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理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理论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

谭帆 方克强

双月刊

0257-0254

021-62232881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文艺理论研究/Journal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从事文艺理论教学、研究、评论和编辑出版的同志提供学术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代官学视域下的明代选本批评——以《四库全书总目》明总集提要为考察中心

    祁雁蓉
    179-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明总集提要集中阐发了四库馆臣的明代选本批评观,其作为官修书目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清代官方的学术立场和政治态度.在清代统治者"明以门户亡国"的历史反思之下,《总目》明总集提要指斥明人喜结社、倡流派、立门户的习气,并认为是流派纷争和门户之见导致了明代选本批评的整体滑坡和倒退.参与编修《四库全书》的各级官员秉承上意,对涉及流派、门户、党争等敏感内容的明代选本采取了批评斥责、抽删改动、令行禁毁三种手段进行打压和肃清,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明代选本批评在清代官学评价体系中的缺席和失语.总之,《总目》明总集提要作为政治偏见在文学批评上的具象表征,反衬出清代官方学术研究与现实焦虑并行交织的矛盾所在.

    清代官学《四库全书总目》明代选本批评流派批评门户批评

    巴迪欧论爱与艺术在世界的"相遇"——一种基于新唯物主义诗学的解读

    谭成
    187-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迪欧关于爱的理论包含着一个新唯物主义的诗学论题:从偶然性范畴出发思考爱与艺术的关系,以及考察两者在世界的"相遇"所具备的真实效应.这个论题的展开涉及对巴迪欧相关论述的整理和阐释,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阐明巴迪欧"爱是两的场景"命题的内涵,揭示其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特征;二是明确艺术应该致力于发掘"爱的延续"的主题,从而生产出关于新世界的经验;三是强调在重建世界的目标上,爱与艺术能够借助"相遇"的力量结成"同盟"并介入政治实践.由于巴迪欧推进了浪漫主义通过爱与艺术的创造来弥合现代世界之分裂的构想,继承了阿尔都塞的"偶然唯物主义"将与事物"相遇"作为主体行动的基本立场,使得其愈发模糊艺术与政治的界限,从而在反全球资本主义的政治构想上呈现出浪漫化色彩.这正是当代西方激进左翼理论具有一种诗学上的吸引力,但其政治方案却饱受诟病的原因.

    巴迪欧新唯物主义偶然性艺术相遇

    法与文学的"禁忌之恋"——在德里达《在法的前面》的前面

    胡行舟
    198-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德里达的《前判:在法的前面》进行系统梳理和阐发.德里达的论题叠合了两个面向:一是法的文学,二是文学的法."法的文学"指向法的叙述性和虚构性,法自身没有本质,它最中心的系谱历史不可讲述,可也正是它本源的空缺导致了叙述在延迟中的差异化重复."文学的法"则指向文学的建制和惯例,一个文本一旦开始书写,就已经在彰显法的作用并完成"合法的"表述行为,文学的阅读和流通也在法中.引入《类型的法则》,会让我们进一步窥见法与文学的互相支配和生产,它更带来了文学和法的关系的性别化和性爱化.本文首先着眼于德里达讨论的两个面向,刻画出法与文学"禁忌之恋"的基本样貌.本文继而从中抽绎出德里达着重论述的独异性问题,并再结合《法的力量:权威的"神秘基础"》一文阐明法的普泛性与个体存在的独异性之间的裂痕以及由此而来的正义的不可能性,并探问文学的独异性如何有可能为个体存在的独异性赋能,让法也伫立在文学的前面.

    德里达卡夫卡文学独异性

    作为"伦理实验室"的虚构叙事——保罗·利科叙事伦理学研究

    肖文婷
    208-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韦恩·布斯的奠定基调到詹姆斯·费伦的扎实推进,叙事伦理学从20世纪90年代起应运而生,逐渐发展为包容多项批评方式的研究进路.相较于布斯对作者意图的强调、费伦对读者阅读伦理的重视,保罗·利科极富创见地将作者、读者置于虚构叙事建构的"伦理实验室"中,把对单一伦理主体的重视转移到对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伦理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之中.在他看来,虚构叙事不仅是作者将其"思想"图式化,展开伦理探询的实验场所,也是读者"占有"伦理实验,练习实践智慧,从而达成"从文本到行动"的转化力量的实践基地.这一看法创造性地将虚构叙事视为作者与读者伦理实践的实验场所,为叙事学的伦理分析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

    伦理实验室善的生活不协调的协调性实践智慧

    分裂主体间的范式连接:拉康镜像、话语理论视角下的《长夜行》

    韩之江
    218-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内阐释拉康的众多专著中,研究者一般倾向于将镜像理论与话语理论割裂开来单独理解、应用.但事实上,镜像理论中的光学模式第三图,与话语理论中的第四种话语——癔症话语,两者间存在隐秘联系.通过对塞利纳代表作《长夜行》这一突显主体分裂的文学化癔症话语的拉康式解读,尤其是借助学界较少关注的光学模式第三图为分析工具,本文尝试将镜像、话语两大理论范式进行连接和贯通,最终阐明二者之间的转化机制:在特定层面上,四种话语的转换矩阵实际即为光学模式翻转图的高度抽象、进化版.

    拉康分裂主体镜像四种话语塞利纳《长夜行》

    《文艺理论研究》投稿指南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