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理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理论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

谭帆 方克强

双月刊

0257-0254

021-62232881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文艺理论研究/Journal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从事文艺理论教学、研究、评论和编辑出版的同志提供学术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内涵

    李西建
    1-5页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指导下深化生态美学

    程相占
    6-9,61页

    山水何以可游?——论山水画中的形而下之道及其超越性

    沈亚丹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水画之所以"可居""可游",因其有道,山水之道既体现为形而上的哲思,也呈现为画面上的逶迤细路.它并非某种凸显于画面有形体、有细节的视觉对象,却常呈现为被山水树石等物装裱的虚空.五代北宋时期的全景山水和我们的身体图式相契合,为观者"步入"山水画之中开了方便之门,也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知觉方式.画面路径多开始于画幅下端并向上方横斜蜿蜒,在观者的知觉中被解读为向画面深处延展,散点透视则营造了一个动态知觉过程,使得"游观"成为可能.山水画中的路形态多样,但其在视觉上多显现为深远山水意境中的"细路"."三远"图式即意味着画面上的道路,需要被呈现为"窄"和"细"的形态,否则便无法凸显咫尺万里之势,与"细路"相对应的是"独往",呼应着中国传统哲学与诗学中的"独往",从而获得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超越.

    山水之道空间知觉身体图式超越独往

    "去-相合"的美学间距——朱利安论中国绘画

    吴攸
    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当代哲学家、汉学家朱利安新近提出"去-相合"的概念,称之为艺术得以畅活的动力源泉.他将"去-相合"视为一个概念性的思考工具,以此打破人和事物因逐渐陷入"相符"而导致的贫瘠状态,开启新的可能性.就艺术创作而言,"去-相合"意味着去除同质性因素,拆解使艺术趋于贫瘠的"相合":一方面在欧洲内部反思以"相符"为核心的艺术传统;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条路径,是打开"间距"去外部追寻"未思"与"未闻".为此,朱利安一以贯之地秉持"经由中国,反思欧洲"的外部观照路径,来到中国传统绘画之中寻找文化资源,去践行"去-相合"的逻辑.他高度赞赏中国绘画所体现出的"道",即由两极互动的"之间"而产生持续动力流转与勃勃生气,道家思想对二元统一的追求成为他反思欧洲美学传统的动力.朱利安的研究有别于此前西方文论中从"异域情调"或"东方主义"出发阐释中国问题的方法,而是开拓了一种对话主义的汉学研究路径.

    "去-相合"朱利安间距中国绘画中西对话

    蒲柏何以喜欢中国园林——兼谈洛夫乔伊的"不规则之美"说及其悖论

    胡玉明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造园艺术在英国的影响是与孔子学说的西传分不开的.英国人认为孔子学说与他们的自然神论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反对神的启示,主张向自然学习,中国的孔子学说因其历史悠久而更胜一筹.经过英国自然神论的文化调适,中国的语言、政治、宗教和艺术都被视为"自然的".蒲柏认为中国园林是一片"伟大的荒野",中国园师凭借高超的匠艺再现了自然的"原初状态"和上帝造化的"普遍秩序".在人工中见自然,这是中国造园艺术与蒲柏的新古典主义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中国造园艺术之所以能在英国产生深远影响,原因在于它的"自然性",而不是"不规则性".

    蒲柏洛夫乔伊中国园林不规则之美自然神论

    变异、虚空与元图像:关于雅克·林纳德静物画所绘"东坡游赤壁"纹青花瓷碗的阐释

    何艳君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17世纪的法国画家雅克·林纳德在其跨越十三年的三幅静物画中,反复表现了一种或一只产自中国景德镇的"东坡游赤壁"纹青花瓷碗,使之成为其所绘"五感"或"虚空"主题静物画中的象征符号.因为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雅克·林纳德静物画中的青花瓷碗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功能错位;"东坡游赤壁"主题的文字纹则变异为无实际意义的点线组合符号纹;而图像纹除了表现内容的变异,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寓意.另一方面,这种变异也使"东坡游赤壁"图摆脱了苏轼"赤壁"二赋或改编故事的束缚,以纯粹的"图像"身份独立呈现.雅克·林纳德的三幅静物画尤其是《中国瓷器与鲜花》,因此也展示出更加明显的"元图像"或"元绘画"的特征.

    赤壁图五感画虚空画元绘画海上丝绸之路

    书讯

    52,73,217页

    论达米施对中国书画中"线"的阐释

    向维维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法国艺术史家于贝尔·达米施在《论线》一书中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视角阐述了西方艺术史中关于"线"的语法结构.借由"线"的视觉艺术符号,达米施将文艺复兴时期素描中的线与西方当代抽象艺术中有关平面上的线性划痕联系起来,以期重构一个以"线"为线索的非历时性叙事的艺术史体系.在这本关于"线"的艺术理论专著中,达米施用一章的篇幅迂回到中国古典绘画中毛笔所画出的线,并将中国文人书画中的线也纳入他的线性艺术语言系统之中.本文通过分析达米施在《论线》一书中的中国书画因素,探讨中西美学中"线"的问题及其两者的互释关系,以期呈现一种艺术符号学的跨文化研究范式.

    达米施《论线》线的理论中国书画

    从教化到解放:艺术自律论的华夏旅行纪略

    冯黎明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自律论这一现代信念是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时期一系列的历史和文化事件以及形而上学的知识学传统等综合作用的产物."美的艺术"观念是艺术自律论形成的关键机制.中国古典文化中也出现过审美伦理和形式自主意识,但是中国古代艺术哲学并不以"审美"为规定性制定艺术本体论,因此也就没有形成自足、自洽和自律性的艺术观念.大一统的社会结构模型阻止了社会实践场域的结构性分解,"二元对应式类比联想"的汉语思维方式抑制了形而上学的形式本体论,这些因素抑制了艺术自律论的生长.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使得艺术自律论在五四时代蔓延于审美文化场,但是"救亡压倒启蒙"的悲情历史让自律性艺术始终未能取得主流地位.

    艺术自律论美的艺术汉语思维大一统

    追索"感情的本来面目":中国现代文论知识生成的一种路径——以姜亮夫《文学概论讲述》为例

    黄凤凤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姜亮夫在1930-1933年出版的《文学概论讲述》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早期教材的代表之一,集中体现了通过追索"感情的本来面目"来转化传统文论资源和生成现代文论知识这一路径.在这本教材中,姜亮夫明确了"性"与"情"的分野,使"情感"这一理论术语更具本土内涵和时代特色,并以此为基础,从主观因素和可感形式角度探讨传统经典中"感情的本来面目".而后,姜亮夫以追索文学情感的本质为由,关注传统文体中的"民间源头"与"南方属性",尝试进行文学传统的"再发明",促进新的文学知识的生成.这种将"古典文学经验"转化为"现代知性形式"的做法,有利于激活本民族文学传统,帮助建设文学理论学科.

    文学概论情感形式文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