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

韦健玮

月刊

1003-5672

wyplhrb@163.com

0451-86037010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文府街6-1号

文艺评论/Journal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坚持文艺双百方针,追 踪和研究当前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的态势,推动文艺创作与理论建设的健康发展。读者对象为作家、评论家、文艺理论研究者及大专院校文科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创意写作如何追求幸福——疗愈写作及其"四要素"的理论阐释

    李枭银葛红兵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意性"和"疗愈性"是中国创意写作研究版图中的两个重要维度.强调"疗愈性",不是对"创意性"的抵抗与解构,而是期望创意写作可以在当代语境中服务于主体的"自我了解""自我对话"和"自我和解",最终寻找一条通向幸福的途径.借助艾布拉姆斯艺术批评四要素这一既有坐标,可以初步地勾勒出疗愈写作的理论地图,它们分别是"作者""读者""文本"和"栖息地".因为疗愈写作对个体写作者自我经验的高度关注,"作者"取代了艾布拉姆斯理论模型中"文本"的核心位置.根据不同的疗愈关系,"读者"则需与其共同打造基于相互信任的对话空间."文本"不再是写作活动的首要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疗愈写作是"反文本"的.宏大的"世界"转变为疗愈写作者肉身存在的"栖息地",它比任何一种写作行为更加关注具身性的环境.

    疗愈写作创意写作基础要素四要素

    网络写作是自由写作吗?——技术、商业视域下对网络写作的反思

    周铭悦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介技术催生新的表达空间,挑战传统文学与文化秩序,带来表征自由的新文学形式,但写作"元程序"技术霸权下隐含的不平等与不自由、网络空间的再社会化又时时解构着自由书写的可能.商业化网络文学的主流化转身对非商业写作形成整体性遮蔽,使网络写作呈现经济逻辑主导下主体性缺位的单一状态,忽视了游牧在商业秩序外的非商业化自由写作.资本对读者的欲望管理和常态化的跟风写作使网络类型小说日益同质化的同时,网络类型小说也由"中继"作者不断创造"差异",带来故事题材、叙事模式的持续演化与变迁,消解了网络类型小说"过熟"危机.网络写作呈现出多元、动态、邮件等特征,无法用"自由""不自由"的一元性概念界定,从这个意义上看,网络写作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写作状态.

    网络写作文学自由亚文化类型小说后现代

    数据使奴与免费佃农——数字资本主义视域下网络文学读者的异化

    雷成佳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文学商业化发展使其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当资本搭上数字的快车后,读者成为其重点奴役的对象.网站首先以"后福特主义"式的服务理念搭建起了读者的快感通道,又先后通过会员制和免费阅读制获取庞大而稳固的数据,在数据测算中提高广告投放及作品推送的精准度,以此实现读者数据与网络文学再生产的反哺.网站还通过搭建交互平台、维护粉丝迷群等措施引导读者完成从消费者到产销者角色的转变,榨取其在"玩劳动"中的经济价值.数字资本主义强化了读者在网络文学交互性生产中的免费劳动,将其收服为"数字佃农",读者看似决定着网络文学的命脉,实则无时不处于资本的驯化与形塑之中,其真实主体性被不断消解.

    数字资本主义网络文学产销者

    雷蒙·威廉斯的现代悲剧及其文化批判

    高姝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雷蒙·威廉斯作为20世纪英语世界中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与文化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马克思主义悲剧观的启发下,提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悲剧理论.在威廉斯看来,随着现代审美经验的不断累积,人类主体的情感结构也发生深层次改变,悲剧在现代社会并没有消亡,进而提出以"现代悲剧"替代以古希腊为代表的传统悲剧.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威廉斯的悲剧理论不仅批判了二战后英语语境下忽视底层社会、偏离现实的创作倾向,还为解读现代悲剧作品和反思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

    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文化批判

    "自由"的向度:论解放区乡土小说中的婚恋书写

    姜溪海杨向荣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放区乡土小说的婚恋叙事体现出"婚恋自由"问题在革命背景下的复杂性.革命政权对于解放区稳定和新革命家庭的需求,使解放区乡土小说的反包办婚姻叙事呈现出重"婚"轻"恋"、强调代际和解、促成革命新家庭的叙事倾向.在婚俗叙事上,解放区乡土小说通过新婚俗中符号与仪式象征的展现,建构起自由婚恋新家庭与革命合法性间的同构关系.在婚后叙事中,解放区乡土小说并不将"离婚自由"视为解决婚后矛盾的万能方法,而是通过革命情感启蒙与女性劳动主体性的建构,重塑新的和睦家庭关系.解放区乡土小说对婚恋问题中"自由"向度的形塑,为理解中国乡土社会婚恋观念、礼俗、制度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镜鉴.

