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

韦健玮

月刊

1003-5672

wyplhrb@163.com

0451-86037010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文府街6-1号

文艺评论/Journal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坚持文艺双百方针,追 踪和研究当前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的态势,推动文艺创作与理论建设的健康发展。读者对象为作家、评论家、文艺理论研究者及大专院校文科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中国现代美学话语中美与伦理的兼容问题

    郝二涛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与伦理之间的兼容问题既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基本与前沿问题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美学阐释有效性的表征之一.康德美学影响、中国现代美学学科化、中国学者对美的误读造成美与伦理不兼容,这引发了关于美的本质的两次主要论争,并在美学的学科化与现实美学化的努力中,彰显了美与伦理兼容的迫切要求.要让美学与伦理兼容,就要批判性发掘中国传统美学中美与伦理兼容的思想因子,适当地扩展美的边界,保持美的概念的开放性,沟通美与伦理实践的关联.美与伦理兼容的形态既是一种"家园"形态,也是一种"花园"形态,实际上是一种复数的准共同体.

    伦理审美无利害中国现代美学

    现代性的历史寓言:瓦尔特·本雅明的悲剧理论及其美学价值

    何信玉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雅明的悲剧观与他的历史哲学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本雅明晚年的《历史哲学论纲》出发,可见本雅明的历史观与他早年关于德意志悲苦剧研究之间的理论联系,继而将悲剧纳入他整体性的历史哲学研究视域.在此基础上,本雅明在《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中关于一种主体性悲剧理论的建构,是一种区别于古希腊悲剧(或古典悲剧)的现代悲剧的理论尝试,同时在美学上提出一种调和悲剧与现代性之间关系的可能性方式,在西方现代悲剧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历史寓言悲苦剧

    洛特曼历史诗学理论探究

    焦丽梅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尤里·洛特曼(Ю.М.Лотман,1922-1993)继承并发展了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理论,他以艺术作品形式要素所蕴含的审美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与写作实践,形成一整套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观点及研究方法,在俄罗斯历史诗学整体发展脉络上彰显出独特而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认真求证和分析洛特曼历史诗学的理论渊源、思想观点及批评方法的形成,还本溯源,在具体文化语境中对其进行比较准确的历史定位和全面的理论概括,是有意义的理论研究行为.

    洛特曼历史诗学批评方法

    现实的诸种可能——论穆木天早期诗论中的"颓废"观念

    陈子潇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颓废"是现代性的表征之一,产生并流行于19世纪的法国巴黎.穆木天早年留学于日本的京都和东京,在对象征主义文学思潮最初的接受过程中,萨曼、巴那斯派、法国象征主义以及发达的异国都市等因素刺激他形成了独特的"颓废"观念.如果从"颓废"的视角去考察穆木天的早期诗论,就会发现他与一般印象中的"象征主义"有所区别,而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待现实的态度上.在法国19世纪的文学思潮中,"现实"在艺术中的呈现是复杂的,在这种法国式现代"颓废"精神的影响下,穆木天对现实的感知表现为一种扭曲的、可形塑的甚至具有介入性的独特面貌.这种情形蔓延到了他20世纪30年代的创作中,尽管这一时期他以放弃"颓废"为标志宣称放弃了象征主义,但其早年的"颓废"精神却潜在地改造了他对现实的看法,并为他之后的象征主义创作埋下了伏笔.

    穆木天颓废象征主义新诗

    从"80后"到"90后":以青春文学激发青少年创意写作的思考

    孙桂荣李沐杉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80后"青春文学的发生、流变及其从主流文学体制中的逸出本身,是青少年创意写作在21世纪中国蓬勃兴起的结果.该结果又能作为一种文学潮流以其强大的文化吸引力、辐射力对青少年创意写作产生影响.从"80后"到"90后",青春文学体现了由"酷"青春、"绚"青春向"暖"青春、"治愈系"的转变,为以此激发青少年创意写作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充分的价值资源.将青春文学纳入创意写作中来的范式构想包括"写作式阅读"理念的建立、"由仿到创"工坊设计、情景式动态化写作活动架构等等.

