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

韦健玮

月刊

1003-5672

wyplhrb@163.com

0451-86037010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文府街6-1号

文艺评论/Journal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坚持文艺双百方针,追 踪和研究当前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的态势,推动文艺创作与理论建设的健康发展。读者对象为作家、评论家、文艺理论研究者及大专院校文科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中华文化塑造文艺人物形象的三重向度

    闵雪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物形象是文艺作品中主题情节和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鲜活的人物形象是文艺创作的核心和灵魂,经典的人物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如何塑造出鲜活的文艺人物形象,使之成为时代的经典呢?具有中华文化价值意蕴是重要因素.新时代文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进程中发挥着独特优势,文艺的人物形象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塑造具有历史性特征的文艺人物形象,实现文化自信;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观为魂脉,塑造具有时代性特征的文艺人物形象,实现文化自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命脉,塑造具有民族性特征的文艺人物形象,实现文化自强.

    中华文化文艺人物形象文化价值意蕴

    新时代鲁迅形象影视创作的新特点

    贺凝刘中树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文化思想,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时代的文化传播环境更具复杂和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时代的必然要求.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中多次被提及,与鲁迅相关的影视创作也再度获得关注.近年来,以鲁迅为主题的影视作品秉持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深刻认知,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结合时代话语,在艺术表现与鲁迅相关史料深度结合、通过群像塑造构建集体记忆和对鲁迅影视表达视角的创新方面都有着较为显著的成果,多部兼具历史性与艺术性的相关优秀影视作品得到传播,推动了鲁迅文学及思想在影视方面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鲁迅影视创作与传播集体记忆

    论哈罗德·布鲁姆反解构主义的"误读"理论——人文主义的发展危机及其应对措施

    何利娴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误读"理论是布鲁姆用于反对解构主义的批评理论.这种反对主要表现在:其一,从历史语境而言,布鲁姆选择从主体的角度阐述"误读"理论,这一做法是对当时盛行解构主义语言至上观点的抵抗;其二,从批评内涵来说,布鲁姆不仅以崇高的审美精神重构了主体精神价值,而且还将"误读"作为主体创作力的体现,以此修正了解构主义否定主体的做法;其三,从批评特点来看,布鲁姆注重从不受政治话语影响的主体内在性展开批评,从而超越了解构主义激进的政治批评特征.布鲁姆对解构主义的反对,其根源于解构主义以文化政治的形式对人文主义发展构成了威胁,为此他通过"误读"理论走向主体批评,进而为我们提供应对这场危机的有效措施.

    反解构主义误读语言主体哈罗德·布鲁姆

    背景·阐释·影响——马可·卡拉乔洛的叙事意义建构论

    宋杰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探讨叙事意义建构问题上,生成主义的相关思想极大地启发了马可·卡拉乔洛.在他看来,故事生产与接受具有意义建构的功能,还能形成意义与价值观的背景;叙事是一项故事生产者与接受者共同参与的活动,叙事阐释让他们投身共同的意义建构过程;在故事与故事接受者互动后,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个人与社会文化背景.可以说,卡拉乔洛对叙事意义建构的研究丰富了叙事体验、叙事阐释、叙事交流等议题的内涵.

    马可·卡拉乔洛叙事意义建构叙事交流

    巴塞尔精神、母权论与道家阴阳观——荣格女性原型理论来源探析

    汪树东姚梦婕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荣格的女性原型理论对整个西方知识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概念为西方女性主义与女权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使女性在精神象征领域第一次进入到与男性平等而立的话语体系之中.作为一位男性学者,荣格能够超越男性中心文化的性别预设,将目光投射至女性原型的研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受到瑞士的阴性精神和故乡巴塞尔城的人文传统影响;二是源自当时西方母系神话的复兴;三则是基于他对道家阴阳观及崇阴倾向的理解吸收.在国家、民族、社会变革与文化交流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荣格赋予了他的原型理论与女性相关的多样化元素,使之成为对传统父权制文明进行改造和补充的重要思想资源.