    解放区乡土小说婚恋书写自由向度

    历史重述·他者伦理·复调品格——论李锐《囚徒》的危机诗学

    奚炜轩舒雅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锐的小说在对历史的重述中逐渐生成了别具一格的危机诗学,《囚徒》堪称此危机诗学的集大成者,于历史的常与变间铺展开一条个人—国族—人类文明的"危机链".小说凝聚了李锐长期以来的危机意识,同时也呈示出前作少有的救赎想象,即打破自我中心神话,以朝向他者的伦理姿态救赎"囚徒"的存在危机.《囚徒》在美学形态上具有复调性,并调用多种语言资源为个体与群体的危机经验赋形,在记忆危机的惘惘威胁下重述作为"经历"的历史.

    李锐《囚徒》危机诗学他者伦理复调

    补偿、谶应与原型:迟子建、格非和徐小斌小说的梦境书写

    李燕妮
    5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作家迟子建的小说《烟火漫卷》《向着白夜旅行》《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格非的小说《登春台》《人面桃花》《山河入梦》,徐小斌的小说《海火》《羽蛇》《敦煌遗梦》等,凭借精彩的梦境书写把握多艰世事与沉重人心.迟子建、格非以及徐小斌将自身对人生世事的真切体验,注入小说对"梦"这一特殊心理现象的关注中,继而写成异彩纷呈的"补偿之梦""谶应之梦"与"原型之梦".这三类梦境以其对现实沉疴的深刻把握走向了文学审美的较高层次,产生丰富的艺术感染力,生发出独特的文学及美学价值.

    当代小说梦境书写补偿之梦谶应之梦原型之梦

    重构反叛的场域——对王朔新书《起初·纪年》语言特质的布尔迪厄式考察

    汤凯伟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朔小说创作在新世纪进入了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对王朔在新世纪小说创作的研究数量也极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王朔的语言在新世纪出现了"断裂"并表征为粗糙、呓语、破碎和晦涩.《起初·纪年》面世于王朔创作的特殊时期,其最重要的文学特质是语言依托历史文本完成了对自身语言轨迹的回归,其本质还是利用语言进行戏仿和反讽.王朔语言的回归主要经由化古入今和陌生化两条路径完成,进而使《起初·纪年》在语言上超出了绝大多数的新历史小说的框架,创造出了"顽主风格"的新历史小说.《起初·纪年》的语言背后蕴藏的是王朔暮年之后人生观和历史观的变迁,因此对《起初·纪年》语言的研究就是十分必要的.

    王朔《起初·纪年》历史文本习性语言

    认知诗学视域下黄庭坚"夺胎换骨"诗法新论——兼论宋诗之诗性思维与生命意识

    姜玲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知诗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方法,强调运用思维、意识、语境、内省、体验等认知活动来分析诗歌.黄庭坚"夺胎换骨"诗法植根于宋学的文化语境中,并涉及诗性思维的运转过程.从该视角切入,能够揭示其隐性创作思维脉络,进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歌与生存之间的关系.从文化环境与诗性思维无意识形成的关联、"夺胎换骨"诗法所涉及的"积累"与"隐喻"思维、"夺胎换骨"基于生存体验而衍生的"变形"与"换义"认知这三个维度可以审视黄庭坚"夺胎换骨"诗法的深刻意蕴.可见黄庭坚"夺胎换骨"诗法与宋代理学风气密不可分,乃一种重道、重感悟、重体验的认知模式,其实质为"内求之法",其深层认知思维方式为"明心见性",绝非简单的因袭蹈旧之举.

    认知诗学黄庭坚夺胎换骨诗性思维

    敦煌文献《咏廿四气诗》论辩

    于丹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咏廿四气诗》是敦煌文献中书写二十四节气的组诗,为二十四首五律,在中国月令节气诗作品中具有重要的诗学地位和理论意义.在唐代两位元姓宰相和九位卢姓宰相中,仅元稹以诗名世,《咏廿四气诗》的内容、诗体、写法及民本精神与元稹诗具有相通性;就创作时间而言,此诗应作于敬宗在位的长庆四年四月,元稹时任浙东观察使、越州刺史,叙事层面所依据历法应为《宣明历》;就创作目的而言,因对穆宗知遇之恩的感念,故其当为追悼穆宗之作.

    节气诗元稹《咏廿四气诗》《大衍历》《宣明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