成长的重要意义.

    门罗《阿尔巴尼亚圣女》女性空间重构

    从《将进酒》看李白人生的悲剧性

    郭健敏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他理想高远,抱负伟大;他要为卿为相,大济苍生;他矢志不渝,坚持理想的追求.但是由于社会原因和个性原因,他饱受打击,一生壮志难酬.李白的一生是令人羡慕的,又是令人同情的.他的人生是悲剧性的.其代表作《将进酒》就是他悲剧人生的突出反映.

    李白《将进酒》人生悲剧性

    威廉斯短篇小说《诉诸武力》的象征意义

    王文渊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短篇小说《诉诸武力》中,医生、病人、病人家长都疑虑重重,缺乏必要的自信和勇气.这篇小说表面上是医生行医经历和自我反思的详细展示,实则具有丰富的社会象征意义.小说中所展示的不同人物的复杂心态,是大萧条时期美国普通民众共同心态的一个缩影,而故事的主人公兼叙述者的医生身份及其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剖析意识,则无疑又加深了这一主题思想的普遍意义,也使作品的社会象征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诉诸武力》象征意义大萧条国民心态缩影

    论董立勃军垦小说的另类结局

    李瑞敏刘蒙蒙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董立勃将西部韵味、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间生活纳入小说中,他用朴实的语言书写日常生活的传奇故事.董立勃在其军垦小说中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垦荒时期人性的复杂进行了深刻地揭示.他运用权力与女性的矛盾冲突,让故事具有戏剧性而形成另类结局.

    董立勃军垦小说另类结局

    经济语境下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刘浩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16、17世纪正值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期,早期重商主义经济以及科学的发展有力冲击了人们尤其是作家的传统思想观念,大量该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经济话语的渗透.在著名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莎翁使用了早期现代经济话语,展现出剧中人物的婚姻危机以及女性的不平等地位.女性被作为商品进行价值衡量,其婚姻的定夺和维系都被卷入商业利益的较量漩涡中.对于在社会和婚姻中遭受的不平等对待,剧中女性做出勇敢反抗,与压迫势力斗智斗勇,最终获得了婚姻自由,解除了婚姻危机.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经济学女性商品化

    从《金阁寺》看三岛由纪夫文学的右翼思想内涵

    沈瑾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岛由纪夫在1956年发表了以真实的金阁寺纵火事件为原型的长篇小说《金阁寺》.小说描述了一位青年被金阁寺的美所吸引,在一系列的挣扎和心理斗争后,最终一把火烧毁金阁寺的故事.《金阁寺》作为三岛由纪夫最著名的小说之一,饱含了三岛在日本战败后的痛苦矛盾心情以及三岛毕生追求的美学观念.本文以《金阁寺》为研究对象,从三岛本人的经历以及对他的文学写作与人生行动有密切影响的天皇观、武士道精神、美学观出发,探究《金阁寺》中主人公沟口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同时更深层次地了解三岛由纪夫本人.三岛的一生多少和沟口相似,三岛的自杀正如小说中最后在烈火中燃烧的金阁寺,他们都由毁灭而淡出了历史长河.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日本文学日本右翼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