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杨义

双月刊

0511-4683

010-65264557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文学评论/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文艺理论刊物。发表有关中国文学与中国文论、外国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我国文学理论学说和体系的建设。中国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主流权威学术刊物。1957年3月创刊。文章的学理功底和学术特色凝聚了众多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该杂志视角独特、论域宽宏,在中国文学评论界享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两个结合"是文学理论守正创新的必由之路

    张江
    5-10页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切实提高以问题为导向的文学研究能力

    张永清
    10-16页

    从五篇重要文献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

    赵炎秋
    17-22页

    从"对象"到"情境"——当代艺术的情境生成本体论探讨

    赵奎英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当代艺术在物质、媒介、符号等方面的变化,当代艺术作品的存在出现了从"对象"到"情境"的转向.当代艺术实践的这一变化向传统的艺术本体论提出了挑战,无论是以往的"对象本体论"还是新近的"行动本体论"都无法很好地描述当代艺术的本体论状况,从而促使"情境生成本体论"出场.当代艺术跨媒介性创造的"具身性时空",为情境生成本体论提供了存在基础,而情境生成使当代艺术的时空具有了生命、质感、密度、力量和潜能,并具有了一种"复杂审美共感知性".情境生成本体论的提出,有赖于艺术本体论研究观念视野的更新,它不仅能为当代艺术的存在本体、审美感知和参与功能提供系统化、合理化的解释和理论话语,也能为传统艺术的理解阐释和传承发展提供新的洞见和可能,并力图从根本上促进一种具有综合视野和生态精神的中国当代"非对象性"艺术哲学与美学话语建构.

    当代艺术艺术本体论从对象到情境情境生成本体论话语建构

    隐秘的影响力:从道家到莫里斯·布朗肖

    赵玉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部分学者注意到,法国学者莫里斯·布朗肖与中国道家在思想观点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以为只是单纯的"不谋而合".其实,这种相似是布朗肖受道家思想影响所致,只是这种影响过于隐秘,不易为人所知.布朗肖不仅了解道家思想,还研读过《道德经》《庄子》等道家典籍,这可通过他本人对"道"与"道家思想"的直接论述,还有对那些深受道家影响的文学家与哲学家的解读与分析,以及他对马丁·布伯的《庄子》德译本后记中诸多观点的吸收等得到印证.

    布朗肖道家马丁·布伯相似性影响

    从认知符号学角度探索语、图关系

    马大康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感知感受背后存在符号"编码",只有对符号特性和施行方式做出充分研究,才能深入解释语、图关系.行为语言、言语行为、其他符号三种类型符号活动有不同的特征,其中的行为语言和言语行为是原生性符号系统,其他符号最终都可以由这两者协同作出解释.在解释过程,行为语言与言语行为因不同性质及施行方式形成张力关系,双方共同构成"解释结构"或"心智结构".解释构成艺术品,文学、绘画的演变有其内在依据,二者的解释方式既有差异性又有共通性.由于对意境的共同追求,中国诗歌、绘画、书法享有相似的解释结构.从认知符号学入手,各种文学艺术现象及文化现象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解释.

    认知符号学解释结构语图关系书法

    易代之际诗学观念的独特审美选择——元末明初北郭文人诗学思想研究

    左东岭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元明易代之际平江文坛主要构成层面的北郭文人,尽管拥有各自的创作个性及独特的诗文创作体貌,但从思潮史角度看,他们又具有较为一致的性情趣尚与思想观念.他们大多具有诗人身份的自我认同感,具有重视自我性情、亲情与友情的重情倾向,在诗歌体式、体貌上均具有模拟各种前人经典的尊体意识,在创作目的上具有追求愉悦自我的求乐观念,在元明易代之后均渴望通过梦的书写以满足相互思念与回忆元末美好时光的心理需求.此种纯审美的诗学观念已脱离讲究道德教化、温柔平和的元代台阁主流诗学传统,亦有别于吴中地区其他文人追求物欲享乐的世俗化倾向,具有无可重复的独特性.

    身份重情尊体求适寻梦

    王国维京都诗考论

    彭玉平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辛亥革命后,王国维随罗振玉携眷仓促东渡,寓居京都凡四暑五冬,因身经易代之变,情感激越难平,兼旅日多暇,遂形成了其一生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后汇为《壬癸集》一编在日本印行,并经四次较为系统的校订而成定本.王国维客寓异邦,而眷怀故国,集中诸诗率多悲凉之情与故国之思,堪称哀悼三千年封建帝制消亡的一曲挽歌.其诗风由宋入唐,师法杜甫、白居易等,开创了长律创作之新境.王国维以《壬癸集》为代表的京都诗不仅是现代中国诗歌史上极具思想和艺术价值的重要篇章,亦为考察清民易代之际的政治变化与士人心态提供了堪称典型的文学史料.

    王国维《壬癸集》京都诗故国之思

    清初娄东诗派与太仓戏曲作家群的形成

    任刚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州太仓有着良好的戏曲传统和氛围,清初涌现出吴伟业、王抃、黄祖颛、沈受宏、王吉武、王昊六位戏曲作家,形成了一个相对闭合的作家群体.该群体成员同属娄东诗派,诗曲皆擅.在观念上,认为曲为诗余,着重强调戏曲的文学性、抒情言志性、自娱性,相对的舞台性、叙事性、娱他性则被置于其次.相应地,他们戏曲创作的题材选择、情感内涵、语言风格都不同程度打上了娄东诗派的印记,共同彰显为一种独具标格的诗性表达.清初太仓戏曲作家群的"发现"有助于重新审视"苏州派""苏州剧派""苏州作家群"等概念,完整建构苏州剧坛,对于揭示古典戏曲纠缠于诗歌的特殊形态与命运亦有重要意义.

    娄东诗派太仓戏曲作家群清初苏州剧坛吴伟业诗曲互动

    报端的"聊斋书场"——论《聊斋志异》在清末民初北京白话报的传播

    郝凯利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09年1月29日,《北京新报》创刊号上开设"说聊斋"栏目,由《聊斋》评书艺人张智兰主持,开辟了《聊斋志异》传播的新形式——报端的"聊斋书场".后继者庄耀亭、勋荩臣等报人,既立足北京白话报"开通民智、改良风俗"的启蒙语境,又模拟评书书场情境,置《聊斋志异》于"报纸+评书"双重载体下改编演绎,造就了《聊斋志异》传播史上时间长、规模大、影响广的奇观.考察《聊斋志异》在清末民初北京白话报的传播,有助于开掘《聊斋志异》传播研究和近代小说研究的空间,观照评书在近代的生态嬗变,窥探中国叙事文学传统的"古今演变".

    《聊斋志异》清末民初北京白话报报人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