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理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理论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

谭帆 方克强

双月刊

0257-0254

021-62232881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文艺理论研究/Journal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从事文艺理论教学、研究、评论和编辑出版的同志提供学术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共产党的文艺制度与文化领导权建构

    杨建刚涂荣臻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艺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建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途径之一.党的文艺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其建构经历了从"以苏为师"到自主探索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同阶段,基于文化领导权建构的需要,探索并建立了会议制度、组织制度、生产制度等一系列文艺制度.文艺会议制度确立了党对文艺工作的意识形态引领的基本原则与方向,文艺组织制度确保了党对文艺工作者的团结与动员,增强了文艺界的向心力,文艺生产制度则推动了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阶段对文艺性质的不同认识和文艺功能的不同定位,与时俱进地调整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方式与管理方法,不断推进文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通过一系列文艺制度建设,党逐步确立和巩固了文化领导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完善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中国共产党文艺制度文化领导权

    德日进的"宇宙精神学说"及其生态美学意义

    鲁枢元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日进认为人类由于具备了自我意识、反思、反省的能力而超越了其他生物,代表了宇宙演化的最高水平.个体从本能进入思想的飞越,在生物圈之上生成了"精神圈"(noosphère;noosphere).而集"雅""善"为一体的"爱",是将人类凝聚成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宇宙能量;人类的未来也必然遵循大自然的进化规律,向着整体化迈进.德日进的宇宙精神学说约略可以视为"宇宙视野中的人类生态学",破解了主客二分认识论,筑牢了人与地球万物共生共荣的整体论,进一步奠定了生态美学的根基.生态美学所看重的生命的关联性、互动性,审美的亲和性、和谐性,艺术活动的整合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符号意识如何打造人类健康美好的生活等等,都可以在德日进的学说中寻获有益的启示.

    德日进宇宙精神精神圈爱的能量生态美学

    书讯

    24,35,75,187页

    文艺美学的谱系赓续及其外力与内因

    姚文放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梳理了"文艺美学"自提出以来由文艺美学-文化美学-自然美学/生态美学-艺术美学构成的谱系赓续过程,描述了每个节点的历史表象,彰显了每个节点的内在机理.从时代精神的召唤、教育体制的提升、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中西文化互鉴的启示、本土化的追求等方面分析了推动"文艺美学"谱系赓续的外力.通过血脉渊源、流变形态、历史载体、核心力量、内在精髓等方面的论证揭示了维系"文艺美学"谱系赓续的内因.最后,对文艺美学谱系赓续的广阔前景给予积极的期待.

    文艺美学谱系赓续外力内因

    "准-先验性"和"与-在":德里达与南希论素描

    苏林
    36-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素描不但在艺术中占据独特且重要的位置,更因其中蕴含的思之潜能为众多思想家所关注.现代法国哲学常以对于艺术的讨论来承载哲思,素描则因其与书写的联系受到解构主义的关注.德里达与南希都曾写过讨论素描的作品,在他们的思考中,素描皆与他者密切相关.但他们二人对他者的思考却有着不同侧重:德里达肯定他者之为全然他者,赋予其准先验色彩,进而更强调他者在意义建构之中的必须与我们因此而背负的债务,而南希在肯定差异与间隔的基础上更倾向于思考一种"与-在"模式.深入解读德里达与南希关于素描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两位解构阵营内思想家的承续与差异,同时也能澄清二者解构思想的内在核心.

    素描他者解构德里达南希与-在

    《庄》《韩》寓言艺术的道家源头

    张耀方勇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与《韩非子》的寓言数量远超其他先秦典籍,庄、韩皆热衷使用寓言,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两人皆传承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一方面,使用寓言故事的习惯体现了以话语接受者为中心的交流理念,庄子、韩非在言说时都倾向于虚己而因顺于对方,这种道家处世原则正匹配寓言这种交流手段.另一方面,寓言故事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道理,庄子、韩非所欲表达的"道"都是变动不居、难以用概念界定之观点,这种具有道家色彩的"道"有待于寓言化的说理方式来表现.而庄子以德解道与韩非以理解道的路径差异,也促成了两人寓言的风格差异.以寓言说理的现象在汉代不复战国时盛况,这亦与此时儒家经书升格、道家逐渐边缘化有关.

