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

周勋初 陆建德

不定期

文学研究/Journal Literary Stud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批判"话语的生成及理论反思

    罗崇宏李金艳
    244-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文艺思潮先后经历了批判、分析和后人文主义等几个"转向"之后,"批判"俨然成为当代文艺思潮流变的知识"源头".而对于以"文化工业""Mass"等概念为中心的"批判理论"的重新梳理与研究,有助于更加清晰地看到当代文艺理论知识发展的大致脉络,并对以"批判"为代表的理论话语进行反思.也就是在摒弃二元对立的价值判断之后,"批判"应该成为一种研究方法或范式而不仅仅是需要研究的对象,并由此实现对于"独断论"思维模式的纠偏.

    文化工业Mass批判理论理论反思

    论文学经验生成的文化逻辑

    王岩
    259-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经验是文学活动的立足点,从文化角度可望对其获得新的认知.人之生存意义上的文化区隔,语言实践中意向与意义的区隔,加上言说与书写的区隔,构成了文学经验的意义之源.区隔所形成的文化边界,是文学经验的栖居之地,异质的文化因子于此碰撞融合.此外,生活经验总会滋生出游离于既有理论谱系和文化体系覆盖的剩余物,其实则蕴含了更真实、深刻的经验.从文化学角度对文学经验的本体研究,为诸多基本理论问题和新问题提供了更切近文学本身的研究视角.

    文学经验区隔边界剩余生成

    他者眼中的中国古典文学"走出去"——芝加哥大学芮效卫教授谈《金瓶梅》的译介与传播

    潘佳宁芮效卫
    268-275页

    教学相长乐无穷——美国汉学家林顺夫教授教学访谈录

    赵红娟林顺夫
    276-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顺夫教授得益于台湾东海大学创校初期实施的富有崇高理想的通才教育,四年的东海大学本科学习经历对他后来"为人师"有重要影响.在林顺夫教授看来,一位理想的老师是课堂里及其他场合的游戏之人.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林顺夫教授最特出,也最喜欢的三门关于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大学本科课程是"中国的巨著"(Great Books of China)、"中国的艺术与文艺"(Arts and Letters of China)及"中国传统幸福观"(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访谈详细介绍 了 这三门课程的内容设计与讲授情况.林顺夫教授推崇与坚守"亦师亦友"、"薪火相传"的师生之谊,他认为这种师生之谊在当下美国校园中也还是能够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