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中)
文学教育(中)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中)/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试探《奥丽芙·基特里奇》中的身份建构

    盛翔宇张宜波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拉康镜像理论的研究视角,通过对《奥丽芙·基特里奇》中主要人物身份建构过程和结果的解读,揭示镜像对个体身份建构的重要意义,指出只有打破对镜像的误认并敢于突破真实自我和理想镜像的界限,才能成功完成身份的建构.在身份危机日益凸显的现代社会,书中人物的身份建构历程更具现实借鉴意义.

    拉康镜像理论《奥丽芙·基特里奇》身份建构

    叩问人性:读蒋韵《你好,安娜》

    王琦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继中篇小说《晚祷》《水岸云庐》之后,蒋韵新作《你好,安娜》,以记忆书写特殊年代的爱与死亡,罪与忏悔.作者极擅剔挖人心深处所藏的污垢,在不动声色中用死亡笼罩诗情画意,一念之差,从此让主人公背负忏悔,负罪前行.黑色羊皮本隐藏的爱与罪,牵涉四十年的忏悔救赎.蒋韵正是用罪与罚的作品将目光聚焦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探究充斥纯粹、极致、欲望、贪念、妒忌的人世间,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罪恶之下如何救赎,与生俱来拥有欲望的饮食男女如何在罪恶中生存.作者在持续不断打捞过往回忆中,以宗教精神审视负罪之人,叩问人性善恶,在赎罪中寻找生存策略.

    罪与罚蒋韵《你好,安娜》人性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极地恶灵》

    董海煜郭泰祯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极地恶灵》是美国作家丹·西蒙斯(Dan Simmons)的一部代表作,该作品以1845年至1848年间的约翰·富兰克林北极探险为历史原型,增添神话、悬疑、恐怖元素创作而成.小说在叙述恐怖探险的同时,也传达了关于人性、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思考.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探究小说中的生态叙述,揭示《极地恶灵》的生态意义.

    《极地恶灵》生态批评北极探险人与生态关系

    《茶花女》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邵云珍张新珍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基于自身经历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茶花女》,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下的主客体关系角度,探究了茶花女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历程.茶花女从心甘情愿地沦落为男人们的玩物,到在爱情的感化下主动地摆脱对他人的经济依附,最后在与父权制的反抗中,在真情的感化下她的女性主体意识得到了觉醒.

    《茶花女》女性主体意识意识觉醒

    论《国家客人》极权主义下的伦理困境

    王梓钰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客人》是弗兰克·奥康纳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战争时期英国战俘与爱尔兰士兵如何成为朋友,却又不得不被枪决的故事.小说中的英国战俘看透了战争非正义的本质,于是决定逃离战场,与爱尔兰士兵成为朋友,实现了单独媾和.而爱尔兰士兵虽经历过动摇,却还是湮没于无思想、无动机的平庸之恶中,双方的不同选择体现了军队极权主义之下的伦理困境.最终被集体主义的谎言包裹着的平庸之恶战胜了彰显自由与正义的单独媾和,伦理困境最终以单独媾和的英雄之死而收场.奥康纳在《国家客人》中展现的伦理困境,揭示了战争的虚无主题,以及战争对人性和人际关系的摧残.

    《国家客人》单独媾和平庸之恶伦理困境

    《终结的感觉》中的庭审叙事分析

    徐飞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在其布克奖获奖小说《终结的感觉》中通过追忆往昔表达了对个体自我生存的关怀.当今社会中,在经济和科技都飞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关系也在快速发生变化和解体,使个体生存具有不确定性和焦灼感,这都使主体对自我连贯、稳定的认知发生了动摇,所以小说主人公托尼将自己的陈述诉诸于理想化的法庭场所以强化自己对于记忆叙述的可靠性以及克服无法抑制的生存焦虑.本文着重从文学与法律跨学科研究和叙事学的角度出发,以小说情节中所穿插的庭审场景庭审语言作为研究材料,通过对文本中描写的主要事件和庭审叙事进行分析,去解读这部含义复杂的小说.

    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庭审叙事个体生存困境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中的基本哲学思想

    李正禾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罗斯哲学家对理性主义自由观进行反驳,强调自由非理性的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自由的思想很突出地体现在哲学小说中,通过小说的主人公和主要人物的语言来传达他的哲学思想.本文运用哲学小说的解读方法,来探究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中的基本哲学思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小说灵魂深度自由

    试析柏拉图《会饮篇》中爱与爱神的问题

    罗文杰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会饮篇》作为柏拉图谈论爱与爱神的代表性作品,历来学者都以此为主要蓝本讨论柏拉图的爱欲观.但无人关注到,在柏拉图的原文中,阐明了爱的本质,阐明了爱神的本质,却独独没有明确阐明爱与爱神间的相互关系,或许连柏拉图本人也忽略了这一点.本文以爱与爱神的关系为切入点,尝试着从新的角度理解柏拉图的爱欲与伦理观.

    《会饮篇》柏拉图爱与爱神多重关系灵魂论

    陈应松《太平狗》的都市文化批判

    张洪娟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都市获得了飞速发展,在呈现出一派盛世繁华景象的同时,其内在的各种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陈应松的中篇小说《太平狗》通过描写从神农架大山里来到武汉的一条狗的悲剧性遭遇而展开了对都市文化的批判.小说的文化批判主要从恶劣的生存环境,冷酷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们对动物的残忍虐待三个方面展开.借助于狗的遭遇这一独特视角,小说的都市文化批判具有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从而使批判更显力度,也更发人深省.

    陈应松《太平狗》都市文化批判陌生化艺术效果

    文艺也要讲政治:试析魏斯《抵抗的美学》

    朱圆圆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抵抗的美学》运用离间效果及陌生化等手法,通过小说主人公对历史的回顾,重返未被记录在册的历史.魏斯强调抵抗的重要性,打破原有规则,来创造新的文艺,从而摆脱思想压制,同时艺术需要与政治保持同步,不应与世独立.魏斯通过提出"抵抗美学"这一构想,旨在以文化解放来推动人类政治解放,将文艺进行政治化的阐释,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政治观点与文化特色的"新文艺".

    抵抗文艺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