    青春文学"80后""90后"青少年创意写作

    "制"式人生的挣扎与困惑——论毕飞宇长篇新作《欢迎来到人间》

    潘西方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毕飞宇的长篇新作《欢迎来到人间》再次聚焦城市,主要描摹城市中产阶级众生相,揭橥体制与人的轇轕以及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现代社会对理性与效率的追求推动着体制的变革,体制人也成了现代人主要的身份之一.体制对人有禁锢与庇护的双重作用,人对体制也有着依赖与逃离的矛盾心理.体制与人的关系既是把握《欢迎来到人间》的一条线索,也是毕飞宇对人的思考——从人与历史的关系转到人与人的关系之后——的又一次转向.

    毕飞宇《欢迎来到人间》体制身份

    清华简《耆夜》五诗的形态与谱系

    于茀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华简《耆夜》记载了武王及周公所作《乐乐旨酒》《輶乘》《赑赑》《明明上帝》《蟋蟀》五首歌诗.这五首诗文体体式与《诗经》基本一致,可以断定其并非战国人假托之作,而是西周时期作品.从文体看,清华简《耆夜》中的《乐乐旨酒》《輶乘》《赑赑》《明明上帝》四诗,属于《诗经》小雅的燕飨诗,在谱系上处在早期.从作歌的行为性质来看,周公所作《蟋蟀》已不属于饮至礼规定动作,其文体性质与上述四诗截然不同,不属于《诗经·小雅》燕飨诗,也不属于《大雅》及《颂》诗文体,实际上更接近于《国风》体裁.从清华简《蟋蟀》与毛诗《唐风·蟋蟀》的文本谱系来看,清华简《蟋蟀》是源的可能性更大.毛诗《唐风·蟋蟀》与清华简《蟋蟀》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及诗句,有的可能来自当时的成语、套语,有的可能就来自于清华简《蟋蟀》.

    清华简《耆夜》五诗文体谱系

    合"趣":明代诗论与画论的会通

    魏刚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趣"是中国古代诗论与画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美学范畴,其美学内涵在明代以前经历了由实义到审美义的演变,且主要出现在文学批评领域.到明代开始较为频繁地出现在文论与画论领域,并主要表现出六种美学内涵:生动、活泼、有生机的艺术特质,天真、自然、不斧凿的艺术形态,俊逸超脱、萧散洒落、不入时趋的审美趣味,立意上具有清新脱俗、宏远澹宕的审美体验,超于常规、无法而有法的艺术效果,后天发自胸臆、不伪饰的美学感受.同时,还体现出四类美学特征:能指与所指的兼容、审美主体性的强化、审美对象的感性化、美学内涵的理论化.

    "趣"明代诗论会通

    论"经典时代"的文学——评傅道彬《日出岐山——周代文学笔谈》

    杨隽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典时代"是"六经"以及诸子思想成熟的时代."经典时代"诸体皆备,观乐与歌诗、言志与文言、立象与哲思相映成趣,焕然有章,"经典时代"带来的是文明之光,更是诗文风雅的文学盛世.《日出岐山——周代文学笔谈》一书立足于"经典时代",由重大的历史事件生发,呈现上古文学的发展道路.走进部族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圣王、智者的精神世界,将种族迁徙、城邦政治、地域风俗、思想论辩等重要的政治事件、文化事件场景化、具象化,从而与不同的文学活动场域紧密衔接,呈现了丰富多元的上古文学样态,思想深刻有流动,文辞有力而活泼.《日出岐山》一书是关于"经典时代"的历史整合、思想集成、文学书写,为周代文学研究的经典力作.

    傅道彬《日出岐山》"经典时代"诸子集团

    国际主义者萧红:从葛浩文续写《马伯乐》看原作者萧红的形象变异

    叶春莉周炳鑫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红原著、葛浩文续写的完整版《马伯乐》在海内外享有盛誉.《马伯乐》的续作中,葛浩文通过对马伯乐的形象重塑完成了对于作家萧红的形象重塑,使得萧红在英语世界中呈现出一位国际主义者的面貌.从同胞关系、革命路线与革命信仰三个层面考察葛浩文续写《马伯乐》中的萧红形象变异途径、变异特征与变异原因,发现葛浩文在续作中重构了超越民族性的同胞关系、超越国家主义的革命路线与超越历史经验的革命信仰,而这分别与其个人的移民经验、青少年时期的美国红色浪潮历史记忆与冷战后的意识形态对立阴影密不可分.

    《马伯乐》萧红形象葛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