    荣格女性原型巴塞尔母系神话道家阴阳观

    论新移民小说中战争背景下的离散群体

    倪子惠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中国当代文学的视野来观照新移民文学中的战争书写,其跨文化的一面不言而喻.国内的战争书写往往缺乏对离散群体的描述,而新移民作家游走于不同文明之间的状态使得他们有意或无意地关注这一群体.离散者在他们笔下频繁出现,其身份迷失的错位处境可以视为写作者在异域生存的自我影射.相对于和平时期,战争中离散群体的特殊性被消解,涉及参战双方混血儿的身份敏感性进一步被激化,也可以直观地看作是移民作家将自己的边缘身份延伸至极端的想象.在新移民作家的"他者"视野中,常常对来自西方的离散者抱有"救世主"的期待,但是文本往往无法完成这种拯救,甚至构成对西方拯救神话的解构和反叛.总体来说,自我影射以及对"他者"窥镜下神话的消解构成了新移民小说中战争背景下离散群体书写的整体画像.

    新移民小说战争书写离散群体

    重塑记忆的形式和时间的秩序——少功寻根小说新论

    班易文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文化记忆研究的角度切入,重读韩少功寻根小说代表作《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会有不同体悟.20世纪80年代初,韩少功由现实主义书写转向文化寻根书写,即个人记忆的抒情化表达转向巫楚文化记忆的知识型表达;寻根小说中丙崽、幺姑、"我"等人物都存在记忆缺失或混乱的现象,折射出个体身份认同的困境与集体文化记忆的断裂;针对这一现象,《爸爸爸》中的"唱古"仪式试图以小说语言重现起源神话的"神话动力",延续至《马桥词典》,作者对边缘文化的语言系统加以想象和勾勒,通过语言的仪式激活楚文化记忆,启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学想象如何转化"非规范文化".

    文化记忆韩少功寻根文学巫楚文化

    网络文学副文本的类型、功能与价值论

    谭旭东李昔潞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副文本"是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提出的概念,目前已被广泛地运用在现代文学研究和文学翻译研究中.网络文学因其网生属性,发展出了难以计数的副文本内容,而它们的内涵和类型还未能得到厘清.根据网络文学的特征,网络文学副文本可以划分为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它们在性质和功能上各有特点,生产主体有所交叉.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学副文本有助于建立网络文学评价标准,开展"学者粉丝"批评,帮助研究者从创作者视角进入网络文学研究,有效地推进网络文学批评体系的构建.

    网络文学副文本内副外副网络文学批评

    大文学观的革命之维——章太炎《文心雕龙劄记》发微

    张鹏瀚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章太炎在1909年讲授《文心雕龙》所形成记录稿《文心雕龙劄记》并非其大文学观的一个简单印证,而是在革命语境中具有特定文化政治意涵的文本.将《劄记》作为《论文学》与《文学总略》之间重要过渡环节加以把握,其中的一个重要面在于揭示章太炎在认可刘勰对"文"之范围的宽泛界定的同时,还基于特定的社会学和历史化视角在"文"的规范性原则与文质关系模式方面对后者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与转化.这种批判与转化包含着以康有为观点为代表的改良派话语的论战指向,可以管窥章太炎对于国粹与革命之关系的复杂态度.

    章太炎《文心雕龙》国粹与革命

    《文心雕龙》批评话语的"身体隐喻"

    詹文伟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体隐喻是《文心雕龙》批评话语的一个显著特色,其意涵是将人的身体结构比附于文章结构、将人的感觉体验和生命活力渗透在对文章的理论言说之中,进而形成文章与人"异质同构"一气化成的特点.身体隐喻是一种话语方式,也是一种存在方式.它之于批评话语的全方面浸透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意向思维"的存在.这种思维方式,是《易传》"近取诸身"思维以及"比兴思维"交并渗透的结果."身体隐喻"作为象喻批评中的独特一类,表现出通过身体经验贯通文本、读者和作者的一体性策略,它有利于保存作品的整体风貌、有利于激发读者的诗意想象,也有利于人化的审美传统的形成,这都构成《文心雕龙》理性言说中的诗性价值.

    《文心雕龙》批评话语身体隐喻