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中)
文学教育(中)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中)/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保值知识与高折旧率知识

    叶开
    4-6页

    玛利亚玛·芭后殖民语境下的非洲女性书写

    曹瑞芳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玛利亚玛·芭(Mariama Bâ,1929-1981),塞内加尔小说家、教师、社会活动家、女权主义者。她是塞内加尔1960年独立后的第一代女性作家,一生中共留下了两部法语小说。1979年,她发表了半自传性的书信体小说《一封如此长的信》(Une Si Longue Lettre),被广泛认为是具有开创性的女权主义文本。第二部小说《猩红之歌》(Un ChantÉcarlate)在1981年出版,该书获得了当年的黑非洲文学大奖。玛利亚玛·芭是第一批阐明非洲社会中妇女不利地位的人之一,她的小说有着浓厚的自传色彩,描绘了后殖民主义时期,处于传统与现代夹缝之中的非洲妇女的痛苦与挣扎,反思了非洲现代社会的弊端。

    玛利亚玛·芭后殖民女性主义非洲文学

    巴尔蒙特诗歌中女性形象的二元性

    胡玥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国象征主义早期诗歌代表之一的巴尔蒙特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鲜明的二元对立的特点,尤其是围绕女性与爱情,他笔下的女性有纯洁美好的神性也有傲慢自私的人性,这是诗人创作过程中受俄罗斯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双重影响下的结果,客体的矛盾在巴尔蒙特唯我主义倾向下的直觉主义中得以统一。

    巴尔蒙特女性形象二元性唯我主义俄罗斯文学

    《论语》对比辞格研究

    刘子辉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对后世具有广泛地研究意义。本文主要从分析《论语》的对比辞格的运用入手,探求对比在行文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对《论语》中对比范畴运用的探析,如从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单层对比和多层对比,以及对比与其他辞格的综合运用等方面,体会《论语》的语言魅力与说理艺术,从而更好地把握儒家思想,以便更好地挖掘《论语》的教育意义。

    《论语》对比辞格对比类型儒家学派

    《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的身体美学观

    周昱秋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的小说集,它以大量的具体生动的材料,记录魏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反映了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尚,本文主要从身体美学的角度,从魏晋士人对身体重视的源起、对身体美的多维追求、对魏晋士人身体美学观的反思几个方面来探讨士人的身体美学观,以古为鉴,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身体美学观。

    身体美学《世说新语》魏晋士人

    《聊斋志异》中进步女性与封建男权的冲突

    魏心怡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简要介绍《聊斋志异》的主要内容,分析书中所刻画的三种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类是秀外慧中的完美妻子;一类是蛮横无理的泼辣悍妇;还有一类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强人",并通过分析《聊斋志异》中的进步女性形象与封建男权意识的冲突,认识到封建纲常伦理对女性的束缚,以及封建社会男权意识对女性的审视。蒲松龄笔下的女性相比于男性而言更能勇敢的追求自由的恋爱和幸福的婚姻,有着丰富的才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进步的女性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和消解了封建的男权意识。

    蒲松龄《聊斋志异》女性形象封建男权意识

    《平凡的世界》中普通人物的抗争精神

    石经纬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路遥的作品出发,以《平凡的世界》为主,找寻其中具有抗争精神的普通人物。从宿命意识和与命运抗争两方面入手,分析路遥作品中普通人物的奋斗历程,探究他们身上对命运的抗争精神,其对当下仍有深刻的启示与教育意义。路遥作品中的抗争精神能够唤起人们自身奋斗意识的觉醒,引起共鸣和思考,学会终身奋斗。

    路遥《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物宿命意识抗争精神

    论艾青诗歌的太阳意象隐喻内涵

    黄旭东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新诗史上的代表人物,诗人艾青以宏伟瑰丽的意象、深沉质朴的语言,在新诗诗坛里独树一帜。在其诗歌意象体系中,太阳意象占据了较大比例,具有独特丰富的隐喻内涵。基于物理基础与时间隐喻的经验,其诗歌中的太阳或对西方文明进行审视与反思,或在民族苦难下对希望进行呼唤,又或在自然的视野下追寻自在的生命情态。同时,艾青的诗歌又像绘画一般强调整体色彩与构造,在继承了波德莱尔"忧郁"的诗风后突破了传统诗歌中的太阳隐喻,在吸收了浪漫主义的思想后丰富了诗歌内涵,扩展了诗的境界。

    艾青诗歌隐喻太阳意象

    从《伤逝》子君的爱情悲剧看女性生存道路

    蒋心怡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通过分析主人公子君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到一位经过新思潮浸润的五四女性新青年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和新旧思想的拉扯下,呈现出的复杂心理特征和矛盾形象特点,由此可以借子君这一极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窥探五四时期一部分女性青年的彷徨与精神困境、解放但未完全解放的思想,由此探索女性生存的发展道路。

    鲁迅《伤逝》子君爱情悲剧女性生存发展封建礼教新女性

    中野孤山笔下的长江形象

    刘九令杜翔南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野孤山所著《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中对生活在底层的长江民众、江上风俗、长江风光等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文学叙述,描绘了百年前长江的历史风貌。同时,在建构长江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东方主义"的叙述话语,对长江充满了偏见和鄙夷,这是近代日本中国形象塑造的缩影。中野孤山通过长江形象的他者叙述,试图塑造近代日本的自我形象。

    中野孤山《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长江形象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