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中)
文学教育(中)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中)/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阅读的三个问题

    叶开
    4-6页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对萧红的影响

    刘俊葳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鲁迅对萧红的文学影响中,最重要的是改造国民性思想。此影响体现在两位作家都将人、神、鬼交织的城镇作为刻画国民灵魂的舞台,并由此呈现出小说空间化的特点,让看客的作用在公共空间得以发挥,产生一批非典型人物。在此基础上,城镇的空间化又渗透进人心,升华为喻示国民心理的"铁屋子"。两位作家既是"铁屋子"的制造者,又是叙述者,萧红更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不同于鲁迅的独特表达,延续了改造国民性思想。虽然不及鲁迅深刻,却带有更日常,也更本能的生存意义。

    民俗空间国民性思想文学影响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笔下的厄勒克特拉形象

    张思缘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希腊三大悲剧家都写过厄勒克特拉这个形象,在埃斯库罗斯的笔下,她是奥瑞斯特斯伦理位置的一种道德平衡,是一种复仇正义的衬托;在索福克勒斯笔下,她是奥瑞斯特斯的复仇帮手,拥有行动力,果敢决绝;在欧里庇得斯的笔下,她强迫奥瑞斯特斯成为杀母的工具,她在女性的身体下一直用男性的外表隐藏自己的柔弱。在埃斯库罗斯的基础上,后两位悲剧家对厄勒克特拉的形象进行了深挖,并创造出丰富的人物形象。

    厄勒克特拉复仇正义双性化

    莫言审丑意识下的人物异化研究

    叶朦歌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蛙》是莫言沉寂四年后推出的新作,小说的故事背景贯穿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前后,体现出在这样的历史浪潮中文本人物是如何产生异化。其中,"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的市场经济因素同样加速了人物的异化。莫言通过书写丑陋,展现其审丑意识下隐藏着别样的美学理念。

    莫言《蛙》审丑意识异化

    原型理论下《伊甸园》戴维·伯恩的自性化发展

    张新慧张宜波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涉及到同性恋、性颠倒以及男子女性化等主题,《伊甸园》是一部争议较大的作品,自出版伊始就引起学术界广泛研究。处于研究中心的男主人公戴维·伯恩复杂且十分矛盾,难以参透。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分析戴维·伯恩,可以综合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内部因素的作用,剖析戴维·伯恩的人格发展过程,解释他的种种矛盾行为。分析发现,戴维·伯恩是海明威笔下非典型性的硬汉,他不断发现并平衡人格的各个方面,整合内心,最终实现自性化,成为了一个心理上完整的人。

    原型自性化人格面具阿尼玛

    历史叙事视角下葛亮小说中的小人物书写

    刘晨旭邹璐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当代文学以现实型文学为主力军,而现实型文学基本上是以小人物为出发点来创作。葛亮作品中很少采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在字字句句中将笔下的典型小人物具体化且扩大化来写,以显得并没有太过渺小。本文将对照宏大叙事,从葛亮笔下小人物的渺小与伟大两个特质出发,对葛亮的小人物形象塑造进行浅析。

    葛亮历史叙事小人物

    李白诗中自由的诗意体现

    刘彬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以李白各时期的诗作,梳理李白在创作生涯中,所表现出不同的自由理念。李白的自由,我便从他人生的理想,安然自适的心态,仗义行侠的追求,梦幻仙人的理想,进行论述。我认为自由应该是明确的目标,勇敢的选择,无悔的担当。正如李白这样,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去奋斗,无视结果的好坏,只因自己喜欢。

    李白自由诗意体现

    戏剧《愤怒的回顾》中吉米的创伤解读

    刘钰莹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奥斯本的著作《愤怒的回顾》中主人公吉米的愤怒不仅是偏激暴力,更是一种对创伤间接地、极端地表达。本文从创伤理论切入,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层面探究造成吉米创伤的原因以及创伤对其人生产生的深重影响,分析吉米如何走出创伤阴影,通过自我救赎获得新生,并从吉米的复原中探讨对于治愈创伤的启示。

    《愤怒的回顾》"愤怒的青年"创伤复原

    《道德经》中水意象的人文精神

    胡佳慧
    3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人文精神产生于殷周,确立于春秋战国。在探究人类生命以及生命意义中,古人以自然存在的物质为意象,从崇拜自然的某种物质及其能量到逐渐着重关注人本身。春秋战国是人文精神勃兴的时期,思想植根于这个时期的老子,对于水的推崇以及对人的关注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时代思想息息相关。老子所写《道德经》以水论道、以水论人,不仅关注与探索人生,也提倡追求真、善、美、圣的一种人生态度。探讨老子"上善若水"中的人文精神,理解传统人文精神的价值,是中华文化对人生命的终极关怀。

    人文精神意象崇拜

    李白诗歌中风意象隐喻探析

    连倬尹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以概念隐喻理论探究李白诗歌中的风意象,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隐喻,拓宽诗兴思维,发现中国古代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特点。经分析李白诗歌的风意象,本文得出结论:从结构隐喻看,风是刀、乘坐工具;从方位隐喻看,"风在上"是蓬勃的朝气,"风往上"是强烈的进取心,"风吹近"是浓烈的情感;从本体隐喻看,风是容器和容器中的物质,风是人,是动物,而情感、气质和生命可以隐喻为风。

    李白诗歌认知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