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中)
文学教育(中)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中)/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写作与虹吸知识

    叶开
    4-6页

    贾平凹作品中的城乡间徘徊叙事特征

    陆家龙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贾平凹在摆脱假声写作后,展现出了对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选择的纠结矛盾。面对现代性和乡土性的呈现进退两难的尴尬。贾平凹尝试在现代主义与民族格调之间建立自己的精神平衡,表现出不同于新写实与先锋派的叙事特点。通过研究贾平凹在八九十年代创作的相关作品,发掘现代新乡土叙事与传统写实乡土叙事平衡的探索乡土叙事特征,勾勒贾平凹八九十年代的乡土叙事心理风貌。

    贾平凹现代主义城乡间乡土叙事

    余华小说中的黑色幽默

    吴凡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美国兴起的带有荒诞病态色彩的文学流派,黑色幽默用喜剧的形式来表达悲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外文学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这便促成了黑色幽默中国化的现象。作家们结合具体的本土境况进行黑色幽默的文学创作。余华的作品便具有黑色幽默的特点。通过对其作品的阅读,认识余华创造的荒诞世界。他用冷峻幽默的语言进行日常经验的颠覆,展示人理性的有限以及世界的荒诞。同时余华秉持黑色幽默的文学主旨,用戏谑的笔法书写苦难人生和死亡,揭露现实的黑暗,引起人们对人性异变的反思,以及对生存环境的审视。其作品中的反英雄人物面对苦难现实时无所适从,但同时,也表现出了绝望、幽默又超然之外的精神姿态。通过分析余华的作品,感受其黑色幽默创作中的悲悯情怀,以警惕黑暗、思考人生。

    余华余华小说荒诞苦难黑色幽默

    主流意识下解读《红豆》的情感追求

    卢青楠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十七年"文学高度一体化的文学语境里,宗璞的《红豆》迥异于五十年代的文学公式化,引起文坛广泛关注。这篇小说讲述了知识分子江玫放弃爱情选择革命道路的历程,表面上迎合当下主流政治话语,但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个体意识和情感追求。小说突破文学服从政治的时代禁锢,刻画人物细腻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真实自然的美好情感。本文将结合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文本,分析《红豆》的真实主题是人物主体的情感追求。

    十七年文学宗璞《红豆》情感追求

    北村《水土不服》中小知识分子的存在危机

    周君萍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土不服》作为北村转型期写作的典型文本,是北村重建小知识分子自我的尝试。他偏执地重复书写信仰的救赎意义,使其文本呈现出固态化、宣教化的姿态,看似确定的文本意义,实际上潜藏着深刻的存在危机。

    北村《水土不服》小知识分子耻感信仰

    葛亮《北鸢》中的民国书写

    张雨纯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鸢》是葛亮历时七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南北书"之"北"书。作品以作家的家族史为依托,展现了时代洪流下的人事浮沉,民国风云变化尽显其中。本文拟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方面直击《北鸢》民国现场,把握葛亮《北鸢》中民国书写的个人特色。

    葛亮《北鸢》民国写作特色

    论《神雕侠侣》小说场景的空间叙述

    江泓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庸在《神雕侠侣》中设置了众多具有"家屋"意味的小说场景。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一书中"赋予"了"家宅"融合"思想、回忆、梦"的力量,并论证了"家宅"的不同形式。《神雕侠侣》中构建了几处富有传奇性小说场景"绝情幽谷"、"潭底茅屋"、"活死人墓"符合了巴拉什的"家宅"理念,并且在场景书写的寓意上分别与"思想、回忆、梦"一一对应。以"家宅"理念对这三处小说场景的空间书写进行分析能够更深刻地领悟文本魅力,理解小说主题。

    金庸《神雕侠侣》空间书写

    《雾津纪行》中的距离控制失衡与朦胧性

    潘春澎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距离控制作为小说中重要的宏观修辞技巧之一,在作者表达主题思想,读者理解接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朦胧性则作为曲折含蓄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文学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特点,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笔者通过结合《雾津纪行》的话语文本与篇章结构,分析小说中出现的内在距离过大的失衡现象,以及因迷雾的象征性、雾津—首尔对立空间的模糊性、以及小说思想主题表达的多重性等因素而产生的小说朦胧性特征,同时注重文本所映射的现实要因。本文通过考察距离控制和朦胧性在具体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构建及思想映射,为研究《雾津纪行》及韩国作家金承钰的思想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雾津纪行》距离控制失衡朦胧性时代要因

    莫言《蛙》中的生命观探析

    刘思伶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言的《蛙》是一部关于复杂人性和生命的小说,作者书写了高密东北乡的一名乡村妇科女医生——姑姑万心波澜壮阔的一生,反思中国六十年民间计划生育史,传达对生命强烈的人文关怀。小说中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多样的、深刻的,本人试从小说中体现出的生命观:多子多福、生命至上、男尊女卑以及生命价值的觉醒和忏悔这四个角度评析作品对生命的态度和人性向善的肯定与赞美。

    莫言《蛙》生命观

    论霍桑《胎记》中的双重讽喻

    曹友义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浪漫主义时期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胎记》给读者描写了发生在美国19世纪一对夫妇之间的悲剧。该短篇小说具有双重意义,表层字面意义上在于让人们了解美国19世纪的婚姻状况、科学家的执着以及对"美"的偏见,而深层次的抽象意义则是向人们诠释了作家霍桑对女性的地位、理性生活的思考、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以及真正的审美观。霍桑的《胎记》这种双重意义非常符合讽喻文学创作手法。通过对《胎记》这篇短篇小说的双重意义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讽喻这种文学创作手法了。

    霍桑《胎记》表层意义深层次意义讽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