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中)
文学教育(中)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中)/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舞会》的重述策略与形象自塑

    黄海燕赖正维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芥川龙之介的小说《舞会》从日本女性明子的角度重述了洛蒂的《江户的舞会》这一东方主义文本,解构了洛蒂的权威话语,同时,改写了洛蒂笔下的中国官员形象,象征着古老的中国被西化的日本征服。《舞会》中日本的形象自塑反映出近代日本人看世界的双重结构:在西方人面前自惭形秽,在亚洲人面前则自高自大。

    《舞会》《江户的舞会》重述策略形象自塑

    菲利普·罗斯《复仇女神》中的疏离感叙述

    辛佳蓉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当代作家菲利普·罗斯的最新作品《复仇女神》聚焦于疫情背景下人类生存状态,通过个体和社群在疫情背景下的疏离感表现,描绘了整个时代中人类普遍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探讨了瘟疫这个特殊元素对人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复仇女神》中的疏离感表现形式及诱因,来探讨瘟疫对人类精神产生的多重影响以及作者所持态度。

    菲利普·罗斯《复仇女神》疏离感瘟疫叙事

    从《东藏记》看宗璞的女性意识

    马玲瑞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宗璞并不自称女性主义者,但通过小说《东藏记》中刚柔并济的女性主体形象、和谐两性关系的追寻以及澄明温馨世界的呈现,可以看见宗璞在赤忱的生命书写中女性意识的自然流淌。这种女性意识在国难家破的历史环境下背负了更多的社会意识,浸染了人道主义思想,超越了一般的性别意义,着落在现实大地上,具有更高的生命广度。

    宗璞《东藏记》女性意识

    中晚唐九华山流寓诗歌风貌

    方学森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晚唐时期流寓九华山的诗人有40多人,他们吟咏九华山的诗篇现存60多首。这些流寓诗人在九华山或游赏风景,或隐居读书,或寻踪访友,你来我往,络绎于途,形成了一个群体。他们的诗歌或描写九华山寺庙和山水自然风光,或吟咏与友人、僧侣的交游,或表达对名人高士故居丘墓和遗迹的探寻;望九华、思九华,游九华、宿九华、题九华,忆九华、归九华,寻九华、和九华,这构成了流寓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流寓诗人群体及其诗歌的涌现,有力地推动了中晚唐时期池州地区诗歌的发展,对九华山声名传播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晚唐以后九华山已成为全国性名山,这从流寓诗歌中也能找到有力的佐证。

    九华山流寓诗歌风貌

    《湖心亭看雪》天人合一的孤独意境

    吴玥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晚期写作的小品文,着力描绘出一副大雪过后,天地寂白,万物皆静的场景,在这样苍茫寂寥的场景中,遇见故人,不胜酒力的张岱强饮下那几大杯酒。踉踉跄跄的他,在孤舟上几欲与这铺天盖地的大雪融为一体,孤独和纷纷扬扬的雪花一样,下满了张岱人生的后半程。多年后,早已物是人非,张岱提起笔来,记下当年罕见的那场大雪,也把自己天人合一的孤独意境尘封在文字之中,留给后人品鉴。

    张岱《湖心亭看雪》孤独

    《奥赛罗》中的女性与阶级特征

    陈尚毅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往往也反映了作者的女性观。目前国内外对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观的研究基本按女性与父权、夫权的关系来划分。笔者认为仅从父权、夫权的角度来划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适合主要女性人物,但不适合一些次要人物,如女仆、妓女、酒店女老板等次要的人物形象。因此,笔者结合文艺复兴时期历史及西方妇女史,立足不同的社会阶层来分析不同阶层女性的主体意识,以此来讨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观。

    莎士比亚《奥赛罗》女性观社会阶级

    琳恩·诺塔奇《毁灭》中的女性生存状态书写

    尹榕榕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琳恩·诺塔奇(Lynn Nottage)的剧作《毁灭》(Ruined,2009)一方面取材于作者本人非洲之行的见闻,从以往的经典戏剧作品中汲取灵感,并表达了一些对刚果(金)妇女遭遇的真诚关注。而另一方面,她的两次非洲之行远离真正的冲突地区,其采访对象和"采风"活动的具体内容都由一些个人或组织特意安排。因此尽管诺塔奇本人和其作品常常被下意识地贴上"黑人""女性"等标签,《毁灭》不能自然地被认为是对刚果(金)妇女生存状态的写实,更不是一部"纪实戏剧"。

    《毁灭》琳恩·诺塔奇两次刚果战争《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杰克·伦敦《海狼》中的矛盾意识

    崔倩倩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狼》一书中充满了令人迷惑的矛盾。从海狼拉森矛盾的性格中,表现了伦敦支持社会达尔文主义主义思想,同时拉森性格中又挟裹着来源于宗教的"原始忧郁"。矛盾的个性使得拉森的形象变得丰满而又复杂,吸引着众多读者。正是这种不自觉的流露出来矛盾表达表明了杰克·伦敦本身的矛盾思想。他的矛盾思想也造成了他书写的矛盾,既坚持唯物史观,但是文本中潜藏着对唯物史观的否定与浪漫主义思想。

    杰克·伦敦《海狼》海狼拉森矛盾唯物史观

    《愤怒的葡萄》中陆龟的象征意义

    蒋丽娜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愤怒的葡萄》是由美国著名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创作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恐慌时期,大量农民破产、逃荒的故事,全面反映出了那个时期社会底层农民惊心动魄的黑暗斗争图景。在小说中陆龟是其一种极为突出的动物意象,蕴含了丰富的象征寓意。"陆龟"意象来源于《圣经》,作者将其应用在该部小说创作中一方面是借此象征那些社会底层农民的优良精神品质,一方面是为了表达对自身对广大农民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本文将进一步对《愤怒的葡萄》中陆龟的象征意义展开分析与探讨。

    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陆龟象征意义

    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空间书写

    赵雪岩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是一个充满危机和颠覆的时代,传统的社会秩序正在解体,经济科技不断发展,社会阶层流动巨大,导致先进思想与传统观念之间的争锋相对。现代主义小说是20世纪10-40年代兴起的文学思潮。意识流小说是现代主义思潮下兴起的艺术形式。空间作为现代主义小说场景建构的技巧,不仅蕴含了多重象征意味,也体现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

    《到灯塔去》现代主义意识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