    《庄子》《韩非子》寓言道家

    论汉画像历史故事的两种图像叙事模式及其形成机制——以"赵氏孤儿"为例

    朱浒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氏孤儿"是汉画像历史故事中的一个著名案例,其图像目前已知存三处.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存两例,其中一例带有"榜题",均采用瞬间叙事.河南南阳杨官庄汉墓存一例,图像分四层,"赵氏孤儿"与"獒咬赵盾"并列,采用分层式连环画叙事.本文考证出江苏徐州白集汉墓前室北横梁上存一例不为人知的"赵氏孤儿"图像,采用长卷式连环画叙事,依时间顺序描绘了四个精彩瞬间.汉画像历史故事的图像叙事从单幕走向多幕,应受到早期青铜画像叙事传统、汉画发展内在规律、图像载体转换、地域性差异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汉画历史故事赵氏孤儿白集汉墓图像叙事

    论苏轼的岭南际遇与生命意识

    张向荣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苏轼的岭南际遇,是研究苏轼生命意识的有效视角.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被苏轼的乐观精神所感染,结合苏轼的岭南经历及流传下来的大量诗文,以文学批评视野看,更能发现:苏轼在岭南,更多的是用其诗文来传递他对际遇困境、对自然山水以及对世间万物的态度,这是一种更为根本的意识——生命意识在发挥无形的作用.从日常生活中跋涉而来,不断跃升到生命的本质中去,苏轼岭南际遇所蕴含的随遇而安、圆融通达、超然物外的生命哲学,最终升华了苏轼的文学魅力与思想境界.

    苏轼岭南诗文生命意识

    "虎"意象的寓意与《金瓶梅》的欲望主题

    朱海啸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虎"在《金瓶梅》中是一个象征欲望的意象.词话本中以武松打虎开篇,通过武松打虎与小说其他情节的映射,警示读者"虎中美女",即色欲的危险;崇祯本第一回则暗写武松打虎,明写玉皇庙观虎,通过二者的互相映射,揭示了财色之欲诱惑与危险并存的两面性;将虎作为象征欲望的意象,其灵感当来自道教内丹学理论,贯穿《金瓶梅》的"龙虎斗"结构以道教理论否定了西门庆等人纵欲的合理性;虎意象体现了《金瓶梅》中观念的丰富与复杂,对这一意象的使用,是服务于《金瓶梅》的欲望主题的.

    意象金瓶梅欲望主题

    公安派的崇苏尚俗与晚明文学思潮的嬗变——兼论苏轼典范的确立

    董韦彤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苏轼接受史上,明代是最特殊的一个时代,经历了从湮没无音到炽盛至极两个极端.这一转折产生的节点,是公安派袁宏道等人对苏轼的大力推崇.明文坛宗立派系领袖成风,流派之间的论争自然绕不开各自宗主之间的人为比较与对峙.针对复古派的文学主张,公安派在其文学革新的探索道路上,选择了苏轼作为与复古一脉抗衡的旗帜.除了宋文学代表这一典型身份,无论是所面临的文学环境,还是谐谑尚俗的文学主张,苏轼都与公安派形成了深度共鸣,这使得公安派选择苏轼成为历史的必然.崇苏与尚俗,作为一体之两面,贯穿了公安派文学革新的整个理路.袁氏兄弟对苏轼的推尊,也逐渐蔓延到整个明文坛,成为晚明到清初崇苏乃至宗宋的先声,文学风尚彻底转向.

    苏轼公安派崇苏尚俗文学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